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物無聲,中醫藥文化傳播從校園走進家庭
走進山東省臨沭縣光明路小學校園,立刻感受到濃厚的中醫藥文化氛圍。走廊兩側挂滿了中醫文化知識的貼畫,包括名醫介紹、望聞問切的方法、各種中草藥功效等,還有孩子們親手繪製的以中醫藥文化為題材的手抄報、繪畫作品。在樓梯的一角,記者看到幾個學齡前的小孩子在玩角色扮演遊戲。扮作醫生的小朋友穿著白大褂,有模有樣地給“生病”的小朋友看病。
學校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幾個小朋友是隔壁光明路幼兒園的孩子。幼兒園和小學原本建在一起,體制改革後才分開,樓道還是相通的。讓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從小就接觸中醫,熟悉中醫,是學校“中醫藥文化傳承從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的體現。
學校走廊兩側墻壁挂滿了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和中醫藥文化,臨沭縣光明路小學教師孫曉東向記者介紹説,這是為了讓師生在行走的過程中學習中醫文化知識。學校還按照山東省“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標準,建設了中醫藥教室。通過中醫藥教室的歷史墻,孩子們能夠直觀地學習中國歷代中醫藥名家的故事,學習中醫藥發展的歷史進程,了解中醫藥文化的發展脈絡。
山東省臨沭縣光明路小學學生正用陶土製作中藥罐。
在走廊的另一頭,光明路小學的孩子們正在上中醫藥興趣課。六年級小學生馮露慧用陶土製作了一個中藥罐。她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就喜歡中醫藥,覺得中醫藥很神奇,希望長大後成為一名中醫師。六年級小學生龔驛雯當天的任務是製作兩枚香囊,她告訴記者,上課時,老師會講解每種功效的藥粉裏含有哪些中藥材,讓大家聞聞藥材的味道,再親手將藥粉裝入香囊。龔驛雯製作的香囊有驅蚊、安神的作用。她的爸爸媽媽很喜歡香囊的味道,會把它們挂在車上、床頭。
在書法教室裏,小學生們正有模有樣地用毛筆書寫著“杜仲”“三七”等中草藥名稱。中醫藥教室裏還擺放著學生們以“身邊的中醫藥草”為主題創作的繪畫作品,畫的是身邊常見的中醫藥草。孫曉東説,孩子們在觀察和繪畫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了中醫藥的價值與功效,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學習效果。
在美術課、書法課、陶藝課等課程中進行中醫藥文化學科滲透,是光明路小學踐行山東省“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的重要舉措。孫曉東告訴記者,學校還採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教學方法,請來縣中醫藥醫共體的專家定期為師生開設中醫藥文化課堂,讓孩子們了解中醫藥文化與飲食健康;孩子們也會去縣中醫藥醫共體、中醫藥種植基地進行采風實踐活動。
學校還有一個中草藥種植實踐園——“百草園”,裏面種植了丹參、決明子、大青葉等40余種中醫藥材,孩子們在這裡通過實踐課程,種植,除草,學習辨識中草藥,順便記住了“決明子對眼睛有好處”“丹參能夠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等中醫藥常識。六年級的孩子基本上能夠辨識出二三十種中草藥。此外,孩子們在實踐和觀察中,通過親歷植物生長的全過程,感悟到生命的可貴;在勞作和鍛鍊中,意志力得到了增強,身體素質也得到了提升。
孫曉東説,學校開展中醫藥教育,是為了讓中醫藥文化在孩子心裏種下種子,生根發芽,讓孩子們對中醫藥文化産生興趣。孩子們在學校學到的中醫藥文化知識,也會向家裏的大人們傳播,真正實現了中醫藥文化傳播從校園走進家庭,從家庭走向社會。“學校定期開展中醫藥健康教育課,強化中醫藥課外實踐活動,也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多接觸自然,享受童年的快樂。”孫曉東説。
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吳玉松告訴記者,臨沭縣光明路小學近年來堅持以“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為指導,以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為契機,實現“維護師生身心健康,促進學校和諧發展”。一年來,學校根據省衛健委《關於加快推進山東省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2022年度重點工作》的要求,與臨沭縣中醫藥醫共體合作,開展師資培訓兩次,培訓教師10余人,開設中醫藥文化課,學生授課面達100%,“中醫藥伴我成長”行動也是學校持續開展的活動。
臨沭縣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除光明路小學,該縣還在臨沂工業學校等40多處學校建設了中醫藥啟蒙室、百草園以及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角,在中小學生戶外實踐基地建設了中醫藥體驗館,定期開展中醫藥文化教育和科普宣傳活動。同時,縣教育局加大中醫藥與各學科的融合力度,在美術、生物等學科教學中滲入中醫藥元素,讓學生沉浸式體驗中醫藥文化,對學生進行中醫藥文化啟蒙教育。全縣每年組織1.5萬名中小學生參加中醫藥文化實踐課程,輻射帶動了全縣1.5萬個家庭了解中醫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