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調肝健脾防濕氣 過安康清明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清明|調肝健脾防濕氣 過安康清明

2024-04-04 08:00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最為特殊的一個節氣。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中華民族掃墓祭祖、踏青出遊的傳統節日。“清明”有上清下明之意,即天氣晴朗,草木繁茂,即天清地明,清風爽朗,萬物一派欣欣向榮。《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有:“寒氣生濁,熱氣生清。”一年中的陽氣經歷了從立春、雨水、驚蟄、春分到清明共60天的生發,由熱量産生的清氣上升,正是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時令特點。此時也是適合人們舒展肌膚腠理、潤濡五臟清氣的時候,因此中醫主張人體順應時節,要助長身體的陽氣生發,不斷調節使得氣機舒暢,使生命能量充沛、活力旺盛。

《歷書》記載:“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潔顯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齊,故名也。”《歲時百問》中也提及:“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時節常有小雨,氣候潮濕,有些地區時有寒潮,濕氣加重。“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正是這一時節氣候與人們情緒特點的生動寫照。清明時節素有掃墓祭祖的習俗,容易為人們帶來深重的憂思與感傷,擾動內裏陽氣,陰雨天氣的濕寒更容易引發疾病。

中醫認為,憂思傷脾,鬱結傷肝;濕阻脾胃,濕困滯氣。同時也有部分人群會受到“木火刑金”的困擾,即春季肝氣生發引動內邪,對肺臟的運作造成阻礙。因此清明時節的飲食需要注意調肝健脾,同時可以進食一些養護肺氣的食物。如果濕困脾胃,食欲欠佳,可適當進生薑、辣椒等辛溫食物以助陽化濕,醒脾開胃。要多吃時令的蔬菜水果,尤其是柔肝清肺的食物,例如薺菜、菠菜、山藥、百合等;蝦蟹、竹筍、毛筍、羊肉等“發物”是容易動風生痰、發毒助邪之品,在食養調理時要注意儘量避免食用。

脾臟喜甘惡酸,春天適當多吃甜食“增甘減酸”,有利於維護脾臟的運化機能。還有菊花茶、桑椹等食養成分,菊花疏風清熱,桑椹養血柔肝、益腎潤肺,兩者同泡茶飲可以起到肝肺同養的效果。

清明節也作“寒食節”,有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俗。從中醫養生的角度來説,春季主肝,陽氣經過不斷生發,到清明前後有可能出現肝氣偏旺,導致陰氣不足。尤其陰虛體質的人群會容易出現頭痛、眩暈、視物模糊等症狀。因此此時吃冷食有助於平調寒熱、消積熱,去肝火,調節身體的營養平衡。

肝開竅于目。除了外出踏青,抒發肝氣之外,哭泣也是有利於調暢肝氣的疏泄之法。春季容易出現的肝陽上亢、情緒低落等問題,都可以通過適當的運動和哭泣進行調整。清明期間要關注自我的情緒,切忌遇事著急,切忌過分哀傷,情到悲時要適度宣泄,調理情志,開闊心境。

此外,清明節氣天氣多變,晴雨不定,人們容易著涼感冒,因此引發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同時也是白喉、猩紅熱、百日咳、麻疹、水痘等流行性呼吸道疾病的多發季節。平時脾虛或痰濕體質、體弱的人群跟容易受寒或生濕,老年人群也容易出現關節疼痛等病症。因此更要做好保暖防濕工作,天氣涼時增加外套,出門帶傘莫淋雨等。

細雨潮濕的天氣,陽氣生發不利,容易出現昏沉欲睡、無精打采的情況。中醫學把頭稱為“清竅”,其需要陽氣的濡養來保證正常功能活動。若陽氣不能上達頭部,則表現精神疲倦、頻頻打哈欠、注意力下降等症。

膀胱經是人體陽氣主要流動之處,且其循行路線“入絡腦”,與頸後部相接。故刺激後頸部的天柱穴可直接引陽氣上行、濡養清竅,使得我們頭清目明、精神奕奕。

要升陽醒腦,可以用天柱穴。

穴名:頭在高位、藏神明,故名天以指其位高、寓其重要;頸在頭下,如柱支撐,該穴在頸部上端,與頭最為相近,故名天柱。

穴性:天柱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腧穴,有升陽氣、清頭目之功。

取穴法:在後枕下取穴,位於後髮際線上0.5寸,正中線旁開1.3寸(當我們前後活動頭部時,可在後髮際線中部可摸到凸起對稱的兩條肌肉,在這兩條肌肉靠外側凹陷處,髮際線上0.5寸水準,即為天柱穴)。

按摩法:指柔法與拿法配合,以手拇指及食指分別置於兩邊天柱穴,稍用力邊按揉邊向中間拿捏其局部肌肉,以微覺酸脹感為度。每次可按摩約5分鐘,每日可行多次。

艾灸法:也可用艾條熏灸,起到補益陽氣、醒神明目的作用,適合用眼過度的人群。操作時注意艾條與皮膚距離約3-5cm,以局部皮膚覺得溫和為度,每次操作約20分鐘,每日行1次。

部分資料來源:廣東省中醫藥局

【責任編輯:郭一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