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柳刺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它分佈在川陜交界的朝天區麻柳、魚洞、臨溪、小安、李家、兩河口、馬家壩、大灘、文安、花石、羊木、西北等鄉鎮大約800平方千米的地域內。因為麻柳鄉的民間刺繡活動最早被人們發現和宣傳,所以“麻柳刺繡”就成為這一廣大地域內民間刺繡的總稱。“麻柳女兒”也就成為這一帶婦女的泛稱。
生活在這裡的女性,從小就要在奶奶、母親或姑姑的指導下學習刺繡技術,這種親族傳承的刺繡活動,將伴隨山鄉婦女的終生:幼年時在長輩的教導下學習刺繡,出嫁前為自己繡嫁粧,出嫁生兒育女後又向晚輩傳承刺繡技術。因而,這種親族傳承的技藝,代代相傳,歷久不衰。正是出於耳濡目染,家傳身教,麻柳女兒們從小就穿針走線,十六七歲時便能繡出惹人喜愛的成套嫁粧。為什麼麻柳婦女“人人能刺繡,個個會挑花”也就不難理解了。“誰家女子巧,要看針線好不好”,在麻柳山鄉,會飛針走線、扎花繡朵的婦女受到山裏人的稱讚;而雙手笨拙、針黹粗糙的女人會被四里八鄉的百姓瞧不起。
麻柳山鄉的婦女,用普通的鋼針、彩色棉線,在黑、白、紅、藍各色土布上飛針走線,刺繡花紋圖案,這些民間刺繡品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川北風情,構圖豐滿,物形生動,色彩燦爛,針線密實,樸素大方,各顯異彩。它既滿足了日常生活的需求,也美化了山鄉百姓的生活。可以説,麻柳山鄉的刺繡是歷代繡女們對生活的感悟,對大自然的體驗,對社會的觀察而逐步形成的一種民間工藝。
麻柳刺繡有數百年的歷史了,據廣元市朝天區文化局的調查,近百年來可考的有代表性的傳承家庭有以下幾家:
麻柳鄉母氏家庭:王金蓮—母金坤—母富珍—劉巧珍;
麻柳鄉王氏家庭:楊承蓮—趙碧珍—梁秀瓊—何惠芬;
麻柳鄉吳氏家族:沈魯氏—沈桂芳—吳應珍—吳應蓮。
1995年,麻柳鄉被四川省文化廳命名為“文化先進鄉鎮”,2000年5月,麻柳鄉被原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8年6月,“麻柳刺繡”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08年8月,麻柳鄉被原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1997年,“麻柳刺繡”系列作品獲第五屆中國藝術節四川省民族民間工藝博覽會銅獎。2013年6月,“麻柳刺繡”代表廣元市參加了第四屆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展出,獲“太陽神鳥”最佳展覽獎。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麻柳刺繡
巧手繡娘
姑嫂交流技藝
廣元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分佈示意圖
(責任編輯:張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