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分析支原體肺炎患者:“中醫證型”以風熱閉肺型最多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大數據分析支原體肺炎患者:“中醫證型”以風熱閉肺型最多

2023-11-28 15:24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網中醫訊 11月2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就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舉行發佈會。發佈會透露,近期,我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增多,且以流感為主。此外,還有鼻病毒、肺炎支原體、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引起。分析認為,近期我國急性呼吸道疾病持續上升,與多種呼吸道病原體疊加有關。監測顯示,一些城市出現醫院門急診量增長,兒童呼吸道疾病感染人數激增的情況。為此,中國網中醫頻道採訪到中醫連鎖品牌榕樹家相關負責人,從大數據分析的角度,分析當前患者中醫證型、症狀,給出合理用藥建議。

據了解,中醫連鎖品牌榕樹家在全國開有1400余家中醫診所,且採用其獨立研發的“素靈 AI 輔助診療系統”為患者診療,該系統通過智慧AI辨證,實現輔助開處方、解析病因給予建議,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等。針對當前呼吸道疾病感染人數增多現狀,素靈 AI 輔助診療系統採集了一批一手數據,從中醫辨證施治角度,這些數據對分析患者病症,中醫中藥治療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榕樹家首席架構師劉毅在採訪中表示,基於榕樹家素靈 AI 輔助診療系統後臺海量數據,挖掘 2023 年 10 月份以來全國榕樹家中醫診所疑似肺炎支原體肺炎患者的就診數據,發現存在 1210 例成人患者和 180 例 12 歲以下兒童患者。其中最常見的中醫證型為風寒閉肺型、風熱閉肺型(毒熱閉肺型)、痰熱閉肺型(濕熱閉肺型)、陰虛肺熱型和肺脾氣虛型,以上 5 種成人患者有 826 例、12 歲以下兒童患者有 120 例。

數據分析(表1),其中,826 例成人患者中以風熱閉肺型最多,佔比 34.5%;陰虛肺熱型最少,佔比 5.69%。120 例兒童患者中以風熱閉肺型最多,佔比 37.5%;肺脾氣虛型最少,佔比 7.5%。五種常見中醫證型中風寒閉肺型和風熱閉肺型佔比最多,是肺炎支原體肺炎初期的證型;陰虛肺熱型和肺脾氣虛型佔比較少,是肺炎支原體肺炎中後期的證型或者素體虛弱患者存在的證型。

基於榕樹家素靈 AI 輔助診療系統後臺數據(表2、表3),可以發現,榕樹家中醫診所中肺炎支原體肺炎患者 Top 10 症狀為咳嗽、發熱、舌色紅、呼吸短促、舌苔黃、心煩、 口渴、有痰、脈細和氣喘;常用 Top 10 中藥為甘草、苦杏仁、石膏、麥冬、麻黃、黃芩、連翹、 茯苓、桔梗、金銀花。

劉毅總結,肺炎支原體肺炎總體是因為外邪侵襲機體,導致人體出現發熱咳嗽等常見症狀。最多的證型為風寒閉肺型、風熱閉肺型。如果外邪入裏化熱,風寒閉肺型的患者也會轉化成風熱閉肺型,這可能也是風熱閉肺型佔比最高的原因。其中我們從數據發現兒童的風熱閉肺型佔比更高,提示兒童感受肺炎支原體外邪以後,邪氣更加容易入裏化熱造成高熱等症狀。

中醫權威專家表示,從常用 Top 5 中藥甘草、苦杏仁、 石膏、麥冬、麻黃來看,其構成就是經典清肺平喘中醫方劑“麻杏石甘湯”,一方面是印證了肺炎支原體肺炎最多證型是風熱閉肺型(毒熱閉肺),另一方面説明臨床麻杏石甘湯對於治療肺炎支原體肺炎有比較大的效果和共識。

為此,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也給出具體建議,幫助重點人群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預防呼吸道疾病。中醫有個理論叫做“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所以中醫特別強調,扶住正氣,抵抗風寒燥火。可以從衣食住行等幾個方面來防護。比如説,冬天溫差特別大,室內外溫差大,早晚溫差也大,這時候要注意更換衣服。

第二,飲食方面,要多吃一些扶助正氣、健脾補氣的食物,冬天吃溫補的食物比較多,比如羊肉、牛肉、雞肉等,避免吃一些燥熱油膩的食物,它會難以消化,這時候可以搭配一些蘿蔔,民間説“冬吃蘿蔔夏吃姜”,蘿蔔可以幫助消化又可以滋陰補氣。另外可以選擇一些藥膳,以補氣驅寒運燥為主,如黨參、黃芪、生薑、紫蘇葉、核桃等煲不同的湯,搭配不同的膳食,抗病能力就會增加。

第三,居住方面,在允許的情況下一定要多通風。當然很冷很冷,零下三四十度了,通不了的時候那是例外。比如,西北地區有一些很冷的地方,不僅要通風,還要保持濕度,因為很乾燥。南方地區沒有暖氣怎麼辦呢?可以加一些保暖的電器。另外,中醫説運動養人,一定要進行運動,一個人的抵抗力好,運動很重要,但是這麼冷的天怎麼運動呢?早上允許的情況下,9點、10點,下午4點、5點、6點,還有太陽的時候去運動,但是要避免大汗淋漓,容易傷氣。

第四,要用中醫藥輔助的療法,按摩足三里、肺俞穴,另外要泡腳,平時可用紫蘇葉、艾葉、生薑、桂枝,晚上睡覺前泡一泡腳,效果就會非常好,就會提升抵抗力和抗病能力,中醫説就是提升正氣,抵抗邪氣的侵襲。

(注:以上數據分析僅供參考學習,謹遵醫囑,如遇身體不適請儘快就醫)

【責任編輯:胡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