以演促練,國家中醫隊拿出硬實力——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七省市跨區域聯合演練紀實
滾滾煙塵中,因地震受傷的20多位大學生倒在砂石土礫上,同時附近一輛裝載氯氣的罐車側翻併發生氯氣泄漏,學生們出現咳嗽咳痰、胸悶噁心、昏迷等症狀。
“上海、河南、湖北、陜西、浙江、江西、重慶七省市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隊以及南陽市應急救援隊,已集結完畢。現在,我命令立即啟動應急程式!應急隊伍全體隊員立即出發,全力以赴救治傷員!”現場指揮長、江蘇省中醫院重慶醫院(重慶市永川區中醫院)院長毛得宏一聲令下,救援隊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快速集結,一場緊急聯合救援就此展開……
4月26日,七省市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在河南省南陽市舉辦跨區域聯合演練,擬定的場景為南陽市某大學發生地震災害。事故發生後,應急、消防、交通部門趕赴現場勘察,初步判斷傷者傷情,向上級部門報告,突發應急事件處置響應機制啟動,七省市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派出精銳人員,井然有序地開展了緊急救援工作。
超燃!迅速集結,快速響應
“報告醫生,患者心率進行性下降,血壓測不出。”
“立即準備腎上腺素,判斷心率!”
“實施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按壓,護士長,繼續採用簡易呼吸器按壓通氣,按壓與通氣頻率比為30:2。”
一位氣息微弱、面色蒼白的傷員經救護車被送至紅區,上海隊立刻上前搶救,現場醫護人員開放傷員氣道,為其清除口腔異物、建立靜脈通道、給予阿托品靜推提升心率。而傷員心率不斷下降,中途心跳停止,救援隊採用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按壓、電除顫、腎上腺素強心等一系列處理,最終挽救了傷員的生命。
這是演練中第一位得到救治的傷員。在緊急救援隊即刻響應、迅速集結的同時,警車、消防車也同步趕赴現場。
演練一開始,檢傷分類人員與消防搜救人員一同前往地震搜救區域,四人一組搭配,攜物品到達指定地點放置後開始檢傷。兩名醫護人員帶領可以自行行走的傷員前往綠區;武警消防負責現場的破拆,把傷員抬出來;醫生判斷傷者情況。
現場不僅設置了救護車停靠區、救援隊待命區、指揮部,還根據國際檢傷分類標準,劃分了綠色、黃色、紅色和黑色四大處置區域。血壓、呼吸、脈搏等生命體徵正常,可以步行的輕度損傷者,用綠色標記。介於輕重傷之間的中度損傷,比如脊椎損傷、骨盆骨折需要固定的傷員,用黃色標記。意識模糊或不清、呼吸困難或有嚴重外傷的重度傷員,用紅色標記。確定死亡者,用黑色標記。
救援隊為輕傷患者做血氧等檢測和心理疏導
“總的原則是,每個參加救援的人員都要嚴格按照統一部署,在規定的區域內開展工作,最大限度救治病人,最大努力保護人群。”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周冰之是浙江隊的領隊,她強調緊急處理需要規定好各自工作區域,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和氣象條件,可設置洗消區、檢傷區、觀察區、搶救區、運轉區、指揮區等功能區域。
本次演練中,江西隊集結九江、南昌、贛州、萍鄉、景德鎮五市區骨幹隊員參演,負責“檢傷分類”環節,醫生迅速評估傷情並彙報,協助做出施救的判斷;陜西隊處理右側胸骨塌陷的傷者,給予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河南隊救援人員給脊柱損傷的傷員佩戴頸托;重慶隊則是以小夾板技術快速處理了下肢脛腓骨中段骨折的傷員。
檢查傷者情況
為傷者佩戴呼吸面罩
對骨折傷員實施小夾板固定
實戰!以演促防,以練備戰
集合、彙報、請指示……這類詞彙高頻出現在演練腳本中,凸顯了緊急醫學救援的性質與特點。
首先要“救命”。“先救命後治傷,先搶後救,搶中有救。”周冰之用最直白的話解釋了緊急救援的順序,醫護人員以救為主,其他人員以搶為主,共同的目標是不耽誤搶救時機,維持生命體徵。
其次是“聽從指令”。作為雲南省國家中醫應急隊伍的領隊,雲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主任葉勇此次前來擔任評委,他解釋:“一切行動聽指揮,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應急醫療隊的專業技能要轉化為現場救治,需要隊員轉變危急狀態下的救治理念,因為災難現場的移動救援和醫院裏有很大差異。醫生在自己科室日常工作時資源是充沛的,而緊急救援是救援需求超過醫療資源的狀態,各方面調度需要聽從現場指揮部的命令。
顯然,救援醫學是以救援為中心,以急救醫學、災難醫學、臨床急診學、危重症監護學為基礎,融入通訊、運輸、建築、消防、生物醫學工程等多學科的綜合性醫學學科。
在這種特性下,演練是救援隊伍發揮中醫特色優勢、提高救治能力、檢驗應急預案、磨合協同機制、完善應急準備、培訓鍛鍊隊伍的重要方式。
2021年,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聯盟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宣佈成立,上海中醫藥大學急危重症研究所所長、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急診科主任方邦江任聯盟主席。聯盟吸納全國各地中醫緊急救援力量,按照“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的原則,開展演練,相互切磋技能。
