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産資訊 特産企業 特産專題 特産訪談 展會活動 特産文化 特色工藝 名優特産 農牧飲品 礦玉特産 特色美食

雁山區發展特色産業精準扶貧走筆

時間:2019-08-13來源 : 廣西日報作者 : 巫美橋紅 龍思思 蘇必慶

8月9日,桂林市雁山區草坪回族鄉潛經村委的碧岩閣碼頭人潮涌動,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在這裡乘坐竹筏,暢遊漓江。

正在撐竹筏的貧困戶吳秋紅心裏樂開了花:按照這樣的勢頭,這個月收入3000元妥妥的;而他常年生病在家的媽媽,現在搖身一變成了“老闆娘”,在碧岩閣碼頭的旅遊驛站裏擁有了一間小小的格子商鋪,此時正在鋪面前為遠道而來的遊客推介自己製作的手工粽子。更可喜的是,他家種植的4畝多柑橘已有一半挂果。估摸著今年全家的收入或將超過5萬元,吳秋紅內心的喜悅溢於言表。

吳秋紅一家的幸福生活得益於雁山區利用草坪回族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旅遊資源,打造的鄉村旅遊扶貧新模式。像吳秋紅一樣受益的貧困戶還有50多戶。

作為廣西唯一的少數民族回族鄉,地處漓江精華段的草坪回族鄉自然風光優美,民俗民風獨特,旅遊資源豐富,是漓江東岸重要的旅遊目的地。然而,它曾經也有過“甜蜜”的憂傷。“草坪回族鄉2/3的土地在漓江核心保護區內,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當地不發展工業和大型養殖業,農民基本靠種田過日子。”該鄉副鄉長莫錦鋒説,有很長一段時間,該鄉的青壯年前往廣東等地務工,村裏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據悉,2014年潛經村總人口為1946人,其中貧困戶116戶451人。

為了將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2016年,雁山區投資200萬元建設了潛經村碧岩閣黨建旅遊驛站,從吃、住、行、遊、購等方面為遊客提供服務。當地政府更是以驛站為紐帶鋪起脫貧致富路。驛站在用人用工上始終傾向於貧困戶,為貧困戶提供了票務、安保、保潔、筏工等50多個崗位,每人平均年收入超2.5萬元。同時,驛站設立36個旅遊商品銷售攤點,免費提供給貧困戶使用,並安排潛經村黨支部的黨員擔任“扶貧先鋒”,指導貧困戶銷售本地特色産品、旅遊産品和日用百貨。此外,還在驛站旁投資74萬元修建一處佔地面積為2500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並聘用貧困戶對停車場進行日常管理,在增加貧困戶收入的同時,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兩年多來,驛站年均接待遊客超30萬人次,促進當地旅遊綜合收入達到年均1300萬元,使潛經村55戶204人脫貧摘帽。由於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可觀的收入,曾經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返鄉率達60%。

與草坪回族鄉不同,雁山區大埠鄉最偏遠的黎家村是一個深山中的貧困村。該村是典型的山區村,山多地少,每人平均耕地面積不足3分。“以前村民就種點稻穀維持生計,由於山高路遠,村民想出去打零工都不方便,只能窩在家裏,雖然能填飽肚子,但口袋都是空空的。”黎家村黨支書鄧志貴説,當地溫差較大,光照充足,農特産品品質優良,但因為交通條件限制,一直無法外銷,更談不上擴大規模。

2015年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在國家扶貧政策支援和雁山區黨委、政府的幫扶支援下,黎家村實現了村村修通水泥路的夢想。一條4米多寬的水泥路讓該村與外面的世界相連,帶來了新的希望。黎家村的特色産業從無到有,多點開花,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主引擎。

“路通了,做什麼都容易些。”黎家村貧困戶鄧煥弟告訴記者,通路之前,她家就守著一畝多水田。如今,她不僅種有6畝金槐,還養了80隻雞。

“我們山區自然條件好,適合放養牛羊。”黎家村貧困戶毛春甫養了11頭牛,牛還沒有長大,就已被別人預訂了,今年預計收入近2萬元。“以前是想出去打工沒有路出不去,現在讓我出去打工我也不出去了。”毛春甫説。

據統計,目前黎家村有21戶貧困戶,發展特色産業的有15戶,全村砂糖橘、金槐種植面積超過了600畝,竹鼠養殖500多只,年出欄牛羊300多頭(只)。去年,村民每人平均收入7000多元,整村成功脫貧摘帽。

“每個村貧困的原因不同,我們在扶貧工作中堅持因地制宜,對症下藥。”雁山區扶貧工作負責人表示,該區是桂林市唯一一個有脫貧任務的城區,共有7個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252戶4591人。近年來,該區根據各貧困村具體情況制定脫貧策略,截至目前,已有5個貧困村實現脫貧摘帽,933戶3576人實現脫貧。 (巫美橋紅 龍思思 蘇必慶) 

(責任編輯:特産中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