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資河茯苓 亳州白芍的對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當前位置: 首頁 -

九資河茯苓 亳州白芍的對話

2023-09-04 13:37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黃岡,道地藥材主産地。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的1892種藥材,在黃岡就有1186種;“十大楚藥”,黃岡佔四席。

2022年,黃岡中藥材種植面積127萬畝,品類近300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17個,居全省第一。

與“中國藥都”安徽亳州相比,黃岡卻有些遜色。産值過億元的藥企,黃岡僅9家,亳州多達111家;擁有藥品生産許可證的企業,黃岡16家,亳州203家;中藥材交易市場年交易額,亳州高達500多億元,是黃岡的30倍。

如何奮起直追?

“只有立足現有的優勢資源,秉持産業鏈和供應鏈思維,從做大種植基地、做強精深加工、做活流通市場、做長産業鏈條、做響中醫藥品牌、做全要素保障六個方面努力,才有可能實現突破性發展。”黃岡市委書記李軍傑給出答案。

8月中下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黃岡、亳州,訪藥農,探藥企,問市場,今日推出《九資河茯苓與亳州白芍的對話》,希望能給讀者以啟迪。

英山吉利中藥材公司生産現場,茯苓正在晾曬。(通訊員章衛軍攝)

亳州中藥材專業市場。(通訊員王淳傑攝)

九資河茯苓何日再“福臨”?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劉毅 通訊員吳滕鈺 陳欽 陳安宇

行走在羅田縣九資河鎮,成片茯苓田隨處可見,扒開鬆軟的麻骨土,就可見到黑色菌塊。“今年天氣不太熱,雨水也合適,茯苓長得好!”村民陳金龍説。

茯苓,中藥八珍之一,藥用記載最早見於秦漢時成書的《神農本草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寧心安神功效。茯苓原為野生,後改人工栽培,現主要産于大別山及雲貴地區。其應用廣泛,有“十方九苓”之美譽,入選“十大楚藥”和“十大皖藥”。

8月13日,安徽亳州中藥材交易市場茯苓片區。“岳西茯苓”“大別山産地直銷”“雲南大貨”的招牌隨處可見,但“九資河茯苓”這個業內曾經響噹噹的老字號,卻難覓蹤影。

九資河茯苓,去哪了?

“慢一步”,失去市場主導權

大別山中多好藥,尤以茯苓最出名。大別山區人工栽培茯苓歷史悠久,九資河鎮最為有名。清乾隆三年(1738年),這裡的茯苓就以九資河牌號銷往蒙古、日本及東南亞等地。

鼎盛時期,茯苓從業人員僅羅田就有2萬戶,村村都有茯苓專業生産組,年産量達1000萬公斤,佔全國産量58%,其中九資河産量佔七成,並逐漸形成了以其為中心的集散地。

村民陳雲翔説,那些年,每到成熟季節,來自周邊鄉鎮和鄰近縣的鮮茯苓匯集於此;鎮上家家戶戶當街加工,雪白的茯苓塊,晾得到處都是;由供銷社和外貿公司設立的收購網點多達數十家,個個生意興隆。

繁華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其後九資河茯苓的市場主導地位慢慢旁落。

“供需變化是起因。”正光九資河藥業總經理馮政光説,由於茯苓市場需求大,雲南、貴州、湖南等地都開始種植,成為新的産區。期間,羅田還多次派出技術能手,遠赴各地幫助提高茯苓産量。

如今,羅田和英山的茯苓産量僅佔全國五分之一,湖南靖州則取而代之成為全國主要的鮮茯苓交易中心。

“歸根結底還是沒有適應市場經濟。”以往,茯苓全部由藥材公司統一銷售,羅田只需要種植和加工。上世紀80年代市場放開後,多元化的銷售渠道迅速取代了傳統的供需方式。安徽岳西人抱團走出深山,到廣州等地打開了市場,從銷售端回溯並重建了一整條産業鏈。而羅田人不適應市場的變化,一步慢,步步慢,最終退回到種植,把加工、銷售等環節拱手相讓。

