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州等地的太湖平原一帶,有一種著名的綿羊,叫湖羊,又名吳羊或胡羊。湖羊的祖先為蒙古羊,遷入太湖地區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東晉,距今已1600多年。湖州地區地處平原水鄉,依山傍水,種植業和蠶桑業發達,湖灘山野、稻田桑園為湖羊畜牧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飼草。南宋時,隨著大量北方移民南下,湖羊的飼養更為普遍。談鑰嘉泰《吳興志》記載:“安吉、長興接近江東,多畜白羊……今鄉土間有無角斑黑而高大者曰胡羊。”
經過當地群眾長期馴養和選育,湖羊到明清時已在體型外貌上與北方綿羊有了較大的差異,形成了南方的特色畜種,湖羊公母均無角、鼻梁隆起、耳大下垂、體軀長、四肢高、背腰平直、毛色潔白,具有生長快、成熟早、四季發情、多胎率高等特點。成年羊每年春秋兩季剪毛作氈。清康熙《湖錄》載:“吳羊頭身相等而毛短,土人二歲而剪其毛,以為氈物,謂之綿羊。”因這種羊為大多産自湖州一帶而被稱“湖羊”,是我國一級地方保護畜禽品種,也是世界著名的多胎綿羊品種。
湖羊肉味鮮美,一直是當地民眾入冬的美味佳肴。小湖羊皮光澤晶瑩,皮質輕薄,是製作皮衣的優質原料,在國際上素有“中國軟寶石”之稱,以“積肥種糧為主,羊毛和湖羊羔皮收入為輔”的湖羊養殖深深紮根湖州傳統農業,促成千家萬戶養殖湖羊,形成了枯桑葉喂羊、羊糞培桑養蠶的良性迴圈,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
今天,單家獨戶的湖羊養殖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規模化、標準化養殖趁勢而上,形成了不少具有一定規模的繁育基地,湖羊産業重新煥發生機。2000年和2006年,湖羊先後兩次被農業農村部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目錄》。2015年,“湖州湖羊”獲得農業農村部農産品地理保護標誌。湖羊産業的發展催生湖羊文化的繁榮,湖州各地連年舉辦湖羊文化節,德清新市鎮每年舉辦“羊肉黃酒節”,南潯練市鎮被授予“湖羊文化名鎮”“紅燒羊肉第一鎮”,長興呂山鄉被授予“浙江湖羊之鄉”,湖羊文化得到弘揚。
“湖州湖羊”獲農業農村部農産品地理保護標誌
(責任編輯:張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