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峻傑:中醫藥文化的時代擔當——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劉峻傑:中醫藥文化的時代擔當——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2023-10-30 17:26

來源:中國網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中國網中醫訊 近日,第29屆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專題會議在北京舉辦,農工黨中央原社會服務部部長、全國中醫藥文化大會執行主席劉峻傑受邀出席大會併發表演講。劉峻傑以《中醫藥文化的時代擔當——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為題,明確指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高度審視中醫藥文化的重大價值,要深刻探討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的建設方略,推進中醫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下為演講全文(有刪減):

9954a4d24e3e3de21dc85dc7799cf8f5_640_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農工黨中央原社會服務部部長、全國中醫藥文化大會執行主席劉峻傑

尊敬的樓宇烈老師、各位領導、專家和同仁、在座的各位,大家上午好!

感謝受到邀請,很高興再次參加中醫影響世界論壇,這個論壇于我來説意義非凡。記得九年前的4月27日,正值一群民族敗類在上海發起“反中醫聯盟”,以“中醫不科學”為由召開了第一屆“反中醫大會”。不久,就在這個論壇上,我首次發表了“正確認識中醫科學本質,推動中醫偉大復興”的演講,正式舉起了“中醫科學”的旗幟。在此基礎上,當年11月我又成功組織農工黨中央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召開了首屆中醫科學大會,從而終結了長達135年的“科玄之爭”,也使中醫史上第三次中醫生存危機得以勝利解決。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醫藥文化的時代擔當——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主要是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審視中醫藥文化的重大價值,探討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的建設方略,推進中醫藥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文化自信關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文化具有民族性,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中華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滲透在經濟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使中華民族擁有持久的凝聚力和強大的向心力。古代四大文明古國,唯有中華文明傳承連綿,雖歷經風雨曲折,至今昂然屹立世界,充分彰顯了中華文化的“硬核”特質。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上百年間,中華民族內有封建壓迫和軍閥混戰,外有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殖民,導致長期積貧積弱,中華文化飽經風霜,尤以反封建為旗幟的“新文化運動”,把所有的傳統文化都當作糟粕進行拋棄和鞭撻,文化自信遭受挫折。直到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讓中國人民重新站了起來。在偉大的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既有中華文化固有的強大生命力的支撐,同時也為中華文化復興開闢了發展道路。

當前的中國正處在世界百年大變局重要當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要求我們要自覺地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展豐富完善自己的優秀文化,以強大的文化自信推動歷史向前發展。

我們知道,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發展,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謂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所謂文化自覺,本質上是對文化價值的覺悟覺醒,是對文化的意義、地位和作用的深度認同,對文化建設、發展和進步的責任擔當。歷史和現實表明,一個民族的覺悟覺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覺醒,一個國家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文化的自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具體表現。更加珍視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鮮明特色;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輝煌的文化,是我們自信的根底。堅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發全黨全國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自豪感,在全社會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共識和價值認同,引領和推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從國際關係和世界發展大勢來看,文化自信也關係到參與國際競爭的國家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産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當代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在文化,有一種説法,“19世紀靠軍事改變世界,20世紀是靠經濟改變世界,21世紀則要靠文化改變世界。發展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佔領文化發展制高點,才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才能夠不斷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二、中醫藥文化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沒有中醫藥文化(也就是中醫文化,醫藥不分家)的真正復興,就沒有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中醫藥文化是通往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橋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他強調,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著重強調的是“鑰匙”。為什麼中醫藥文化是“鑰匙”?