再出發,錨定全産業鏈

秋季,茯苓成熟,本地經紀人和全國各地藥商遊走于九資河各家各戶。

“藥農缺乏加工和儲存能力,生怕藥爛在地裏,再加上資訊不對等,價錢上吃虧是常事。”藥農們吐槽。

掌握市場話語權,羅田、英山不約而同瞄準全産業鏈延鏈補鏈。

重塑種源優勢。攜手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發新型茯苓菌種和袋料栽培技術,每畝茯苓種植可節約松木用料4噸,增收近千元。在羅田薄刀峰林場,一個總面積約3500余畝的中藥材野生種質資源基地正在加快建設,將為種苗科研提供充足的原料。

建設交易市場。去年10月16日,九資河鎮第一家道地藥材交易市場開業。藥農們抱團展示,政府設置保底價,讓好貨賣出好價錢。開業當天,成交量達18萬多斤,銷售額220多萬元。

補齊加工短板。位於九資河鎮的大別山道地藥材産業園投資5億元,建設集加工、晾曬、倉儲于一體的現代化廠房16棟,打造大別山地區最大的藥材趁鮮加工基地,目前已有國藥中聯、盈科瑞、平村眾贏等藥企簽約入駐;位於英山石頭咀鎮的大別山茯苓産業園投資1.5億元,由上市企業紅日藥業下屬辰美公司運營,專注于茯苓袋料菌種的研發生産、趁鮮和精深加工。

今年9月,羅田縣與省農科院、湖北中醫藥大學等單位合作籌建的“大別山九資河茯苓産業研究院”即將掛牌,為茯苓産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迎風口,重塑老品牌

8月13日清晨,岳西人余淼升起了茯苓專賣店的卷閘門。他店裏的茯苓品種很多,岳西、湖南、雲南的都有,唯獨沒有湖北的。

不單是余淼的店,亳州300多家專營店,很少見到湖北茯苓。“岳西茯苓品質好,加工水準高,已經成為大別山區茯苓的代表。”余淼説。

市場似乎已經失去,九資河茯苓該如何走出復興之路?

“抱團合作,重振品牌是關鍵。”馮政光每年都要去亳州考察,他認為,必須打響品牌,講好故事,否則再好的茯苓也只能當原料賣。黃岡目前有九資河茯苓、羅田茯苓和英山茯苓三個品牌,同時打造三個品牌,既不實際,也無必要。

黃岡市政府相關調研報告提出,打破縣域界限,整合羅田、英山兩縣的茯苓産業,集中資源打造一個有市場潛力的品牌。

辯證看市場,羅田、英山有各自的比較優勢。

近兩年,國家鼓勵建設中藥材趁鮮加工基地,這一步,羅田和英山走在了前面。在安徽仲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汪慶仲看來,抓住機遇,羅田、英山就可以站在産業風口上,乘勢而上。

行業巨頭已聞風而來。8月15日,知名藥企珍寶島集團公司與黃岡簽訂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以構建中藥材供應鏈為突破口,共同投資建設中藥材種植和加工基地,成立中藥材貿易公司和醫藥科技公司,推動黃岡中醫藥産業發展。

本土藥企也在佈局新賽道。英山吉利公司負責人余建中説,蘇東坡是茯苓食用的推崇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茯苓藥膳食譜。在精深加工領域中,藥食同源市場潛力大,見效快。吉利公司新開發的茯苓丸,毛利率是傳統茯苓塊的幾倍。正光九資河藥業研發的茯苓營養羹、破壁茯苓粉,市場銷售情況也不錯。

“連結三産,藥旅融合是未來。”九資河鎮黨委書記羅燕介紹,九資河不僅是中藥材産地,更是知名景區,康養勝地。該地正在同時創建藥旅融合鄉村振興示範區和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將來,遊客可在這裡賞藥花、遊藥圃、學藥理、品藥膳,再帶著各種茯苓保健康養商品滿載而歸。

