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與産業怎麼融合?中醫藥如何更好滿足老人家?人大代表有話説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創新與産業怎麼融合?中醫藥如何更好滿足老人家?人大代表有話説

2024-01-25 10:46

來源:南方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深度融合,為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要提升中醫藥適老化服務能力,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1月24日上午,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舉行,6位省人大代表集中亮相,聚焦文化傳承、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中醫藥發展、“百千萬工程”、鄉村教育、科技創新等話題給出建議。

省人大代表、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展演部副主任潘智勇:

加強劇目創新

推動精品“出圈”

作為廣東三大劇種之一,廣東漢劇被譽為“南國牡丹”。如何讓漢劇更好地走向世界?省人大代表、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展演部副主任潘智勇認為,戲曲人才培養是推動戲劇文藝精品創作的關鍵,要加大培養力度,推動人才“出新”,著力打造一批文藝名家、領軍人才。加強劇目創新,推動精品“出圈”,創作更多具有時代特色、反映生活氣息的優秀作品。

潘智勇説,近年來,廣東漢劇堅持“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採取“技術+劇目”創新方式,傾力打造《天風海雨梅花渡》《章臺青柳》兩部作品,充分展示了廣東漢劇的活力與實力。

“記得在一次網路教學課程中,一位模里西斯的老華僑聽到漢劇,高興得像個孩子,眼裏閃著淚花,不停地向身邊的人介紹漢劇,那個情景至今令我動容!”潘智勇動情地回憶起傳播廣東漢劇的場景,海外華僑華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深喜愛和滿滿自豪,極大地激發了他用漢劇講好中國故事的熱情和決心。

為此,潘智勇還建議加大交流交融,推動文藝“出彩”。優秀傳統文藝不但要登上“大雅之堂”,還要走入“田野鄉村”,登上“村晚”舞臺,助推“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要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為推動文化強省建設作出更多貢獻。

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貿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規劃總監吳曉莉:

建設美麗城市

倡導健康生活方式

“越來越多市民通過參加徒步、登山、自然科普等活動親近自然、觀賞山海美景,這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新時尚,大大增強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前海蛇口自貿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規劃總監吳曉莉分享了她對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觀察和思考。

吳曉莉説,深圳以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紅樹林保護碳匯量為交易標的開展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創新探索,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深圳基於一系列研究工作,探索建立了自然資源碳匯量核證、碳匯價值評估、碳匯交易機制、碳匯登記等全鏈條制度,構建了紅樹林碳儲量碳匯核算地方標準,並於2023年9月以拍賣方式完成了全國首單紅樹林保護碳匯交易,溢價165%。

吳曉莉認為,這一實踐為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自然資源管理向自然資産管理延伸,提供了試點經驗。

城市規劃設計如何助力廣東美麗城市建設?吳曉莉建議,進一步優化綠道、碧道、古驛道等建設,為倡導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載體;健全廣東藍碳交易的制度框架和標準體系,加快推動全省海洋生態産品價值的有效轉化;支援深圳發揮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國際紅樹林中心等優勢,聯動港澳,建設國際藍碳交易中心。

省人大代表、揭陽普寧市中醫醫院院長羅列波:

構建醫養聯合服務體

提升中醫藥適老服務

“我是一名中醫師,更關注老年醫療和養老問題。”省人大代表、揭陽普寧市中醫醫院院長羅列波説,老年病以慢性病為主,且通常多種疾病混雜,中醫藥強調整體觀和辨證觀,中醫藥的慢病調理和治未病理念符合老年人醫療保健需求。

臨床實踐中,羅列波通過中西醫優勢互補,成功救治不少疑難危急重症病人。“去年4月,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因心跳驟停復蘇後,出現各種並發癥,每天需要大量的升壓藥,還有呼吸機等儀器維持生命。我運用中醫急救處方施救,讓老人逐漸康復。老人家到現在已經可以生活自理。”羅列波回憶。

廣東作為全國常住人口第一大省,中醫藥群眾基礎雄厚,老年群體對中醫藥信任度高。如何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更好滿足廣東老年人的醫療和保健需求?

