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莖呈橫走狀的邢氏水蕨
翅膀長、小腹短的紅腹異蜻
脖頸長、羽毛白的小天鵝
體態優美、特別的小杓鷸
在空中優美盤旋的白鵜鶘
攝影愛好者在羊山濕地拍攝。本報記者 石中華 攝
日前,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團隊在羊山濕地永莊水庫附近開展監測時,一種翅膀長、小腹短且呈紅色的蜻蜓突然出現在大家眼前。經專家認證,這是海南首次發現的蜻蜓品種——紅腹異蜻。消息一齣,國內媒體爭相報道,話題一度登上熱搜榜。
與珍稀物種相遇,有一種可遇不可求的驚喜。從挺著“紅肚腩”的紅腹異蜻、中國水蕨屬橫走莖新物種的邢氏水蕨、嘴喙又細又長又彎的小杓鷸,到身姿優美的7隻白鵜鶘……這些新物種、新品種的發現,是海口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持續向好的例證,也是海口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建設的生動體現。隨著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建設的不斷推進,海口羊山濕地帶給大家的驚喜將越來越多。
□本報記者龍易強
紅腹異蜻
“這只蜻蜓有點不一樣。”最先發現這只翅膀長、小腹短的蜻蜓,是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項目主任袁浪興。7月29日晚上10時,袁浪興和隊友在羊山濕地永莊水庫做兩棲及爬行類動物監測項目時,一隻停在樹上的蜻蜓,引起了他的注意。
回家後,袁浪興翻看《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鑒》。在書的最後幾頁,他看到一種名叫“短腹異蜻”的蜻蜓和永莊水庫發現的蜻蜓極其相似。為得到權威答案,袁浪興聯繫了《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鑒》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昆蟲學博士張浩淼。
看過袁浪興發過去的圖片後,張浩淼給出了答案:“這是海南蜻蜓種類的新發現——紅腹異蜻。”“目前,短腹異蜻已經改名為紅腹異蜻,科研人員之前曾在雲南、香港發現過。我們在海南調查蜻蜓的10多年中,並沒有發現紅腹異蜻的蹤跡。”張浩淼介紹。
“因為蜻蜓的若蟲期在水中,整個生活史與水密切相關,所以一直以來蜻蜓是業內評價濕地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物種。”據海口畓榃濕地研究所所長盧剛介紹,本次監測發現的蜻蜓新紀錄——紅腹異蜻,不僅豐富了海南和海口動植物的本底資源,更為海南蜻蜓物種“戶口簿”上添上了新成員,這説明瞭羊山濕地有很好的濕地生境,能給許多動植物提供棲息的場地。
水蕨屬橫走莖新物種
邢氏水蕨
東倒西歪長在水面,一眼看去並不好看。與長相亮眼、難得一見的紅腹異蜻相比,這種羊山地區居民眼中普普通通的“水草”,在上海辰山植物園(中國科學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到羊山濕地展開植物調查後,終於有了自己的名字:邢氏水蕨。
今年5月下旬,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hytotaxa上的一篇論文,引起國際植物學界的關注。這篇由上海辰山植物園蕨類植物多樣性和進化研究組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研究人員發表的文章,宣佈海口羊山濕地發現中國水蕨屬橫走莖新物種——邢氏水蕨,為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增添了新成員。
從當地居民眼中的普通“水草”,到中國水蕨屬橫走莖新物種,奇跡在與專家的巧遇中誕生。2019年初,上海辰山植物園召開了一次全國範圍內的水蕨植物研究,該園研究團隊來到海口羊山濕地對水蕨植物進行採樣時,突然在羊山濕地娘娘廟附近看到一株形態特別的水蕨。
“目前已知的其他水蕨屬植物,均為根狀莖直立。海口羊山濕地這種水蕨的根莖卻是呈橫走狀,顯著不同於過去發現的水蕨屬其他植物類群。”上海辰山植物園研究員嚴岳鴻介紹。
經研究發現,該水蕨是水蕨屬植物基部的獨立分支,與水蕨屬其他所有類群構成姐妹類群,確認是尚未發現的水蕨屬新物種,後被命名為邢氏水蕨。
據了解,邢氏水蕨對水質要求非常高,目前已知分佈在海口羊山濕地的娘娘廟、將軍山及定安久溫塘等少數具有流水習性的淡水濕地。因産地面積較小,且面臨著嚴峻的人為干擾現狀和滅絕風險,基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等級評估標準,被列為易危物種。
