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龍”有術話中醫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用“龍”有術話中醫

2024-02-27 14:31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甲辰龍年到來,到處是“龍行龘龘”的祝福。在十二生肖中的動物中,唯有“龍”是虛構的,然而卻深得人們重視。龍究竟長什麼樣?明代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申古人説法認為,龍的外形有“九似”,即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蛤蜊)、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顯然,人們將各種動物的優點都疊加到“龍”的身上,從而使它格外尊貴。

明代《本草品匯精要》中的龍

龍文化在中國有深厚的基礎,這同樣也反映在中醫藥文化中。

妙借龍性論辨證

人們都熟悉“東方蒼龍、西方白虎”的説法,在五行中東方屬木,在五臟中則與肝臟相配。如《普濟方》説:“(肝)其位居於左,以應東方蒼龍之木。”

漢代瓦當中的蒼龍像拓片

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在古代稱為“四神獸”,其歷史相當悠久。距今約7000年前的濮陽西水坡45號墓中,人們發現了目前最早的蚌塑青龍、白虎形象,正好分居於東、西兩方。但是龍、虎與人體臟腑怎麼扯上關係了呢?其實在中醫早期經典中並沒有這種説法,像《黃帝內經》中從來沒有提到龍,書中提到與肝臟相配的五畜是雞。

不過“四神獸”的觀念被道教沿用,並將其與人體臟腑對應。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引用道教的養生導引法時就提到“卒左脅痛,念肝為青龍”的説法。由於肝與龍均色青、屬木,在原理上相通,所以後來醫書中也採用了這一説法。但有意思的是,古代醫家以肝配龍,並不表明肝的尊貴,反而是用來提醒,要時刻對它保持警戒。

中醫理論貴虛貴靜,而龍在古代文化被認為是桀驁不馴的。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記載,傳説飛龍升天會帶來很大破壞:“盛夏之時,雷電擊折樹木,發壞室屋,俗謂天取龍。謂龍藏于樹木之中,匿于屋室之間也,雷電擊折樹木,發壞屋室,則龍見於外。龍見,雷取以升天。”中醫對肝的認識,與這種説法有相似之處。肝為將軍之官,其性容易升發太過,一旦龍騰雷擊,那不就會對人體帶來傷害嗎?古代醫家把這種情況稱為“龍雷之火”,或稱相火。

那麼,如何消除“龍雷之火”的危害呢?古人仍然從龍的傳説中得到啟示,即可以滋腎水以涵肝木。因為龍喜居於水中,如果水深則龍潛水底而不會升騰,因此可以通過滋腎來防治肝木過於升發。清朝溫病名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有一條小定風珠方,治療虛火上衝、厥而且噦者,就應用了這一原理。方中有一味滋陰潛陽的龜板,吳鞠通借用“四神”的説法指出其獨特作用:“亢陽直上顛頂,龍上于天也。制龍者,龜也。古者豢龍禦龍之法,失傳已久,其大要不出乎此。”這些其實是他的臨床經驗,通過巧妙地借用“龍”的特性來加以闡明,就更易於讓讀者理解。

“興風作浪”有奇用

“龍”之興風作浪雖然值得警惕,但如果能合理借用,有時卻又是絕妙的治療手段。這方面的代表方就是醫聖張仲景的大小青龍湯了。

在張仲景《傷寒論》中,兩張以“龍”命名的方劑功用各有不同。大青龍湯有發汗解表、清熱除煩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兼有裏熱,也治溢飲證;小青龍湯具有辛溫解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之功效,主治外寒裏飲證。它們為什麼以“青龍”為名呢?不少注家都指出,兩方主治的特點是都有水飲之邪為患,龍騰之時能驅散雨水,故借用這一名稱。例如清代醫家魏荔彤評價大青龍湯:大青龍本行水之神,用以驅治水邪,興雲致雨使陽無所鬱而氣暢,陰無所凝而水消。清代名醫張志聰也説:“大青龍者,乃在天之龍,能興雲施雨,渙汗,其大號者也。小青龍者,東方起蟄之龍,從下而上,能泄冬令之寒水者也。”他指出二方均能發汗散水飲,即“大青龍風行雨渙,小青龍振蟄雲興”,方名形象地體現了其功效特點。