羅列波建議,堅持發展老年養老事業和推動中醫藥創新發展雙輪驅動,以中醫醫院最有特色的老年病科、康復科為醫養結合連結支點,銜接民政部門五級養老服務網路,構建醫養聯合服務體,提升中醫藥適老化服務能力,完善“醫中有養、養中有醫、醫養聯動”的新型醫養深度融合服務,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省人大代表,茂名市電白區林頭鎮章班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鐘國泰:

打通人大代表與群眾聯繫“最後一公里”

過去一年,省人大代表,茂名市電白區林頭鎮章班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鐘國泰深切體會到,身邊處處展現高品質發展的新面貌、新氣象。

“村一級的發展,是實施‘百千萬工程’的重要基礎。”鐘國泰説,他所在的林頭鎮章班村,去年有了大變化。2023年,針對章班小學教學樓、球場、飯堂破舊的問題,人大代表搞調研、提建議,政府部門多方籌集資金70多萬元,對該小學進行修繕,改善了村容村貌,群眾拍手稱讚。結合沈海高速擴建和電白服務區擴建,人大代表努力推動廣湛高鐵承建公司租用章班村100多畝土地用作制梁場,近百名村民得以在“家門口”就業。

鐘國泰説,章班村將借助“千企幫千鎮、萬企興萬村”力量,助推“土特産”資源開發,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同時做好村莊整體規劃、人居環境整治,不斷強産業、美村莊、富農民,提升村民生活品質。

“我們將充分發揮人大代表聯絡站的平臺作用,緊扣‘百千萬工程’,切實打通人大代表與群眾聯繫的‘最後一公里’。”作為省人大代表,鐘國泰説,將全心全意投入“百千萬工程”,以高品質履職,為振興家鄉、振興廣東貢獻力量。

省人大代表、肇慶中學黨委書記陳淑玲:

構建“家校社醫”

青少年心理支援網路

“教育,要讓每個孩子內心充滿陽光,要構建‘陽光+’教育環境。”省人大代表、肇慶中學黨委書記陳淑玲分享了從教28年的關鍵詞——“陽光”。

何為“陽光+”教育環境?在陳淑玲看來,積極向上的“陽光教師”能培養健康向上的孩子,每堂課都應是充滿生命活力的“陽光課堂”。要開展更多“陽光活動”,讓孩子沐浴在陽光下,心有光芒,溫暖自己,照亮他人。要培養“陽光學生”,塑造他們堅強的意志品質,並建設“陽光家校”,通過千師訪萬家,家校共建,攜手共育。

陳淑玲一直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今年,她將繼續建言,建議推動構建“家校社醫”青少年心理支援網路,組建專業的社區社工團隊,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公益講座和諮詢,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等,為青少年身心健康保駕護航。

陳淑玲説,建議出臺政策,廣泛發動、吸引鼓勵更多有教育情懷的教育人,包括“銀齡講學計劃”教師、名師、骨幹教師等,到廣大鄉村設立“鄉村教育工作室”,打造一支數量充足、業務精湛、甘於奉獻的專業化鄉村教育家隊伍。省、市、縣三級合力,共同推進城鄉教育共同體培育,引導城區優質教育資源下沉、輻射鄉村學校,推動縣域基礎教育實現優質均衡、高品質發展。

省人大代表、東莞先知大數據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余旸:

科技助力製造業

企業尋找出海通道

“我一直認為,科技創新必須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切實解決行業發展面臨的問題,用産業實際需求的確定性來對抗發展的不確定性。”省人大代表、東莞先知大數據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余旸説,廣東産業基礎強、結構多元,優勢明顯,對於創新方向的選擇,需要符合自身的發展邏輯。

余旸和團隊利用人工智慧和數據科學形成數字産品,解決了我國鐵路軌道自動化傷損檢測和鋼軌健康狀態評估問題,提高了鐵路運營安全。目前,這套技術方案又和水務深度結合,在城市地下管網的漏損檢測中發揮作用。余旸認為,這是一個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融合的典型例證。

當前,余旸和團隊正探索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為製造業企業尋找高性價比的出海通道。“我們正以東莞市服裝鞋帽行業為試點破局。”余旸説,他和團隊利用數據分析來精準掌握國際消費市場動態和潮流變化,把市場資訊及時反饋到源頭工廠,幫助工廠快速反應,進一步促進“貿工消”聯動發展。

加大科研投入拓寬企業出海通道,是余旸今年帶來的建議之一。他建議,確立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充分激發創新動能,推動我省科技創新與産業深度融合,為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責任編輯:郭一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