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健康理論體系促進健康中國建設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新健康理論體系促進健康中國建設

2024-04-07 17:14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黨的十八大提出“健康中國”戰略,健康中國建設進入攻堅階段,結合當前健康中國建設需求,理論認知層面亟需理論創新,同時也需要實踐創新。

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偉大目標的過程中,在有關“健康”的標準制定和對“健康促進”的有效性進行評價時,一直受到“以疾病為中心”的西方循證醫學理論束縛,導致“健康中國”建設始終圍繞循證醫學“關口前移”“預防為主”“早發現早治療”來開展工作。甚至動員國家力量,並上升到政治高度以解決這一難題,但多年來成效不顯。國家寄希望於中醫拿出“中國方案”,但是中醫在學術理論上一直存在與循證醫學溝通的困難,更無法將現代設備檢測的生命數據與中醫理論建立邏輯關係。進行“共生健康學”理論創新探索,以期系統性解決“健康中國”的理論問題,填補“健康學”理論空白,從而促進“健康中國2030規劃”早日實現。

人類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是在新認知的推動下産生的長足的歷史性進步。新的認知更需要新理論的奠基。中醫是我國在農業社會生産中總結的對生命的認知和維護方法,而西醫則是西方在工業文明時期總結的對生命的認知和維護方法。現在人類已經進入資訊文明時代,人工智慧技術日趨成熟、腦機介面技術也進步很快。這些技術都正在催生全新的生命文明時代。認識並掌握這些變化進程,健康理論的創新猶為重要。

一、建立“共生健康學”理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由於循證醫學存在自身無法克服的嚴重弊端,所以難以作為人們追求健康的指導理論。而中醫學自身的理論無法解讀分析現代醫學觀察生命的方法和結果,也難以建立能夠自洽的、與治療方法間的邏輯關係,所以難以運用現代醫學的發展成果。這也成為宏揚中醫的重大障礙。因此有必要創建一套全新的對生命的認知理論體系。生命的寶貴性要求新理論必須是嚴謹系統的理論認知,而不是碎片化、概念性的創新噱頭。要能夠全面超越已有的醫學理論,並能汲取傳統民族醫學的營養,指導民眾能夠系統、全面、完整地認識生命,掌握生命基本規律。從而能夠指導民眾克服現有醫學的弊端,也能真正幫助健康相關工作者能夠從“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

(一)“健康學”建立的基礎條件

1、健康學發展的基礎和萌芽。

“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1978年WTO在阿拉木圖給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不僅指一個人沒有疾病或者虛弱現象,而且指一個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1989年又對此作了補充:道德健康。這個定義增加了心理和道德方面的考量,是對健康認知的較大進步,但是由於沒有系統理論的支撐,並沒有被醫療體系很好地接受和在臨床實踐上廣泛應用。

2、“亞健康”概念的誕生。

“亞健康”概念誕生的約30年來,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醫療體系對生命二元論判斷的社會理論根基,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保健”産業的發展。但是從循證醫學二元論的底層邏輯上講,並不存在“介於疾病和健康中間的第三種狀態”,所以主張“嚴謹”的循證醫學體系並不認同此概念。因此缺少系統理論支撐的“保健”行業時常受到醫政部門的查處,也導致整個健康促進産業在“嚴打”過程中受到重創,甚至波及中醫的發展。

3、“共生健康學”理論的産生過程。

作者于2007年提出“刺激-適應”學説的基本理論框架(原稱“應激-適應學説”,收錄于《2007年國醫優秀論文》彙編)。經過15年時間,通過應用於群眾健康知識普及、與醫療衛生工作者交流、醫學專家研討、醫學院校學術報告等活動,在推動健康促進産業發展過程中得到不斷完善和提高,相對獨立、完整的理論體系建設已經逐步完成。根據新理論重新對“健康”“亞健康”和“疾病”作了定義,也將“治療”“康復”和“保健”業務厘清了界線。將該理論應用於實踐有利於突破當前整個健康促進服務發展的理論困境,也能彌補醫療衛生領域目前的循證醫學理論缺陷。

(二)“共生健康學”理論建設的必要性

1、杜絕過度醫療。過度醫療問題的産生是由於在循證醫學理論的指導下對“健康”做出的判斷,認為所有的治療措施都是“必要的”甚至是“救命的”。而“刺激-適應”理論認為“健康狀態就是適應狀態”、“健康水準就是應激能力”,從理論層面就可以避免很多沒有必要的干預,只需要對“相對安全範圍”內的“症狀”和“異常”提供健康促進服務即可。即使面對“疾病”,將“應激反應烈度”降至“相對安全範圍”內,達到終止後續惡性迴圈的目的即可。當人體系統沒有面臨衰竭的危險,就應該轉入“康復”服務,而不應該繼續試圖在醫院通過臨床治療完成所謂“痊癒”的目標。遵循共生健康學理論,找到真正導致應激反應發生的“刺激源”才是“根治”的基礎。同時更多手術和“對症治療”也是非必要的;

2、豐富健康促進産品和技術。比如對氣功等保健方法進行較簡潔而透徹的解釋,去掉玄學和宗教特點,同時也不會産生個人崇拜現象。尤其對於中醫、民族醫藥等,用全新的共生健康學理論解讀和佐證其合理性,以及健康促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過宣傳使更多的中醫技術得以更為廣泛的應用,豐富民眾維護健康的方法;

3、支援中醫藥産業發展。當前中醫的發展受到西方標準的質疑和制約,民眾反而從就醫經驗和教訓體會到中醫養生的健康促進價值。國家雖制定了支援中醫及文化發展的戰略目標,但也頻頻受到循證醫學的學術質疑。共生健康學理論有足夠高度和相容性,能夠很好地解決此難題;只有用共生健康學理論建立的“有效性評價”標準支援佐證中醫養生的“健康促進價值”,才能加強對中醫養生産業發展的保護,不會再出現燕窩這樣的養生珍品被循證醫學體系評價為“只是一顆雞蛋的營養價值”並在媒體上大肆宣傳這樣的事;

