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房藥樹依寒井 井有清泉藥有靈
枸杞是茄科植物,蔓生灌木,高達1米余,生長于山坡、田埂或丘陵地帶,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
北宋王懷隱、王佑等編寫的《太平聖惠方》記述枸杞“春名天精,夏名枸杞,秋名地骨,冬名仙人杖,亦名西王母杖。宜四時採服之,令與天地齊壽”。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進一步寫道:“蓋其苗乃天精,苦甘而涼,上焦心肺客熱者宜之;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腎虛熱者宜之,此皆三焦氣分之藥,所謂熱淫于內,瀉以甘寒也。”
説吃了枸杞可以“與天地齊壽”未免太誇張,但有益於心肺肝腎卻是沒有異議的。
枸杞還有許多傳説,其中流傳廣泛的一個就是“僧房藥樹”。請看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七言律詩《楚州開元寺北院枸杞臨井繁茂可觀群賢賦詩因以繼和》:僧房藥樹依寒井,井有清泉藥有靈。翠黛葉生籠石甃,殷紅子熟照銅鏡。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
很久以前某山村有口老井,井壁磚縫里長出數株藥樹。每到秋季,殷紅的枸杞子沒人採摘,紛紛落入井水中。村裏的居民世世代代都飲這口井的水,人人都身強體健,精力充沛,壽高百歲以上的不乏其人,該村也成為遐邇聞名的長壽村。後來,佛家寺院也跟山民學習,有意在井壁種植枸杞,以致“井有清泉藥有靈”,於是才出現了這首詩。劉禹錫更將植物的形態、顏色予以描述,“翠黛葉生,殷紅子熟”,形象逼真。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朱儒子見溪側有兩個花犬玩耍,追逐于枸杞樹下。於是掘土得一如犬形的枸杞根。他烹而食之,忽覺身輕。恰如劉禹錫所説:“根老能成瑞犬形。”
枸杞子是茄科植物寧夏枸杞的乾燥成熟果實。夏、秋二季果實呈紅色時采收,熱風烘乾,除去果梗;或晾至皮皺後,曬乾,除去果梗。
枸杞有西枸杞和津枸杞之分。西枸杞(主産于寧夏)呈橢圓形或紡錘形,表面鮮紅色至暗紅色,具不規則的皺紋,略有光澤,肉質柔潤,內有黃色種子。味甜,嚼之唾液染成紅黃色。以粒大、肉厚、色紅、質柔軟者為佳。津枸杞(主産于天津、河北一帶)呈橢圓形或圓柱形,兩端略尖,表面鮮紅色或暗紅色,具不規則的皺紋,無光澤,質柔軟而略滋潤,味甜。
枸杞子的滋補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枸杞子味甘性平,歸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能,用於虛勞精虧、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內熱消渴、血虛萎黃、目昏不明的治療。現代研究顯示,枸杞子富含營養,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