常言道:“藥材好,藥才好。”守住産地根本,開拓全新市場,融合一二三産,抓住保健食品和旅遊市場特色,九資河茯苓一定能開創全新的明天。

“鏈”上大市場亳芍香更濃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劉毅 柯利華 安徽日報記者武長鵬 任雷

自神醫華佗在安徽亳州開闢第一塊藥圃,白芍就紮根此地,歷經1800多年發展,成為《中國藥典》中以“亳”字命名的四大中藥材之首,被稱為“亳芍”,2013年入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

據統計,目前,亳芍種植面積38萬畝,年産量19萬噸,佔全國七成,年産值約11億元。亳州譙城區是亳芍主産區,這裡有20萬人從事亳芍的種植、加工等相關産業,是亳州千億中醫藥産業的一塊重要拼圖。

一株小小的亳芍,如何成就當地大産業?

接力叫響“亳藥”品牌

夏末秋初,正是亳芍上市時。

8月12日,譙城區十九里鎮馬守彬專業種植合作社,晾曬著成片的新鮮芍根,40多名工人正在挑揀、脫皮、切制、烘乾,一派忙碌景象。

合作社負責人馬守彬流轉了100多畝地種亳芍,每畝可産鮮貨一噸半。今年行情喜人,鮮貨每公斤賣到15元,烘乾後價格翻兩番,每畝純收入可達萬元。

“亳芍生長週期4到6年,根莖入藥,具有平肝止痛、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的功效。”馬守彬説,合作社都是訂單式種植,不愁銷路,要麼送到本地中藥飲片廠,要麼通過本地藥商銷往世界各地。

馬守彬的底氣,來自亳州已形成以市場為軸的千億中藥材産業鏈。

上世紀80年代初,為了讓亳芍有個好銷路,亳州一批藥農棄農從商,背起麻袋,敲開一家家醫院、一個個藥廠的大門,用品質與真誠打開市場,他們是亳州中藥材産業的奠基人。從此,以亳芍為代表的“亳藥”品牌叫響全國。

1985年,亳州召開首屆中藥材交易會,全國千余名藥商慕名而來,10天成交額達1.5億元。此後,一年一度的亳州藥交會從未中斷過。

1995年,亳州建成全國最大的中藥材交易市場,之後多次改址擴建。現在的市場由上市公司康美藥業運營,佔地106萬平方米,入駐藥商1萬多家,日人流量5萬人,年交易額500多億元,佔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只有説不出,沒有買不到。我們這裡每日在售的藥材有2800余種,包括從東南亞、非洲、美洲進口的。”交易市場工作人員李寧寧説。

2019年,亳州中藥材商品交易中心開業,由上市藥企珍寶島藥業投建運營,走的是“網際網路+雲倉+金融服務”的商業模式,目標是建成全球大宗中藥材現貨期貨交易平臺。交易中心副總經理蘇樹濤説:“從買全國賣全國到買全球賣全球,亳州正在完成從‘中國藥都’向‘世界藥都’的躍遷。”

市場需求推動加工升級

1993年,顧振榮投資200余萬元,成立亳州第一家中藥飲片企業——滬譙中藥材公司。“當時沒有機器,全是手工操作,産品檢測檢驗就靠‘手拿把掐’。”顧振榮説。

現在,在滬譙公司的新廠區,亳芍的烘烤、切制、包裝等一系列流程,已實現機器自動化生産。“如果指標異常,機器會發出提醒。”顧振榮説,亳州藥市越做越大,倒逼中藥飲片生産規範化和標準化,對片型、色澤、水分、凈度都有明確的要求,否則難以進入流通環節。

基於國家標準的全流程自動化加工,讓亳芍不僅暢銷全國,更行銷海外。

清洗、蒸煮、冷激、脫皮、切片、篩分、乾燥……8月10日,在安徽協和成藥業飲片有限公司的趁鮮加工車間,經過十幾道工序後,早上剛從集鎮上收購回來,帶著泥土的芍根,已經變成一片片厚薄均勻的片狀藥材。

