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醫|劉曉嵐:行醫者 為“能工巧匠” 更要做“人間脊梁”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揭秘中醫|劉曉嵐:行醫者 為“能工巧匠” 更要做“人間脊梁”

2023-11-20 16:35

來源:紅網時刻新聞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7節頸椎、12節胸椎、5節腰椎、1塊骶骨和1塊尾脊骨,共同組成成年人的脊柱。脊柱是骨肉聯合的支點,是人體最重要的支架。

“我們一旦失手,病人可能一輩子都站不起來了。”9月上旬,記者對話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大主任劉曉嵐,隨同他的視角,走進脊柱外科的刀鋒世界。

今年是劉曉嵐鑽研脊柱外科的第三十個年頭,從一名懵懂的醫學生到成為湖湘名醫專家、骨科帶頭人,其背後,承載著他對業務一絲不茍、開拓創新、精益求精的秉性,以及精湛深厚的醫學功底。憑藉於此,他方能一次次成功守衛人體的生死樞紐,讓眾多患者重獲行動自由。

醫生辦公室 劉曉嵐指導年經醫生分析患者CT片

“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與“禦劍飛行”的普外科醫生不同,骨科醫生更像是木匠手藝人。他們不僅需要靈巧的雙手,還需要嫺熟地應用各種專業工具,所“十八般武藝”得樣樣精通,還要剛柔並濟,細緻打磨每一道工序,精雕細琢每一處缺損,用繡花功夫處理複雜人體難題。

“剛入行的時候,我一有空就去實驗室剝桔子,削樹皮,練習在內窺鏡下精巧嫺熟地剝好一個個桔子,打磨好一塊塊樹皮夾板模型,既要精準,又要美觀,以便訓練各種內鏡下的分離,切削,打磨,鉗夾,縫扎等技術。”哪怕已經過去幾十年,劉曉嵐依舊對初入脊柱外科的那段歲月唸唸不忘。

上世紀九十年代,醫療設施較為簡陋,那段並不輕鬆的時光裏,劉曉嵐自己創造條件反覆練習各項外科技術,模擬內鏡操作訓練手眼分離技術等基本操作技能,為後來的臨床實踐奠定紮實基礎。

主刀手術中的劉曉嵐

“剛開始學的時候是感覺有一點枯燥,但一想到我的操作關乎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就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提及做“木匠”的感受,劉曉嵐如是説。

骨科醫生,其實也得是“全科醫生”,需要具備宏觀的知識體系。古話有雲,筋骨並重。骨科的治療範圍不止在“骨”,軟組織、肌肉、韌帶神經等都屬於涵蓋範圍。

為了全面掌握學科知識,在骨科領域有所突破,劉曉嵐秉持中西醫結合的道路,對自己提出極高要求——既學習優秀傳統中醫骨科技術,又吸取現代西醫先進科研成果,要做到手法、開方、開刀樣樣精通。為此,他投入大量熱情與精力,既注重理論學習,又積極參與手術鍛鍊實踐技能,“剛工作的那10年,基本每天都在做手術,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都在工作”。

劉曉嵐為一名頸椎病求醫者進行診療

在生命禁區“刀鋒起舞”

傳統中醫認為脊柱乃“督脈”,能夠統一身之陽氣,絡一身之陰氣,是人體生長髮育的決定性因素。西醫則言,脊柱是人體自愈力的金鑰匙,管理人體所有知覺神經,影響眾多器官的生理功能。

與功能重要性相對應的是治療的高難度和高風險。在從業生涯中,劉曉嵐就經歷過無數次的疑難抉擇和高風險考驗。

2017年,一位50來歲的患者在不小心滑了一跤後出現四肢無力、不能行走、呼吸十分困難的情況,該患者輾轉多家醫院就診均未找到根本病因,慕名來到劉曉嵐處求診。

根據患者現有症狀表現,劉曉嵐初步推斷患者的問題出在頸部,結合檢查發現,患者頸部延髓存在變形,推斷為延髓受到壓迫。可通過檢查手段,卻無法找到具體的致壓物。根據多年經驗,結合患者臨床表現,劉曉嵐推斷,患者或是存在寰樞椎的發育畸形,也即一條僅僅完成了部分骨化的繫帶,束縛住了患者的延髓。