4、推動健康觀念轉變。由“刺激-適應”理論支援的共生健康學奠定了“大健康”的方法論,將讓更多真正有健康促進價值的藥食同源産品和傳統的養生方法有機會突破“以疾病為中心”的循證醫學的各種限制,用“共生健康學”的方法論向客戶充分表達産品和技術的“健康促進價值”,而不是基於循證醫學要求的對“慢性病”的“康復”或“預防”價值,或只有促使各項“化驗指標”和影像反映的“形態結構”趨向標準才能被評價為“有效”。這樣不僅避開了錯誤的理論指導,也有助於打擊保健行業違法違規現象的出現;

5、支援健康促進服務現代化。新理論將支援中國特有的健康文化體系逐漸建立,引導民眾對生命的認知從農業文明超越工業文明,擁抱資訊文明發展成果,走向生命文明的未來。能夠將再生醫學、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等最新技術成果應用到維護生命健康中,打通並超越循證醫學建立的理論壁壘,才能真正實現“健康中國”的宏偉目標。

6、支援中國醫改實施落地。當前醫改存在的醫療機構和醫保部門的突出矛盾,是在循證醫學理論指導下,醫療機構進行的大量檢查,導致在DRGS收費制度下出現的大量“病種”的增加。缺乏專業醫療知識的群眾面對這些看似合理的“全面檢查”和“徹底治療”,處於被動的狀態,也導致醫療保障體系壓力的增加。只有“共生健康學”得到推廣和應用,尤其是加強對健康教育理論基礎的推廣,將讓民眾對生命規律有更全面的把握,自行判斷是否需要治療。這將大幅降低醫療需求,使更多的人選擇健康促進服務。這也符合三級診療、預防和康復主要在基層,大型醫院主要針對重大疾病和研究為主的醫改分工,更會減少臨床醫療比重,增加預防和康復的比重。

(三)健康理論建設的迫切性

1、“共生健康學”理論能夠防止體檢成為“早發現早預防”的“治病”信號,避免國家“大健康”産業的發展方向陷入“越防越多”和“越多越防”的誤區。

2、“共生健康學”理論能夠引導國家提高對新理論應用的重視,並通過健康教育及時向社會普及,以解決社會健康觀“以疾病為中心”的問題。

3、將健康教育從醫療體系獨立出來,保持“共生健康學”理論發展與研究的獨立性,擺脫利益關係對健康研究的制約。

二、“共生健康學”基本概念

1、共生健康學定義:是追求個人當前完整生命系統適應的最佳狀態為目標的健康學流派。指導理論是“刺激-適應”理論。

共生健康學指導我們追求大健康,具體方法是運用包括重視營養、適度鍛鍊、現代西醫、傳統中醫和再生醫學及人工智慧,包括民間秘方和思想智慧在內的各種良源刺激替代惡源刺激,達到提升生命的身心應激能力(包含但不限于對創傷的修復能力,免疫力和自愈力),使生命週期內生命狀態儘量處在當下的“最佳狀態”。

2、共生健康學是一套完整認識高級生命特徵及變化規律、追求“大健康”的生命哲學理論體系。

共生健康學認為生命一切變化是因為受到刺激以後産生應激反應的表現。“健康”是適應的結果,“疾病”和“亞健康”是應激反應的狀態。“亞健康”是刺激強度超出“絕對安全範圍”,人有“不適感”,但仍處於“相對安全範圍內”的應激反應表現,“疾病”是“超強刺激”産生的“應激反應烈度”超出“相對安全範圍”,如果不借助外力(醫療)幫助會導致應激反應進入惡性迴圈的狀態。

3、健康狀態的四個層次:

(1)生理對客觀環境的適應;

(2)心理對社會環境的適應;

3)心理對生理的適應;

4)行為與本人價值觀的適應,即進入“知行合一”狀態。

4、共生健康學的優勢:

(1)理論具備包容特質,能夠團結中醫與西醫及其他各流派有關疾病和健康的觀點,對以中醫為代表的民族醫藥的宏觀辨證與西醫學的客觀真實均有兼顧。

(2)對循證醫學應用的體檢工具能夠合理地利用,提供重新解讀觀察結果的理論依據,同時解決中醫和其他民族醫藥體系與體檢數據無法建立邏輯關係的困難;幫助循證醫學診斷由靜態的結果判斷到動態持續觀察,發現並總結規律,判斷生命的發展趨勢。判斷結果將更符合生命的本質規律,對真實情況進行風險研判,從而決定是否需要治療,如何治療。

(3)共生健康學理論指導下的、系統的健康教育能夠幫助民眾掌握生命規律,糾正對健康認知的誤解,樹立正確健康觀念,挖掘人體自身健康潛力,推崇以綠色、安全的方法、充分發揮人體自愈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健康水準的目的;

綜上所述,共生健康學是對高級生命的根本規律系統完整的認知和總結,能夠指導當前社會對“大健康”的追求實踐,也能夠推動健康促進服務産業擺脫循證醫學的束縛,推動“健康中國”建設《2030健康中國規劃綱要》的早日實現。共生健康學理論應當儘快應用於面向社會的健康教育和産業人才培養,讓掌握共生健康學理論的人才投身於健康促進産業發展的實踐中,解決當下健康産業的發展理論困境和人才困境,扭轉不利局面,儘早實現“健康中國”,助力中華民族的的偉大復興,也為解決世紀性和世界性難題貢獻“中國方案”!  

本文作者:王海  陜西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郭一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