“多種災害一起演練,多個部門一起互動,強化訓練的實戰化,體現專業性,邁向高水準。”方邦江表示,以演促防、以練備戰,是每一次真實場景模擬演練的意義所在。
“只有以演代練、平戰結合、強抓不懈,才能保障災難救援的有效性、及時性。”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重症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健源康復醫院分管醫療的副院長沈楨巍擔任此次評委,他坦言,災難救援不是一個兩個醫院的力量,需要調動全國力量,所以通過演練增強協作。
專業!處置高效,平急結合
時間就是生命、災情就是命令。“反應迅速、統一指揮、科學救援、安全高效。”江蘇省中醫院重慶醫院(重慶市永川區中醫院)骨傷科副主任王卓在本次演練的培訓會上介紹,要建設有備、有序、有章、有效的“四有”救援隊,一旦突發事件發生,救援隊必須能第一時間衝出去救人。
為了挽救更多生命,我們到底要建立怎樣的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隊?近年來相關文件陸續出臺,隊伍建設的方向更加明確。
202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印發《國家中醫應急醫療隊伍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提出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隊以中醫骨傷、外科(普外、胸外、腦外等)、皮膚、五官、急診、重症、麻醉等專業醫護人員為主;每支隊伍人數不少於50人,其中依託中醫醫院人數佔比不高於60%。
2024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聯合印發《國家衛生應急隊伍管理辦法》,明確中醫應急醫療類國家衛生應急隊伍具備傳染病檢測、應急處置和轉運能力,每天能接收200名門診和急診患者,可開展3至5台損傷控制手術,重點開展突發事件相關疾病的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救治。而在物資裝備方面,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隊應配備手術車、移動中藥房、移動中醫治療室、移動影像設備、後勤保障車等移動醫院設備,移動醫院應至少滿足30人緊急救治,每天可開展大型手術3至5台。確保每支隊伍都能夠快速有效地開展省內及周邊省份的應急救援,併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
“身體素質過硬,專業技能高超,政治素質良好。”周冰之總結到,一支應急救援隊伍應該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鬥的。這次演練中,浙江隊處理了腹腔內出血伴休克的傷者,現場醫護人員馬上進行術前準備,操作腹腔穿刺,展示移動手術的規範操作。
上海中醫藥大學醫院管理處處長陳昕琳從醫院管理角度看待緊急救援體系,坦言該體系構建在某些部分超越了醫院原有的醫療運作模式,“具體體現在人員能力的培訓、物資儲備專業性、組織協調特殊性”。在人員培訓方面,除了進一步提升急救能力,更需要培養具備戰傷、燒傷、麻醉、急診等多學科支撐能力的救護團隊。在物資儲備和管理方面,除了原有的應急藥品、醫用耗材、移動式檢驗檢查設備之外,還需要戶外生活物資、個人防護用品儲備充足。在管理組織協調方面,資訊發佈溝通、協調人員、物資保障等方面也與醫院運營管理模式有較顯著的區別。“我認為,通過緊急救援隊的培養,可以給醫院管理方面帶來新的認知。”她評價。
必要!聯合演練,協調配合
九江市負責檢傷分類,上海市負責心肺復蘇,陜西省負責生命體徵維持,浙江省負責腹外傷,南陽市負責骨盆骨折,河南省負責脊柱損傷,重慶市負責下肢骨折,湖北省負責氯氣中毒……在演練場景中,七省市救援隊擔任著不同角色,處理著多種傷情。
“在我印象中,這是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跨區域聯合演練。”陳昕琳説。很顯然,聯合演練的難度在於,身處不熟悉的環境中,不同省市救援隊之間如何磨合與配合,組織管理方對於總體情況的掌控能力如何,如何合理有效地開展組織協調工作。
“從針對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事件開展緊急救援工作的實際來看,實施救援工作的主體正是不同地域、不同特色的救援隊伍。”陳昕琳點出了演練“聯合”的現實意義:必須鍛鍊來自不同醫學背景、不同地域的醫療隊伍。
上海市金山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急診科醫生魏堯參加完演練後十分振奮,“很難得有機會和這麼多同道一起進行演練,各個代表隊表現出的專業性讓我印象深刻。”他感受到全國各地“急診人”的專業與高效,直呼學到了很多東西,“湖北隊、重慶隊給我印象深刻,他們的包紮固定、轉運處理都很專業。”
本次演練集結了管理人員、醫師、護士、院感、醫療輔助、後勤保障、宣傳人員等100多名隊員,分別來自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河南省中醫院、陜西省中醫院、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江西省九江市中醫院、重慶市永川區中醫院、河南省南陽市中醫院、南陽醫專第二附屬醫院等23所醫院,醫生專業涵蓋中醫急診、中醫重症、中醫呼吸、中醫骨傷科、中醫外科、皮膚科、婦科、兒科、五官科、麻醉科等專業,凸顯了中西醫結合的實力。
“要練指揮、練協同、練應急響應、練集結。”葉勇強調,救援隊伍內部首先要協調好,不同隊伍之間的協同很重要。如此,每次演練下來,指揮組會做大量工作,協調當地應急、消防、交通等不同性質的救援部門的配合。
並非慢郎中!中醫中藥,急救有術
“醫生我疼!”
