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醫藥文化在校園生根發芽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推動中醫藥文化在校園生根發芽

2023-12-06 15:41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據媒體報道,中醫藥課程已進入北京16區982所中小學,成為各學校校本課程的特色和亮點。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印發,明確提出“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把中醫藥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中小學進一步豐富中醫藥文化教育,使中醫藥成為群眾促進健康的文化自覺”。通過校本課程等形式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是彰顯中醫藥文化魅力、傳承發揚中醫藥文化的有力舉措。

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理念與養生經驗。保健養生是中醫的特色,包括情志、飲食、起居、運動四大基石,強調順應自然、調和致中,是預防疾病的手段,更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中醫藥文化包羅萬象,是中華文化的大百科:既是形而下之器,涉及養生之法、治病之術、生活方式;又是形而上之道,涉及道德情操、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推動中醫藥文化進入中小學校園,有助於普及養生理念,幫助青少年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

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而深厚的醫理、藥理,具有獨特的知識體系和話語體系。學生可以在種植、採摘、晾曬、搗碎草藥的過程中,認識植物及其藥效,體悟藥食同源學説;在尋找穴位、觸摸經絡的過程中,把握身體構造,了解經絡學説、藏象學説。中醫藥文化走進中小學課堂,把中醫藥的種子播撒在中小學生的心田,有助於他們對中醫的發展歷程形成整體性、系統性的了解與判斷。感受中醫,體驗中醫,了解中醫,將進一步激發青少年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增進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和認知。

中醫藥文化獨具特色,一雙慧眼、一碗藥湯、一雙巧手、一根銀針,常能起到奇效。中醫藥文化進入中小學課程,在“扁鵲望診蔡桓公”“仲景餃子療凍傷”的故事中,在麻沸散、七厘散、三七粉的介紹中,讓青少年了解中醫藥“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的理念和功效,民族自豪、文化自信油然而生。將中醫藥文化納入學習主題,讓中小學生自主了解歷史上中醫藥成功治療疑難雜症的經典案例,探索中醫藥技術對現代醫學發展的貢獻,有助於強化青少年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和自信。

中醫藥文化崇尚大醫精誠,不僅以醫救人,更以醫載道、以醫化人。遍嘗百草的神農氏、以身試針的皇甫謐、坐堂問診的張仲景、杏林春滿的孫思邈、考古證今的李時珍等歷史上的中醫名家,在他們身上無不閃耀著懸壺濟世的宏願、無私奉獻的精神、篳路藍縷的決心、一視同仁的態度。中醫藥文化進入課堂,利用一個個鮮活的中醫典故闡釋行醫者的高貴人格,能夠滋養中小學生的道德品行,激勵他們追求高尚情操。

中醫藥文化底蘊豐富,是一門技術,更是一種世界觀、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方法論。中醫藥文化認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不僅認為人體是氣血、臟腑、經絡、穴位的有機整體,更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既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又是整體思維方式;把臨床千變萬化的證候歸納為表裏、寒熱、虛實、陰陽四對矛盾,形成“八綱辨證”,診治時注重矛盾的對立統一,體現了辯證的思維方法。中醫藥文化進入課程,有助於中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從“天人合一”等觀念中汲取寶貴智慧。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文化進入中小學校園,不僅有助於提升青少年的健康素養和綜合能力,而且有助於增進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認同與傳承,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未來,還需進一步結合學生需求和特點,創新中醫藥文化傳播方式,更好發揮中醫藥文化在教書育人中的獨特作用。

本文作者:曾慶香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

【責任編輯:郭一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