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發佈健康指引
日前,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發佈,中醫藥防治兒童呼吸道,感染疾病健康指引。
中醫藥防治兒童呼吸道感染疾病健康指引
近期,全省各地兒童呼吸道感染的病例明顯增加,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組織中醫藥專家總結相關臨床經驗,通過小兒推拿、拔罐、穴位貼敷、中藥熏洗等中醫外治療法,輔助日常代茶飲及飲食療法可以有效預防及明顯改善患兒症狀,縮短療程,提高孩子生活品質,對於恢復期患兒調理,提高其自身免疫力,防止復發也尤為重要。
一、生活預防
1.正確佩戴口罩:遠離傳染源,室內定期開窗通風,去人員密集且封閉場合時建議佩戴口罩。
2.注意手部衛生:做好手衛生,儘量流水洗手,無水源可使用含酒精免洗洗手液。
3.注意飲食,增加鍛鍊: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多飲水,充足睡眠,適量運動,以增強免疫力。
4.及時就醫:注意自身身體變化,如有早期症狀如發熱、咳嗽及時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二、代茶飲及飲食療法
(一)代茶飲
1.三花飲:金銀花、金蓮花、野菊花各5g,蔗糖適量,泡水代茶飲。
2.玉竹烏梅茶:玉竹20g,烏梅20g,冰糖適量。
制法用法:將玉竹、烏梅、冰糖(糖尿病患者以木糖醇替代)放入大水杯中,沸水燜泡15min即可飲用,每日2次,代茶飲。
功效與應用:養陰斂肺生津,適用於恢復期氣陰兩傷證。
(二)飲食療法
1.健脾粥:太子參扁豆燉瘦肉湯:太子參8g,山藥10g,炒白扁豆10g,豬瘦肉100g,大棗2顆(去核),生薑2片。
功效:益氣健脾利濕
2.防風粥:防風15g(單煮取汁),蔥白2段,粳米100g。
功效:清熱祛風,散寒止痛。
3.恢復期證型與飲食
3.1餘熱未盡,肺胃傷陰
臨床表現:口乾舌燥,納差食少,乏力神疲,舌紅少苔,脈細。
藥食同源食材:荸薺、甘蔗、番茄、蘆柑、甜橙、檸檬、蘋果、甜瓜。
分析:疫毒邪侵犯人體後,正邪相爭,耗精傷氣,化熱灼陰,耗散陰液,餘熱未盡,肺胃陰液未復,故表現神疲乏力,口乾陰液耗傷狀態,治療上養陰恐滋膩留邪,清熱又懼苦寒傷陰,宜採用養陰透熱並舉配用滋養肺胃。
3.2余邪已退,濕濁困脾
臨床表現:倦怠乏力,口不渴或口渴不欲飲,腹脹痞滿,納差食少無味,大便不爽或溏泄,小便渾濁,苔白膩或白膩而滑,脈緩。
藥食同源食材:山藥、扁豆、香椿、大頭菜。
分析:本證多由脾陽素虛或病中過用寒涼等損傷中氣藥物,導致濕邪久羈從寒而化所致,其病機為濕重熱微,濕鬱傷陽,從寒而化,困阻中焦。病位仍以中焦脾胃為主,濕困中焦,導致脾胃升降失司,氣機不暢,故腹脹痞滿。脾陽不升,濕濁下流則大便不爽或泄。脾失健運,胃氣不降則少食無味。濕邪下趨,泌別失職,則見小便渾濁。苔白膩或白膩而滑,脈緩均為寒濕困脾的徵象,故治法用芳香化濁,燥濕理氣為宜。
3.3濕濁毒瘀,肺絡損傷
臨床表現:胸膺滿悶,氣短憋悶,痰多咳嗽,色白黏膩,畏風易汗,倦怠乏力,舌淡苔膩,脈滑。
藥食同源食材:薏苡仁、木瓜、草果、魚腥草、蠶豆、香椿、大頭菜。
分析:邪遏肺衛,濕濁壅閉,上逆于肺,肺失宣降,故出現胸膺滿悶,短氣憋悶;肺氣虧虛,衛表不固故畏風易汗;肺絡損傷,肺部病灶纖維化明顯;脾氣虧虛則脘痞納少,倦怠乏力;舌淡,苔膩脈滑為肺脾虧損,濕濁壅盛之候,故治法用化濕祛濁,理氣益肺為宜。
3.4陰虛火熾,內擾心神
臨床表現:心煩意亂,失眠多夢,焦慮不安,食少納差,口乾咽燥,舌紅苔黃,脈細數。藥食同源食材:百合、茯苓、酸棗仁、牛奶、芒果、柚子、栗子、大棗、粳米、蜂蜜。
分析:本證為疫病後期,邪熱久羈而灼傷陰液,心火亢盛之候。熱邪深入少明,心火上充,腎陰下虛,以致水虧火旺,水火不能相濟,火愈亢而陰愈傷,陰愈虧而火愈熾,相互影響,其病益甚,故致心煩不得臥,此即吳鞠通所説的“陽亢不入于陰,陰虛不受陽納”。心火熾盛則身熱,心煩,舌紅苔黃;腎水虧則口乾咽燥,脈細,故治法用育陰清熱,安神除煩為宜。
3.5陰陽失調,氣陰兩傷
臨床表現:乏力,口乾口渴,心悸氣短,納差,低熱或不熱,幹咳少痰,舌幹少津,脈細無力。
藥食同源食材:百合、玉竹、黃精、枸杞子、黑芝麻、桑椹、益智仁、當歸、阿膠、龍眼肉、沙棘、大棗、蜂蜜。
分析:本證為疫病後期,邪熱久羈,元氣耗散,陰液灼幹,表現乏力,口乾口渴,心悸氣短,納差,低熱或不熱,幹咳少痰,舌幹少津,脈細無力均為氣陰兩虛之象,故治法用調理陰陽益氣養陰為宜。
4.康復期藥食配方
4.1生脈粥