“馬上用針刺止痛!”
在救治黃色區域,一位骨盆骨折的傷者獲得固定處理,正要抬上救護車轉運時,患者的喊痛聲讓醫生停了下來。南陽市急救隊的中醫師趕忙上前,仔細觀察傷員的脈象和舌苔,決定採用針灸、消腫止痛藥膏外敷以及口服活血化瘀的中藥湯劑療法來緩解患者的疼痛。
協同轉運傷員
“放鬆,不要緊張,中間酸麻沉脹都是正常的針感,如果有任何不適及時告訴我好嗎?”護士選取環跳穴、委中穴、承山穴,以輕柔而準確的手法進行針刺,促進氣血的流通。很快,傷者的疼痛得到緩解,在確保固定裝置穩固後,傷員被送上了救護車,轉運至附近醫院。
中醫診治急症有著悠久的歷史,《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急症的論述,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開創了急症辨證論治的先河,晉代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是中醫第一本急救手冊,明代吳又可的《溫疫論》主張對瘟疫“急症急攻”,清代溫病學大家輩出,均對瘟疫進行了系統研究。在現代緊急救援醫學中,針灸鎮痛、小夾板固定骨折、中藥外敷消腫消瘀、中藥外用解毒等方法均有實效。
“其實我是第一次參加中醫醫療隊的應急演練,今天看到中醫同道們用針灸止痛、用中藥洗消,給我很大鼓舞。”沈楨巍説。參與過汶川地震救援的他有著豐富的中西醫結合急救的經驗,更深刻體會到中醫不是“慢郎中”,在災難救援中,相比難攜帶的醫療設備,針灸簡便快捷的優勢十分顯著。
演練地點選在正在籌建的河南國醫學院,在醫聖故里進行急危重症的演練頗有深意,“張仲景的理論涵蓋了急危重症、緊急醫學在內的中醫急症內容,希望能進一步傳承好、發揚好張仲景的寶貴經驗。”方邦江説。他特別指出,上海隊所做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按壓術,在張仲景所著的《金匱要略》中有記載,可見早在東漢時期,古人就已掌握了心肺復蘇的核心技術。
在這次聯合演練中,中醫藥大顯身手,各救援隊把中醫藥在應急醫療救治方面發揮的作用展現得淋漓盡致,尤其在危險化學品泄漏的處理方面用中藥煎劑洗消作用突出。
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不僅是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基地,還是國家化學中毒(湖北)基地,演練中氯氣洩露的現場濃煙瀰漫,湖北隊的救援人員穿戴防化服、自給式呼吸防護器,攜帶必要的通信設備,將滯留在現場有行動能力的傷員帶到洗消區,用溫水噴淋沖洗全身,去除污染毒物,再用馬齒莧、敗醬草、蒼術、黃柏等中藥煎煮的水沖洗,可減輕皮膚水腫和炎症反應。還有部分來到綠區的傷員,産生了焦慮情緒,中醫師採用針刺內關、三陰交、神門、天柱、百會、督脈等穴位,配合耳穴敷貼,緩解其緊張情緒。
耳穴敷貼緩解緊張情緒
“大家發揚了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展現了白衣天使救死扶傷的精神風貌,呈現了專業和精湛的醫術,也體現了中醫應急救援隊伍團結協作的合作精神。”演練結束後,毛得宏點評此次救治工作非常成功。
方邦江點評此次演練
“目的是更好地滿足國家緊急救援戰略需求,為打造一支素質過硬、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則必勝的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隊伍提供支援。”方邦江點評此次演練,對隊員們提出希望,若面對自然災害、突發危機的嚴峻考驗,國家中醫緊急醫學救援團隊要彰顯出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更好地發揮中醫藥國家隊的“硬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