“骨化的東西通過檢測手段可以看到,但是如果致壓物是眾多軟組織中一條骨化不完全的結構,就難以用檢測手段發現,需要一定的空間想像力。”劉曉嵐解釋,患者的寰樞椎發育畸形一直未影響到生活,正是因為摔了一跤,導致了繫帶的脫位,才出現了壓迫問題。

對該病例的診斷本就十分艱難,而手術更是難上加難。延髓位於腦幹最下端,維持生命所必要的基本中樞都集中在此,在外科手術中,延髓有“生命禁區”之稱。可如果不手術,不把這根類似橡皮筋的繫帶給挑出來,患者隨時可能發生生命危險。

“既然已經找到了問題,為了患者的生命,還是要試一試。”思慮再三後,劉曉嵐帶領團隊制定了週全的手術方案,便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手術臺。

尋找繫帶在何處,成為了手術最大的難點。眾多的肌肉、軟組織包圍著延髓,延髓區的硬膜已嚴重變形,多層反折,如何找到那根致命的“橡皮筋”呢?憑藉著豐富的經驗和空間想像力,劉曉嵐順著已經完成骨化的部分細細摸索、溯源,終於順利找到了!小尖刀一挑開,延髓馬上恢復了原本的形態,問題解決了!

3個小時的手術下來,劉曉嵐已經滿頭大汗。“就像經歷了一場從死到生的過程”,他感慨道。

骨科例行查房 劉曉嵐耐心指導青年醫生

練就沉著冷靜的“大心臟”

面對挑戰迎難而上,面對危險冷靜鎮定……這樣的場景,在劉曉嵐從醫生涯裏,太多了!在脊柱手術中,他總是不畏艱難,永攀高峰,憑藉著過硬的專業和不屈的精神,守護了一位又一位患者的生命。而他也在一次次的手術中,練就了一顆打不倒的“大心臟”。

一次,一位70歲的老人需要做老年退變性脊柱側彎矯形減壓手術,由於患者各器官功能儲備不足,且存在骨質疏鬆等問題,手術難度和風險很大。

“手術難度一方面在於,對脊柱穩定性要求很高,一旦出錯,輕則癱瘓,重則喪命;另一方面則在於,手術持續時間一般要到6-8個小時左右,要做10余個截斷以上的矯形和一部分椎間隙的減壓,手術創傷很大,如果不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風險將會成倍增加”,劉曉嵐表示。

如何儘量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最大程度降低手術的風險?這無疑對劉曉嵐的“手藝”和手術團隊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他沒有放棄,而是在心中暗下決心:一定不能出一點差錯。在萬全的準備下,他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走進手術室。在他有條不紊的統籌下,順利將手術時間縮短到3個小時,極大地減少了患者手術中的出血量,以教科書式的水準給患者和家屬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這個釘子怎麼打?打下去感覺怎麼樣?需不需要每個釘子都去做透視?手術過程中會有很多決策要做,這些都需要時間”,劉曉嵐解釋,為最大程度減少手術時間,降低風險,便需要更加敏捷的操作、極其果斷的決策和默契的團隊配合。正是憑藉這些秘訣,才能讓手術過程一氣呵成、行雲流水。

劉曉嵐的“大心臟”,很多人都知道。“不管多緊急,劉老師似乎始終是這樣沉著冷靜、從容不迫的,面對手術中的突發狀況,也臨危不懼、膽大心細。”記者走訪間,有位同行給出自己的評價。

可許多人不知,劉曉嵐練就的那顆冷靜、果敢的“大心臟”背後,多的是常人想像不到的付出。“初出茅廬時,做手術也會雙腳發顫、汗如雨下,我的‘大心臟’是在一場場手術中慢慢練出來的。”從醫三十載,劉曉嵐已成功完成上萬台手術。

一台臺手術的成功,見證了劉曉嵐的成長,也見證了一個個家庭的幸福。劉曉嵐覺得,自己能做的事還有太多,“唯有在更多艱險緊急的關口前,挽救更多生命,在更多疑難狀況前,化解更多危機,才能不負醫者的擔當”。

這些年,他讓太多患者重新擁有“挺拔”的脊梁,而他也為自己立下從醫的箴言——行醫者,為“能工巧匠”,更要做“人間脊梁”。

【責任編輯:郭一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