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多年前,福建出了一位神醫,影響至今…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1800多年前,福建出了一位神醫,影響至今…

2023-10-07 16:32

來源:福建省衛生健康委員會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東漢末年,我國誕生了三位傑出的醫學家,史稱“建安三神醫”。注:建安(196年-220年)是曹丕代漢稱帝前東漢王朝的最後一個年號。

建安三神醫石雕。圖片來源:常來長樂

相比于張仲景和華佗,董奉沒有留下傳人或著作,因而名聲稍遜,可他身後的杏林,像一束穿越歷史長河的暖光,為後世醫界永遠追念。今天就一起聊聊神醫董奉的故事。

亂世仁醫

俗話説,亂世出英雄。可這樣的時代對平民卻很殘酷。

東漢末年,皇室衰微,群雄並起,民不聊生。據《資治通鑒》記載,“中平(東漢年號,184年-189年)以來,天下亂離,民棄農業……袁紹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pú luǒ,指蚌、蛤一類),民多相食,州裏蕭條。”

西元196年,孫策(孫堅長子,孫權長兄)興兵會稽(郡治在今浙江紹興),東漢命官、會稽太守王朗戰敗,沿海路逃到東冶(今福州)。孫策的軍隊隨即追來,諸侯爭霸的硝煙開始瀰漫在八閩大地的上空。

東冶正是董奉的家鄉,確切地説,他出生在侯官縣董墘村(今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古槐鎮青山村)。目睹家鄉戰事的慘烈,或是出於避難的需要,或是出於採更多草藥、救更多人的渴望,董奉開始遊歷四方。亂世交通受阻,可他有醫術傍身,竟然來去從容。

董奉塑像。段玲攝(福建共青團使用)

“醫仙”事跡

在交州(在東漢十三州中位於最南),董奉成功救活了交趾郡太守士燮。

據東晉葛洪記載,董奉被請來時,士燮因毒病已在生死邊緣掙扎了三天。董奉到後,往已無生氣的士燮口中喂了三粒藥丸,讓旁人捧起士燮腦袋輕搖以便讓藥落下去。接著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服藥後片刻,士燮眼皮和手足便能活動,氣色逐漸恢復,半日後能坐起,病竟這樣好了。

士燮和兄弟“雄長一州,偏在萬里,威尊無上……當時貴重,震服百蠻”,為報答救命之恩,在院中專門為董奉蓋了一棟樓,一日三宴,拿出了承包董奉後半生飯票的架勢。可董奉志不在此,休整一段時間後,便又踏上行醫之路。

據《三國志》記載,在董奉的救治下度過此劫的士燮,此後活到九十歲才壽終正寢。

四十多歲時,董奉在家鄉侯官一座山中採藥制丹、行醫救人。當地百姓為感董奉恩德,將此山命名為“董奉山”。現董奉山已辟為國家森林公園,山上至今留有“漢董奉煉丹處”古跡,山下則建有“杏林始祖董奉草堂”。

董奉山。圖片來源:常來長樂

董奉草堂。圖片來源:掌上長樂(印象長樂使用)

杏林春暖千古傳

後來,董奉遊歷到廬山,受這裡豐富的草藥資源吸引,便居住下來。為體諒平民疾苦,董奉“為人治病,不取錢物,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

如此十餘年後,山頭的十萬餘株杏樹便鬱然成林。春日融融,杏花微雨;盛夏時節,杏實纍纍,除去果肉,杏仁亦可入藥。董奉在豐收時節的杏林內建起了穀倉,告訴旁人,“欲買杏者,不須來報,徑自取之。得將谷一器置倉中,即自往取一器杏。”(意為:想買一罐杏,只需將一罐穀子倒入董奉倉內即可自行摘取。)

後來,董奉用穀倉內的糧食“賑救貧窮,供給行旅(指過路人)”,仁厚的美名越傳越廣。

葛洪,東晉醫藥學家,所著《肘後備急方》中對青蒿截瘧的記載曾為屠呦呦研製青蒿素以靈感。葛洪出生時正值董奉晚年或新逝,順理成章成為董奉早期鐵桿粉絲,寫成記述董奉的文章層次井然,是後世了解董奉最主要的文獻依據。“杏林春暖”典故正出自葛洪筆下。

後來,“杏林”成為醫者仁心的代名詞,醫家以位列“杏林中人”為榮,醫書以“杏林醫案”為傲,醫術以“杏林聖手”為讚,醫德以“杏林春暖”為譽。

董奉身後,杏林文化應運而生,源遠流長。

【責任編輯:胡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