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産資訊 特産企業 特産專題 特産訪談 展會活動 特産文化 特色工藝 名優特産 農牧飲品 礦玉特産 特色美食

科學養殖幫新疆“羊師傅”念好“養羊經”

時間:2024-04-28來源 : 科技日報作者 : 梁樂 朱彤

進入4月,新疆廣袤的天然草場上已牛羊成群,新疆畜牧科學院的科研人員也迎來一年中忙碌的時刻。他們深入種羊場、合作社以及養殖大戶圈舍,開展技術服務,嚴格把控育種、繁育、疫病防治等養羊的關鍵環節。

種業是畜牧業發展的“晶片”,也是現代畜牧業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新疆擁有豐富的畜禽遺傳資源,迄今已挖掘出21個羊的地方和培育品種。在與政府、企業有效聯動下,以新疆畜牧科學院為代表的一批科研機構,針對新疆特色羊品種開展了長時間科研攻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特別是育種和繁育技術,已經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牢牢攥住地方品種“晶片”

在伊犁州各大牧區,新疆畜牧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劉明軍帶領的科研團隊,已從去冬忙到了今春。

“今年出生的羊羔已經長大。我們將實地對種群數量進行鑒定,從而量化評估哈薩克羊的遺傳改良效果。”在劉明軍看來,新疆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豐富的地方品種,構成了寶貴的種質資源庫。

在新疆13個地方綿羊品種中,哈薩克羊具有適應力強、抵抗力高等優點。然而,隨著近幾年肉羊産業的發展,哈薩克羊因尾巴大且皮下脂肪高不再受市場歡迎,加之其繁殖能力較低,面臨著被淘汰的境遇。

“長期以來,包括哈薩克羊在內,新疆綿羊種質資源利用率低、育種技術落後。如不加大創新,整個産業就會失去發展基礎。”劉明軍介紹,近年來,他們將分子育種技術用於哈薩克羊。科研人員通過“雙肌基因”導入雜交和標記輔助選擇,建立了5000余只育種核心群。在保持哈薩克羊放牧適應性好的前提下,不僅核心群生長速度、胴體重、屠宰率和産肉率等指標明顯提高,尾脂和皮下脂肪也顯著降低,其綜合生産性能得以改善。

目前,伊犁州6個縣用“雙肌型”優質種羊改良哈薩克羊,累計生産雜交羔羊數量達到44.3萬隻,帶來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此外,圍繞綿羊育種技術和種質資源創新,劉明軍帶領團隊歷經16年,創建了新疆綿羊基因組大數據庫和基因挖掘技術平臺,發現和鑒定了一批重要性狀和表型特徵相關的新基因和分子標記。同時,他們研發了綿羊高效基因編輯技術體系,創制了性狀突出的綿羊新種質。這些成果為新疆綿羊遺傳改良和新品種培育,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新種質資源。

2023年,新疆印發《關於加快新疆肉羊産業高品質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加快良種繁育、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等8個方面20條政策措施。

“近幾年,我們得到國家、自治區多個科技專項支援,在政策、經費及人才上給予了充分保障。”劉明軍表示,今後將繼續堅持“四個面向”,加大羊育種研究,把地方品種“晶片”牢牢攥在自己手裏。

科技創新賦能全産業鏈發展

隨著羊産業不斷發展,新疆天然草場的承載力已接近上限。如果不解決“口糧”問題,新疆羊産業將陷入停滯。

為應對這一挑戰,新疆近年大力發展飼草料産業,通過科技創新不斷深挖飼料潛力,加大不同畜種、不同育齡的配方飼料研發力度,促進畜牧産業高品質發展。

新疆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棉花種植基地,每年形成大量棉花秸稈資源。基於此,新疆畜牧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牽頭,聯合多家科研院所和企業,歷時8年,研發出棉秸稈飼料化高效利用技術。該技術解決了棉秸稈適口性差、飼用率和轉化率低、無法作為飼料使用的難題。新疆畜牧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副所長郭同軍介紹,棉秸稈在牛羊胃中的有機質消化率是小麥秸稈的90%左右,再添加部分輔料,可成為牛羊等牲畜的可靠“口糧”。

據測算,如果棉秸稈替代小麥秸稈量達100萬噸,就可節省粗飼料成本超過4億元。目前,這項技術已在新疆多地推廣應用。

“全院與羊相關的科技創新團隊就有14個,結合數字化、資訊化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從育種、繁育到精準飼養,從疫病診療、飼草料利用到肉、毛、絨産品品質評價的全産業鏈佈局。”新疆畜牧科學院科技管理與國際合作處處長高維明介紹,通過與龍頭企業、合作社及養殖大戶開展深度合作,他們能夠及時發現産業上中下游各鏈條的“難點堵點”,同時科研人員能以需求為導向開展科研攻關,形成一整套較為完善的成果轉化傳導機制,以科技創新賦能全産業鏈發展。

(責任編輯:孟君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