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産資訊 特産企業 特産專題 特産訪談 展會活動 特産文化 特色工藝 名優特産 農牧飲品 礦玉特産 特色美食

南京農業大學助力江蘇大宗蔬菜産業高品質發展掠影

時間:2024-08-30來源 : 農民日報作者 : 雷昱

原標題:精準把脈 定向施策——南京農業大學助力江蘇大宗蔬菜産業高品質發展掠影

日前,在江蘇國家大宗蔬菜産業技術體系淮安基地(以下簡稱“淮安基地”)裏,黃瓜滿藤、番茄成串,各色蔬果長勢喜人,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進行採摘、植株管理等操作。國家大宗蔬菜産業技術體系抗逆栽培崗位專家、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孫錦正針對種植中的具體問題,給種植戶答疑解惑:“配製育苗基質時有講究,一定要將有機基質和無機基質科學配比,以調節育苗基質的通氣、水分和營養狀況;基質選用時注意不含活病菌、蟲卵,不含或儘量少含有害物質……”

近年來,淮安基地裏的農産品品種越來越豐富,優質農産品數量不斷增加,廣袤田野日益煥發新活力,這片豐收碩果離不開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的十年耕耘,他們將論文寫在大地上,不斷推動農業高品質發展。

“變廢為寶”送技術

對於蔬菜生産而言,育苗是極其重要的一環。如何培育健康幼苗,避免其根部病害發生,有效促生抗病?這個問題起初一直困擾著淮安地區想要培育設施蔬菜的農民。

自2019年以來,孫錦帶領博士團隊到當地實地調研,與淮安柴米河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柴米河公司”)開展合作,決定有針對性地為當地提供育苗基質材料,有效解決根部病害。團隊用了幾年的時間做前端研發,研究基質配比關係,反覆試驗,希望能把工農業廢棄物當作主料生成基質。

“在蔬菜工廠化育苗中,培育健壯的幼苗很大程度上依賴優質基質的支撐。利用工農業廢棄物生産的優質基質,不僅可以為工廠化育苗提供基質材料,還可以將工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減少環境污染,有利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孫錦表示。

如何為工廠化育苗提供基質材料?如何選取優質基質材料,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怎麼樣能把工農業廢棄物利用起來?這些問題成為當時團隊攻堅克難的方向。

“通過團隊的不懈努力,我們從農作物秸稈、醋糟、菇渣、椰康、木薯渣等農作物廢棄物中提取有效成分,‘變廢為寶’,研究其匹配關係,破解此類廢料在基質化利用過程中的技術瓶頸和難題,給蔬菜喂上‘營養餐’。”孫錦介紹,團隊聯合企業開發出“柴米河”“培蕾”“沃強”“健環”“連盾”“嘉禾”等6個基質品牌和15個基質産品,對黃瓜、番茄、辣椒、西瓜、西藍花等蔬菜有促生抗病作用,有效減少了常見蔬菜的根腐病、枯萎病等根部病害的發生。

現在,在柴米河公司的木黴菌研發生産基地可以看到,一批剛發酵的木黴菌透著微微的綠色,像毛茸茸的小蘑菇,被一層層擺放在架子上。“木黴菌生物量大、根表定殖能力強、次生代謝産物種類多,可迅速利用營養物質,佔據土壤空間,抗病促長功能強大,在農業生産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公司負責人王其傳介紹。

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動力源泉。孫錦團隊利用生物技術等科技手段將工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生産的生物基質、生物基質肥等産品為土地提供了生態有機肥料,有效提高了育苗成活率,為農戶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産量。

據了解,孫錦團隊服務過的地方基質生産企業實現有效降本增效,累計新增利潤7650萬元,開發的系列産品銷往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及泰國、馬來西亞等國。

産教融合育人才

要讓農業科技不斷進步,人才培育是關鍵。近年來,孫錦團隊以高校為依託,企業為平臺,共建農業高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培育基地,産教融合,為企業培養專業人才。

團隊以“首席專家+協作組+示範基地”推廣模式和科技示範戶、綜合展示、生産基地推廣機制,通過建設設施蔬菜生産基地、綜合展示基地、示範點,培育科技示範戶,在江蘇省的設施蔬菜生産區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新材料。

