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産資訊 特産企業 特産專題 特産訪談 展會活動 特産文化 特色工藝 名優特産 農牧飲品 礦玉特産 特色美食

廣元丨精美的白花石刻

時間:2020-11-19來源 : 人民網中國國家人文地理作者 : 佚名

白花石刻,是廣元特有的民間工藝産品。工匠們在一種赤白相間的“白花石”上,巧妙地利用石材的自然紋理和色彩勾畫設計,運用圓雕、浮雕、透雕、鏤空雕、線刻等各種技法,雕造出姿態各異、形象生動、栩栩如生的精美石刻藝術品。2008年6月,“白花石刻”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奇石出自深山

奇異的白花石,産自廣元市利州區榮山鎮與旺蒼縣麻英翠鄉交界處的大山之中。大巴山南麓的這一帶,奇峰高聳,峻嶺連綿,森林密布,石崖壁立。白花石就蘊藏在這密林深處的山腹之中,它沿南河支流高坑河和山間小溪楊老河分佈,在面積約70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區內均有儲藏。其主産地以廣元市利州區的榮山鎮板橋村為中心向周圍輻射。由於盛産白花石,清代在此地域內曾設“太平鄉”,太平鄉有“花石裏”的地名。

白花石是一種質地細密柔潤的石料,在豬肝色和墨綠色的石塊中,呈現出白色、灰白色、淡綠色的石層。晶瑩剔透的白花石,繽紛又艷麗,光亮而透明,它結構細巧,如同珍珠、玉石一樣可愛。利用如此美妙的材料,加上能工巧匠的純熟技藝,那真是刻山山巍峨,刻水水有聲,刻人人俊秀,刻物物傳神。

石刻藝人

白花石刻藝術,是隨著白花石的發現而逐步發展形成的。早在清代乾隆年間,白花石就被人們發現了,到了清咸豐年間,“民間藝人採縣北太平鄉白花石,刻製石硯出售”。不過,此時的白花石硯工藝簡單,製作粗糙,並不被世人關注。清光緒年間,巴中通江縣新文鄉人魏喜先、魏禮先來廣元跟其叔魏宗清學藝,出師後於1912年開設“鐵筆齋”,從事白花石刻的生産。

抗戰時期,著名書法家于右任經過廣元時,觀看了魏禮先所刻“蘇武牧羊”硯臺,褒獎有加,題字稱讚。新中國成立後,魏禮先在廣元城東山辦石刻所,招徒傳授雕刻技藝。此後,白花石刻産品佳作不斷,精品連連:圓雕鏤空的“飛龍”石硯、“荷花”魚缽;以民間傳説為題材的“嫦娥奔月”畫屏;以自然風光為題材的“劍門雄關”石屏等産品,清新自然、惟妙惟肖。部分精品被選送至日本、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展出,周恩來總理還將白花石刻作品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此後,白花石刻作品被列為外貿出口和旅遊區名特産品遠銷國內外。

繼第一代白花石刻藝人魏宗清之後,第二代傳人魏禮先於1966年在廣元逝世。接班的第三代傳人張禮雲,第四代傳人劉玉瓊,均為雕刻行家,業界高手。現在的白花石刻第五代傳人唐駿,已潛心鑽研石刻藝術17年,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其作品以其精美的外觀、高超的技藝被2004年第二屆中國四川國際旅遊節授予“石刻藝術金獎”。

美輪美奐的藝術品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白花石刻這一古老的民間工藝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可喜的是,不少學習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的年輕人加入其中,其隊伍整體素質大大提高。因此,白花石刻無論選材、構思、技法、工藝水準等諸多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隨著從事白花石刻的隊伍逐漸擴大,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如今技藝純熟的白花石刻工藝師們,面對不同形狀、不同色澤的白花石,他們刻刀翻飛,刀鋒運轉,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由此誕生。這些精美的工藝品,或走出國門銷往海外,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或經國內市場走入尋常百姓家中,成為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藝術品。此時,也只有此時,古老的白花石刻才真正迎來了萬紫千紅的春天。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白花石刻

(責任編輯:張晨晨)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