善於借用“龍”的力量的,還有著名的“黃龍湯”。這是一張治療陽明腑實、大便秘結的方劑,其特點是在大黃、枳實、厚樸等攻下藥之外,加用人參、當歸、甘草等補藥。為何如此?一種解釋認為,此方主要適用於體質較弱的患者,為防止瀉下藥傷人正氣,因此採用“補瀉兼施”的辦法。但清代醫家張璐認為這樣理解不夠準確,他説“補”的目的是為了增加“瀉”的功效:“湯取黃龍命名,專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雖三承氣萃集一方,不得參、歸鼓舞胃氣,烏能興雲致雨?”脾胃屬土而色黃,人參等加強了脾胃蕩滌邪氣的功能,所以形象地稱為“黃龍湯”。後來吳鞠通在《溫病條辨》還認為光加人參、當歸等還不夠,進一步改良為新加黃龍湯,又加用麥冬、生地、玄參、海參等以陰陽兼補。

“龍”藥家族功效多

説到藥物,帶有“龍”字的中藥相當多。而且它們的藥性和功效都不簡單,像龍膽草、龍葵大苦大寒,龍血竭、龍須藤活血止痛,龍眼肉、血龍藤(雞血藤)補血佳品等。當然這些植物藥只是借用“龍”的名稱。“龍”畢竟是動物,我們不妨來看一看動物藥中的“龍”。

首先要説的,自然是傳説中“龍”的身體遺存物,即龍骨和龍齒。它們實際是遠古哺乳類大型動物的骨或齒的化石,只是古人以為是“龍”的遺骸,並因此認為它們具有“龍”的性能。

李時珍説:“龍者東方之神,故其骨與角、齒皆主肝病。”由於它們已經礦物質化,所以更長于重鎮安神。古人強調:“肝藏魂,能變化,故魂遊不定者,治之以龍齒。”

浙江中醫藥博物館展出的龍齒標本

宋代《本事方》記載了一個醫案:有個姓董的書生每當睡下,身體雖然在床上,卻感到魂神離體,因而驚恐不安,通宵不能入睡。後來醫生用珍珠丸治愈。珍珠丸中就有龍齒,醫者認為: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臥則魂若離體也;治魂飛揚者,宜以龍齒。作者還感嘆:萬物都包含著奧秘,我們要細心體會啊。當然古人主要是用“取象比類”的思維來説明作用機理,現代醫生則還可以參考科學數據。據研究,龍骨、龍齒主要含碳酸鈣、磷酸鈣等礦物質,有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和抑制骨骼肌興奮的作用,這或許是其安神定驚功效的機理之一。

世上雖然沒有龍,但“龍”的形象來自多種動物,於是人們也將一些與龍有相似特徵的動物取一個帶“龍”的名字或別名。如中藥地龍,即蚯蚓,它生活于地下,體形圓長而柔軟,與傳説中的龍身相似,故有此名。地龍是功效卓著的良藥,既然是“龍”,自然也入肝經,可以平肝熄風,當然它更擅長通經活絡,中醫治療中風偏癱後遺症的名方補陽還五湯中,它是重要藥物。

帶“龍”字的動物藥還有石龍子。它是蜥蜴的一種,體呈圓柱形,頭為圓錐形,尾長漸尖,頗有一點“龍”的樣子,常活動在山石間,故此得名。李時珍認為其功效長于利水。用到石龍子的藥方不多,但有一種非常有名,這便是中藥老字號杭州胡慶余堂生産的“辟瘟丹”。據説左宗棠西征時,士兵患瘟疫,曾緊急讓胡雪岩送此藥到前線,緩解了疫情。近代杭州、上海等地發生瘟疫時,該藥也往往供不應求。生産該藥需要用主産于杭州靈隱(地名)一帶的“銅石龍子”,它金背白肚,是杭州道地藥材。每年夏季,胡慶余堂的藥工就攜師帶徒前去靈隱、天竺山捕捉以制用。靈隱寺僧人本來反對殺生,但因此藥是救人所用,便不予干預。

龍在傳統文化中有特殊地位。人的生命也正如《易經》乾卦爻辭所説的,有“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到“飛龍在天”的不同狀態,古代醫家善於從龍的意象中感悟臟腑特性和方藥機理,但又謹記不能“亢龍有悔”,於是用各種巧妙治法來揚其長而避其害,可謂駕馭有術。這也充分體現了中醫藥“致中和”的文化特色。

【責任編輯:郭一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