冉祥蔚是園藝學院的一名研究生,在團隊與柴米河公司共建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和江蘇省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協同創新中心平臺後,她被推薦為共同培養的設施專業技術人才。

她的日常工作是在淮安基地解決企業培養基質時遇到的技術問題,同時也兼顧解決種植戶提出的一些種植問題。此刻,有種植戶希望她能針對如何種植出産量高、口感好的黃瓜傳授經驗技術,冉祥蔚指著其中一株説:“你們看,像這一株,它的幼苗已經長出了6~7片葉了,這時候最容易發生倒伏,就需要我們在日間管理時及時插架或吊繩……”

“我們和南京農業大學開展合作,企業提供基地,高校派學生來進行田間管理,做科研,試種新品種,組織種植戶進行蔬菜種植培訓等,讓學生們走進田間地頭,真正實現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王其傳高興地説。

施崢是孫錦團隊的成員,在團隊與江蘇興農基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時,他作為南京農業大學優秀畢業生被推薦到該公司校企合辦的“固體有機廢棄物合成水稻育秧蓋籽土”技術工程研發中心就業。施崢説:“南京農業大學的學生與種植戶同吃、同住、同勞動,為農民提供科技培訓和服務,在田間地頭解決實際問題,多年的合作和技術輸送讓企業也成長得很快。”

據悉,目前團隊的技術推廣應用範圍涉及江蘇省設施蔬菜主要生産區域13個市的60個縣(市)、214個鄉鎮、1856個村。建立萬畝生産基地6個、綜合展示基地50個、示範點106個,培育科技示範戶4.1萬戶;累計推廣1485萬畝,推廣區域內品種覆蓋率達92%,技術覆蓋率達97%。開展培訓觀摩317期,培訓基層農技人員680多人次、農民4.8萬人次,帶動農民52.3萬人。

科技賦能興産業

每年,從11月開始到次年4月,常熟市海虞鎮的“稻菜輪作”模式示範基地裏依次種滿番茄、菠菜、小白菜、香蔥,待到收成後再種水稻。

這就是孫錦團隊與蘇州綜合試驗站、興化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合作開展了多年的“稻菜輪作”週年栽培模式的研究成果。他們因地制宜提出適合蘇北地區推廣應用的“水稻-菠菜”“水稻-小白菜”“水稻-香蔥”“水稻-番茄”等輪作模式。

“冬春季節科研人員在土地上開展科研育制種,之後就會種植水稻,水稻收割後又種植四種蔬菜作為綠肥,以提高耕地地力。”孫錦説,“採取這種輪作模式,既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又增加了土壤肥力;既可以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和産出,也為我們開展更有挑戰性的課題提供良好條件。”

在傳統水稻種植模式中,稻田在秋季收穫後長時間閒置而得不到有效利用,浪費了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稻菜輪作”種植模式採用現代農業生産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在水稻收穫後的閒置期種植蔬菜,保持水稻和蔬菜生産不間斷,在裝滿“米袋子”的同時補充“菜籃子”,滿足了人們對大米和蔬菜的需求。

經過多年的試驗研究,團隊發現,這種“稻菜輪作”種植模式不僅可實現節本增效的目標,還具減施氮肥的良好效果,有利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團隊已在常熟市海虞鎮建立“稻菜輪作”模式示範基地300畝,在興化建立“番茄-水稻”輪作模式示範基地240畝、“香蔥-水稻”輪作模式示範基地560畝。據統計,與單一水稻種植模式相比,“稻菜輪作”模式可使水稻畝均增産27公斤以上,水稻加蔬菜凈利潤每畝增加1.5萬元以上。

孫錦表示,未來國家大宗蔬菜産業技術抗逆栽培崗位專家團隊將繼續與這些企業深度合作,將研究成果落地,實現産業化,服務江蘇蔬菜産業,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推動農業産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將近一步與企業共同培養更多農業科技人才,共譜現代農業田園樂章。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雷昱 )

(責任編輯: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