現身五源河系海口首次記錄
小天鵝
“長長的脖頸,白色的羽毛,開始我以為是誰家的鵝呢,哪知道它還會飛。”2019年年底,海口市秀英區瓊華村村民譚勝利,在位於羊山片區的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發現了一隻不同尋常的“鵝”。
經過觀察,譚勝利發現它每天早上6點左右出現在五源河覓食,傍晚6點飛走。作息嚴格的“小傢夥”,引起了譚勝利的興趣,他用手機拍下照片。經過專家確認,才知道這是只小天鵝,且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當時,我也去五源河看了,這確實是只小天鵝。”海口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小天鵝一般在華東地區和長江中下游一帶越冬,在華南地區只發現有少量的越冬記錄。這一次,是海口首次記錄到小天鵝。從外表羽毛判斷,這只小天鵝應該“未成年”。
據了解,小天鵝冬季主要棲息在多蘆葦、蒲草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大型湖泊、水庫、水塘與河灣等地,也出現在濕草地和水淹平原、沼澤、海灘及河口地帶,有時甚至出現在農田原野。2019年12月11日,儋州曾有護林員發現一隻小天鵝出現。
“2019年我省發現的這兩隻小天鵝,是海南第一次記錄到小天鵝物種。”長期關注海南生態環境的盧剛指出,小天鵝的出現説明海南有非常優良的濕地生境,給這種大型的鳥類提供棲息之地;更主要的是,得益於海南生態監測力量的加強。近年來,隨著專業監測力量的加入,以及志願者的長期監測,海南已發現了許多新的物種。
身長30釐米已屬最小體型
小杓鷸
2019年5月,海南觀鳥會“鳥友”dima(網名)在海口市秀英區長流鎮昌明村附近拍攝到了小杓鷸的視頻。這是海口首次發現小杓鷸記錄。
“本來是想來拍一下普通燕鸻育雛的經過,卻碰上了它。”去年5月5日,dima帶著相機和望遠鏡在昌明村附近溜達,準備去拍些“老朋友”照片時,突然一隻小鳥飛起來,脖子很長,體態很優美,與以往見到和認識的鳥有所不同,立即吸引了她的興趣。
於是,當天晚些時候,dima將拍攝到的視頻截圖,發到“海南觀鳥會”微信群中,請大家一同辨認。“小杓鷸?好像是海口新記錄啊。”盧剛當時在群裏回復後,微信群一下子就熱鬧了起來,瓜菜地裏發現的小鳥給大家帶來了好消息。
小杓鷸屬於鸻形目鷸科的涉禽,體長30釐米左右,是體型最小的杓鷸。一般冬季出現在沿海地區,在海南為春季過境鳥。盧剛説,小杓鷸在海南的記錄很少,只有兩三次左右的記錄,在海口更是首次被記錄到。
這只發現的小杓鷸不僅刷新了海口鳥類紀錄,在媒體報道後,關於它名字中“杓”字的讀音還引發了一場大討論。
“這個字念‘biāo’還是‘sháo’”“兩種讀音都可以”“‘sháo’順口一點”“是多音字,但是在鳥類這裡一般讀‘sháo’”“不同的讀音,可以看出是哪一代的‘鳥友’”……海南觀鳥會微信群裏的觀鳥愛好者,對“杓”字的讀音有著不同看法。海南觀鳥會會長程成認為,雖然在權威的鳥類名錄裏只有“杓”字,並沒有標注讀音,不過一般大家讀作“sháo”。
身形優美的大型水禽
白鵜鶘
時而空中盤旋展示美麗身姿,時而水中覓食大飽口福。2019年年初,海口羊山濕地片區的美仁坡村委會迎來“神秘客人”白鵜鶘。7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鵜鶘的到來,成了當地居民茶余飯後的熱門話題,同時也吸引了許多攝影愛好者的眼球。
7隻白鵜鶘中,有4隻是成鳥,羽毛呈粉白色;3隻是亞成鳥,羽毛雜有灰色。優美動人的白鵜鶘在給人帶來驚喜的同時,也時刻牽動著大家的心。為了保護白鵜鶘,美仁坡村委會在轄區內成立8個農民護鳥隊,每個護鳥隊由4名至5名村民組成,24小時監測白鵜鶘的蹤跡和保護它們的安全。
據了解,白鵜鶘是大型水禽,主要棲息于湖泊、江河、沿海和沼澤地帶,係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早在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記載著“鵜鶘處處有之,水鳥也。似鶚而甚大,灰色如蒼鵝。”
可惜的是,這種大型水鳥在如今已經不常見,目前國內只分佈在新疆西部及天山、青海湖及四川、甘肅交界地區的局部水域,屬於冬候鳥。此外在河南、福建、安徽、內蒙古有過迷鳥記錄。白鵜鶘在歐洲東南地區繁殖,主要越冬地在亞洲西南部至非洲。
這是海南首次白鵜鶘記錄。白鵜鶘為何來到海南,又選擇停留在羊山地區的美仁坡轄區內?專家認為,可能是良好的濕地生態環境能夠滿足白鵜鶘的生存需求,因此留下了這7隻精靈的倩影。
(責任編輯:張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