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每天,全世界有75個物種滅絕”——這是2019年聯合國披露出來的一組驚人數字。是的,由於人類的不斷“強壯”,現代人類的活動正在以千倍的加速度推進著地球上的物種滅絕。
亞洲象的實時觀測和秒級預警。自然保護區正在利用科技的力量去保護與研究亞洲象這一古老而珍稀的動物,借助計算之手,他們不僅緩解了當前緊迫的人象衝突,對西雙版納雨林也有了很多新的發現和啟迪。技術的加入,賦予生態保護更多可能性。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亞洲象
身臨其境才能一探究竟
亞洲象保護專家一直在探索一種方式——能夠實時追蹤和了解象,對象進行針對性保護,同時又不需要時刻與象同行,保障自身安全,保護象群不被驚擾。
浪潮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給我們的啟迪在於,科技可以讓“與象為伍”成為可能。在管護局的演示大屏前,野象專家們專注著觀察著象群的一舉一動和生活狀態,小到飲水和象群間的交互,大到象族的行進軌跡。他們不需要再去通過大象的足印、糞便、吃剩的食物殘渣推斷個體數量、分佈範圍和飲食習慣。基於人工智慧模型,自然保護區的專家們可以對亞洲象進行全天候的觀測和精準識別,精確掌握亞洲象的繁衍狀態和習性變化、活動遷徙規律,不僅緩解了人象衝突,也基於觀測結果為食源地優化和亞洲象國家公園的區域規劃提供科學參考。
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
同時,源源不斷的亞洲象數據為物種的長期演進發展提供了精確的前瞻性參考價值,專家們可以基於任一時段的數據進行對照研究,從而能夠讓科研人員獲得更多更有價值的研究發現,並開展針對性保護措施。
這是物種與生態的相互依存
任何一個物種,都不可能適應所有的環境,而是適應其所在的特定環境。當環境變化的時候,這一物種的生存也就面臨著危險。棲息地不僅為野生動物提供了生活的家園,物種本身也為棲息地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因素,二者形成了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自迴圈的生態系統。
亞洲像是熱帶雨林的規劃師,在雨林中穿行而過改變著雨林光照分佈,亞洲象的糞便為雨林昆蟲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對同域分佈的其他野生動植物資源起到重要的傘護作用。
無人機拍攝到的亞洲象
科技不僅能夠實現對亞洲象的無干擾全時段觀察,更能夠對棲息地環境的溫度、濕度變化,食物鏈上下游進行長期科學監測。而對於這些變化的研究可以給物種生態學家更加立體、準確的數據參考,對保護整個生態和諧、可持續具有深遠意義。
新興技術的産生不僅加速了人類物質生産速度,也正在為人與自然、人與萬物都能夠和諧共生給出答案,科技讓物種和生態保護不再成為空談。相較於人類,許多瀕危物種如亞洲象、犀牛等已經有幾千萬年的演進歷史,他們陪伴地球的時間遠遠久于我們。人類的創新源於自然,更應饋于萬物,讓科技生生不息的力量在地球生態家園的保護與共建中得以展現,這是每個科技創造者和自然享用者的責任。讓技術去發現,用數據去發聲,讓計算之美為生態和諧找到更多答案。
(責任編輯:張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