作為亳州龍頭藥企之一,協和成藥業每年亳芍鮮貨用量3000到6000噸,去年銷售收入10.2億元,産品遠銷亞洲、歐美等國家,連續多年奪得全國中藥材及飲片出口企業亞軍。

依託龍頭企業,亳州實行“政府扶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發展模式,形成中藥材加工産業集群。走在亳州幾個相連的開發區,太安堂、和記黃埔、九方制藥、滬譙集團、華佗國藥、濟人藥業……舉目皆是中醫藥企業。

亳州經信局負責人介紹,該市現有産值超億元的中藥材加工企業111家,加工産值達350億元,基本實現由中藥材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延伸。

在中藥材加工企業崛起的同時,亳州發力産學研,一躍成為國內中藥材研發、孵化、檢驗檢疫的重要基地,形成全産業鏈體系,亳芍産業發展迎來更多機遇。

讓道地藥材真正地道

加工越規範,對原料的要求也越高。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提升,亳芍種植的問題浮上水面:種植仍以小戶經營為主,整體生産比較粗放,種苗混雜、退化、抗病性差,影響道地性和産業化。

如何讓分散的農戶接受規範化種植?亳州的做法是,探索“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讓農戶親眼看到規範帶來的好處。

譙城區十八里鎮十八里村,是亳州中藥材種植的核心區域之一,種有亳芍2000畝。2009年起,協和成藥業開始流轉土地建設基地,規範化種植亳芍。

基地負責人譚艷芳説,規範化種植的亳芍,每畝地下苗2800株到3200株,生長空間均勻,整體品質、産量要比傳統種植的高很多。

“南藥北種也不行。”亳州中醫藥集團農業板塊負責人劉凱説,藥材最講究種源的道地性,近年來,杭白芍、川白芍等外地品種在亳州種植,難以分辨。作為國有平臺,該公司投資3000萬元,建設720畝種質資源圃,連續3年專注種苗提純復壯,向藥農供給良種。

2017年起,亳州緊扣種子種苗、標藥種植、産業發展等環節,連續出臺獎補政策,對通過省級認定的道地中藥材基因儲備庫、種質資源圃、種質資源庫,最高獎補50萬元;對中藥材良種繁育基地、中藥材數字種植示範區,每年獎補10萬元;對縣區新建連片50畝以上道地中藥材綠色種植基地,每畝每年獎補200元。

“百萬藥農,十萬藥商,千億産業”。在亳州,已經成功走出一條由農入商,以商促工,工商興農,一二三産融合的中藥材全産業鏈路徑。

記者手記

産業成鏈,未來無限

□劉毅柯利華

亳芍賣得好,説明要讓中藥材成為有奔頭的産業,就必須“接二連三”,走全産業鏈之路。

看亳州,立足繁榮的中藥材交易市場,中藥材産業由單純的種植向加工儲藏、良種繁育、休閒觀光等領域延展,做成千億規模,還衍生出兩個行業新秀——全國每賣出10包花草茶,就有7包從亳州發出,年産值40億元;上接農産品生産、中藥材種植等原料端,下連餐飲、食品加工、家庭廚房等消費端,香料年交易50億元。

再看黃岡,大宗農産品體量大、特色農産品數量多,但二三産與一産配套不夠,種植得不到精深加工和商貿流通有力支撐,農産品加工比值只有0.65,不到全省一半。

令人欣慰的是,黃岡正在謀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站在全産業鏈整合角度,深度融合農業生産、農産品加工、農産品市場服務,加速從“賣原料”向“賣産品”“賣服務”轉變,“三産”融合發展最好的蘄艾,産值已突破百億元。

産業成鏈,未來無限。我們期待,黃岡農業演繹出更多“接二連三”的融合故事。

【責任編輯:胡俊】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