中醫藥文化具有強烈的哲學屬性。中醫藥文化包含了“道、法、術、器“等不同層面,其核心在”道“即價值理念。中醫藥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鋪就了中華民族社會心理結構、家庭和個人生活方式的底層邏輯,詮釋和規範著中華民族的社會經濟生活圖景和歷史發展進程。中醫藥文化的核心理念主要體現為以人為本、醫乃仁術、天人合一、調和致中、大醫精誠等理念,可以概括為“仁、和、精、誠”四個字。首先,中醫藥文化強調“醫乃仁術,無德不立”,體現了儒家思想與醫學本質的結合;其次,中醫藥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蘊含了豐富的生態智慧,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指南;第三,中醫藥文化具有“大醫精誠”的思想道德境界,以敬業修德倡導精益求精的服務精神;第四,中醫藥文化中要求順天應時,精氣神和諧共生,陰陽平衡,以“致中和”為價值取向,對維護生命健康和社會和諧都極具價值。中國有句古語,叫做“父母不知醫者為不慈,兒女不知醫者為不孝”,在座的嘉賓中恐怕沒有人不懂得一些中醫的知識並且應用。可見,中醫文化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另外,古人云:“下醫醫病,中醫醫人,上醫醫國”,中醫文化不但深深植根於人民群眾生活之中,影響著百姓繁衍生息,也深刻影響著歷朝歷代治國理政的理念方式,在當代社會發展中亦是如此,在毛澤東和習總書記靈活運用中醫文化原理治國理政就是最好的例證。毋庸置疑,持續推進中醫藥的文化自覺,努力構築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必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援。

中醫藥文化具有顯著的實踐價值。中醫藥文化“理、法、方、藥“系統完備,是特色鮮明的醫學體系。中醫藥歷經數千年臨床實踐,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繁衍發展,今天在疾病防治方面仍發揮著不可多得的作用。中醫藥疾病防治核心理念是整體觀,有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診斷學説、有“陰、陽、表、裏、寒、熱、虛、實”辨證論治學説,有“清、補、汗、和、消、下、吐、溫”的治則治法,有四氣五味、性味歸經的藥性學説,還有豐富多樣的天然藥物以及非藥物治療手段,以及獨特的治未病思想及方法體系。以近年來中醫藥疫情防控實踐來看,中醫藥治療使用中藥湯劑、穴位貼敷、中藥精油香薰以及八段錦、熱敏灸、拔罐等非藥物的各種中醫特色療法,在提高免疫力、改善初期症狀、減少輕症向重症轉變、中西醫結合縮短病程、提高生活品質以及它的“簡便驗廉”的特點等方面優勢明顯。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已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選擇。

中醫藥文化具有與時俱進的創新特徵。歷朝歷代,中醫藥名醫輩出,為中醫藥理論方法體系的完善創新發展做出獨到貢獻。醫祖扁鵲,確立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診斷方法,漢代《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奠定中醫藥學理論的成熟;張仲景創立辨證論治治療原則,華佗被稱為“外科之父”,魏晉皇甫謐著書第一部針灸專著《針灸甲乙經》;唐代的藥王孫思邈寫成《千金方》,北宋錢乙著《小兒藥證直訣》,被稱為“兒科之聖“;金元四大家的劉完素、李東垣、張從正、朱丹溪分別開創”寒涼派““補土派”“攻下派”“火攻派”學説;明代李時珍編著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清代葉天士創立“溫病學派”。當代中醫藥創新發展,有屠呦呦突破青蒿素提取難關,榮獲2015年醫學或生理學諾貝爾獎;王琦院士研究“九種體質辨識”的成功發佈,有陳可冀深研活血化瘀,有吳以嶺創立脈絡學説,有張伯禮開拓中藥組分,有黃璐琦創新分子生藥學,等等,近年來一批中醫藥成果榮獲國家科學進步獎項。尤其經歷三年之久的“抗擊新冠疫情”戰役,中醫藥發揮了極其神奇的作用,療效顯著,令世界刮目相看,中醫藥終於展露出它應有的風貌,中醫藥文化春風吹又生。當前,對於人類健康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困境,以及對於生命健康的追求,中醫藥越來越顯示出獨特價值和先進性。隨著中醫藥防病治病技術手段不斷創新演進,為臨床診療,尤其是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慢病防治和疫病防控提供了獨到而有效的保障。

但是,當前中醫藥文化繁榮發展還面臨著不少問題和困難,比如質疑中醫藥科學性的聲音還不絕於耳,中醫藥臨床特色淡化、優勢弱化現象嚴重,中醫藥管理、科研、教育等運作機制和評價體系西醫藥化特徵明顯,中醫藥産業、醫保等政策支援仍不給力,這些問題和現象産生的根源就在於缺少中醫藥文化自覺和自信。而中醫藥文化的文化“自裁”和文化自卑,是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入侵的結果,甚至民國政府曾擬立法取締中醫藥。新中國建立後國家雖然重視發展中醫藥,但在管理體制和法律法規等方面仍嚴重受到西醫藥的理念模式的約束和影響。