藥食組方:人參10g,麥冬15g,五味子10g,粳米100g。
制法與用法:三味藥水煎取汁,粳米煮粥食用,每日1次。
功效與應用:益氣生津,斂陰止汗。適用於氣陰兩傷所致的體倦乏力,氣短懶言,汗多神疲,咽幹口渴,舌幹紅少苔,脈虛數;或久咳氣弱,口渴自汗等。使用注意:外邪未解,或暑病熱盛,氣陰未傷者,不宜用本方。
4.2沙參麥冬老鴨煲
藥食組方:北沙參5g,麥冬10g,扁豆15g,玉竹5g,金銀花5g,枸杞10g,老鴨200g,姜,蔥,鹽,冰糖,白醋,胡椒各適量。
制法用法:鴨肉洗凈,切剁小塊,溫水泡藥片刻,備用,鍋燒開水,下鴨焯水,去油備用,砂煲煲湯,鴨肉入煲,藥材放上,加薑片、胡椒、白醋、鹽,加純凈水沒過,蓋蓋大火燒開,小火慢燉,2小時可。每日1次食用,每週1~2次,若服中藥,間隔2小時食用。
功效與應用:滋陰清肺,益氣補脾,適宜恢復期久食的滋補佳品。
三、外治干預方案
總體原則:對症治療,縮短病程,扶助正氣,減少反覆。
(一)兒童推拿療法
推拿可以選擇: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拿風池、清肺經等手法,以刺激穴位、調和營衛、暢通氣血,達到治療目的。
1.綜合穴: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各100次。揉外勞宮、推三關各100次。運內八卦穴200次,推膻中100次。揉黃蜂入洞100次。補肺經200次。補脾經300次,揉板門200次,按揉足三里100次。捏脊9次。
功效:疏風解表,促進機體恢復,提高免疫力
2.清脾經:沿著拇指橈側緣,從指根推向指尖,操作50~100次。
功效:瀉脾火、除濕熱、清利中焦
3.揉板門:手掌大魚際處上三分之一的筋結處,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按揉50~100次左右。
功效:調暢腸胃氣機,降逆止嘔
4.掐揉四橫紋:從食指第一指間橫紋開始,捻揉3~5次,指甲掐1次,再依次捻掐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的第一指間橫紋,重復5~10次。
功效:化積消疳
5.摩腹:以手掌掌根,逆時針方向圍繞肚臍,摩腹50~100次。
功效:促進腸胃蠕動
6.足浴方:羌活10g、獨活10g、當歸10g、黃芪10g、桂枝 10g、艾葉10g。
用法:水煎30分鐘,水溫適宜後足浴,以身體微微汗出為宜,每次約15-30分鐘,
功效:扶正祛邪,活血通絡。
(二)拔罐
拔罐可以促進氣血通暢、祛風祛寒、止咳化痰、舒筋止痛,尤其治療兒童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痰多效果明顯。拔罐時應該選擇合適的穴位和時間,避免拔罐過度或拔罐不當導致皮膚損傷或病情加重。
適用於呼吸道感染以咳嗽為主症。
處方:背部穴位:由風府至腰俞成一直線。膀胱經第一側線:肩胛骨內側緣,後正中線旁開1.5寸,由大柕至腰部。膀胱經第二側線:肩胛骨下緣至腰部,後正中線旁開3寸;前胸部:中府,天突、膻中、乳旁、乳根;腹部穴位:上、中、下脘,天樞。
操作:暴露施術部位皮膚,消毒,涂凡士林。拔罐:一手持火罐,一手持止血鉗夾95%酒精棉球點燃,深入罐內中下端繞1周後迅速抽出,將罐口扣在選定部位上,留罐10余秒後起罐。起罐:一手夾持罐體,另一手拇指按壓罐口皮膚,使空氣進入罐內,即可順利起罐。5~7日1次。
辨證加減:①實證:留罐時間宜長,吸力宜大;②虛證:留罐時間宜短,吸力宜小。
注意事項:不可吸含乙醇過多,以免拔罐時滴落到患兒皮膚上而造成燒燙傷。若不慎出現燒燙傷,按外科燒燙傷常規處理。
(三)艾灸療法
適用於反覆呼吸道感染,體質虛弱,並出現胃腸道症狀。
處方:腹部、足三里。
操作:患兒取仰臥位,暴露治療部位。將艾絨置於儀器內溫灸,溫度40℃,時長約20分鐘。每日1次,7日為1療程。
注意事項:避免空腹;陰虛內熱、實熱證的患兒不可艾灸。
(四)中藥穴位貼敷
中藥穴位貼敷通過特定穴位及不同的中藥配伍,以清熱解毒、宣肺止咳。其中中藥塌漬主要用於緩解咳嗽、咳痰等症狀,促進炎症吸收。
(五)中藥香囊
中藥香囊是一種利用中草藥製成的藥物囊袋,具有預防和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作用。在兒童預防呼吸系統疾病方面,中藥香囊可以起到芳香化濁、祛邪避穢的作用,起到預防疾病的效果。中藥香囊中的清熱解毒藥物能夠減輕呼吸道炎症,緩解咳嗽、咽痛等症狀。對於過敏性鼻炎,中醫藥可以通過祛風散寒、通竅鼻炎等方法來緩解鼻塞、流涕等症狀,降低過敏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