針對當前中醫藥文化繁榮發展的尷尬和困境,我們的應對之策就是大力推動中醫藥文化自覺,引領一場深入人心的中醫文化運動,詮釋中醫藥文化理念,讓人民群眾體驗中醫藥、認識中醫藥、享受中醫藥,從而增強群眾對中醫藥文化的認同、認可,廣泛紮實地樹立中醫藥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中醫藥工作發表重要講話,把中醫藥放在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來審視,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歷史進程中來謀劃部署,精闢闡釋了中醫藥的歷史地位、獨特優勢、科學內涵、文化內核和時代價值,把黨對中醫藥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也為新時代傳承發展中醫藥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近年來,我國在中醫藥自覺與自信方面邁出堅定的步伐,隨著2014年農工黨中央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召開的中醫科學大會的持續召開,中醫科學理念得到全國上下一致的認同;我國首部《中醫藥法》頒布實施,首次以國務院名義召開了全國中醫藥大會,首次出臺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動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特別是印發了《中醫藥文化傳播行動實施方案(2021—2025年)》 《“十四五”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實施方案》兩個專門文件,明確提出一系列推動中醫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具體舉措。十四五”中醫藥文化弘揚工程制定了12項重點任務,主要圍繞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全面構建中醫藥文化弘揚體系,推動中醫藥融入廣大群眾生産生活,為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標定了“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當然,從2017年由我們各全國性中醫藥社團聯合主辦的全國中醫藥文化大會,以其很高的規格和引領性影響力在全國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已成為中醫界乃至大健康領域的一面旗幟,引領著中醫文化運動的深入推廣,對中醫文化的自覺與自信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

三、中醫藥文化建設是為時代使命的擔當

建樹中醫藥文化自信,離不開國家戰略指引和政策支援,也離不開文化自覺和文化建設。

一要加強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醫藥文化軟實力主要表現為全民中醫藥文化素養、中醫藥文化品格和中醫藥內在凝聚力,而這一切主要來自人們對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的認可。要充分發揮政府主體效應,把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體發展要求,制定中醫藥文化中長期戰略導向規劃,提供良好的中醫藥文化政策環境,調動各方力量,共同推動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二要充分發展社會參與效應。借助學校、醫院、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的技術、人才等資源優勢,發揮社會力量,聯合推動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多主體、全方位建設。尤其在中小學課程中正面開展中醫藥文化教育,爭奪下一代接班人,使他們從小建樹牢固的中醫傳統文化理念,一代代守護好民族文化的血脈。

三要推進中醫藥産業發展。中醫藥産業發展是中醫藥文化重要的推手,文化要融入産業,融入産品,融入市場,融入生活,要拓展中醫藥文化産業觸角,不斷擴大中醫藥文化窗口。

四要探索創新中醫藥文化傳播平臺。傳播深度決定影響廣度。在內容建設基礎上,發展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一方面加強傳統媒體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醫藥故事;另一方面要加強新媒體傳播能力建設。研究開發生動形象便捷的新媒體傳播方式,引導群眾自覺將中醫藥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五要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講好中醫故事。加強中醫藥文化國際交流合作,促進中醫藥文化在世界各國傳播與推廣。

最後,在中醫藥文化建設中,要有堅定的科學自信,認識到中醫的獨特價值,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更好融合,堅持中西醫互學互鑒、攜手造福人類。要充分挖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深入梳理總結中醫藥學術思想,從更高、更深的層次探討中醫藥辨證論治的精髓,更好發揮中醫藥學的原創優勢。要強化中醫藥在疾病預防中的作用,促進形成符合中醫“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保護中醫文化內核,促進人們對中醫藥提高認識、加強應用、融入生活,堅定樹立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的強大文化自信。

民族文化自覺是一個深刻教育與融化的過程,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星空中,唯有中醫文化是最為璀璨的存在,是眾多傳統文化的最為集中的載體,離開了中醫文化的自覺,中華文化自信將是殘缺而不立!

【責任編輯:胡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