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産資訊 特産企業 特産專題 特産訪談 展會活動 特産文化 特色工藝 名優特産 農牧飲品 礦玉特産 特色美食

吉林西部特色農産品收穫見聞

時間:2019-08-09來源 : 新華網作者 : 佚名

時至立秋,在吉林西部的大安市,農民們迎來黃菇娘的收穫季節,全國各地的客商紛至遝來,田間地頭一派忙碌景象。近年來,吉林西部多地不斷調整種植結構,鼓勵農民發展特色農産品種植。在大安,曾經不起眼的黃菇娘在貧瘠的沙土地上變身為“金豆豆”,為當地農民帶來財富。

“薄了地兒”鑽出“金豆豆”

貧瘠的沙土地,因種玉米産量不高,被大安農民稱作“薄了地兒”。

但“薄了地兒”土壤通透性好,適合黃菇娘生長。早先個別農民在房前屋後種上半畝,吃不了便拿到集市上賣。這些年,為促民增收,大安各鄉鎮積極調整種植結構,興建農業大棚,鼓勵農民發展特色種植。

前幾年,太山鎮聚寶村村民武立輝花了一萬元承包兩棟大棚種植黃菇娘。“那時雖然不太懂種植技術,但收入也比玉米高。”他説,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大安的黃菇娘逐漸供不應求。

短短幾年,武立輝自己建起15棟大棚。“一公頃黃菇娘大棚能掙七八萬元,是玉米的好幾倍。”他説。

如今,聚寶村黃菇娘種植遠近聞名,曾經不起眼的小果果成了致富的“金豆豆”。目前,全村三分之二農戶參與種植,擁有黃菇娘種植大棚超1000棟,戶均增收達2萬元。

好政策催生大産業

7月和8月是大田黃菇娘的集中上市期。但通過大棚栽種,雖然只提前到6月上市,但價格卻是7月和8月的好幾倍。為鼓勵農民大棚種植,當地政府給集中建設10棟以上大棚的農戶,每畝補貼4000元,還有大棚水電路的配套資金支援。

同時,多個農技指導團隊也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傳授大棚種植技術。從每年的2月育苗、4月移栽,到病蟲害防治、大棚管理,農技專家一樣一樣地教。“特別是黃葉病、角斑病等時常發生,沒有專家定期來指導,種植規模也不敢擴大。”武立輝説。

現在,大安9個農技指導組包保各鄉鎮大棚黃菇娘技術指導,多名農技專家常年活躍在農村一線,解決種植技術難題。

月亮泡鎮志發村的華昱農民專業種植合作社60公頃黃菇娘統一了品種和種植流程,開展綠色種植。合作社負責人葛麗娟説:“菇娘品質好,價格自然更高。”

來自廣東的客商張小慶每年都來大安收購黃菇娘,直接發往南方各大城市超市。他説:“大安的黃菇娘産量高、品質好,今年已經收購30多萬斤了。”

如今,大安的黃菇娘種植面積達2萬畝,輻射帶動近2.5萬農民參與種植,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等種植模式在各鄉鎮逐步形成。

産業融合走出致富新路

近兩年,月亮泡鎮志發村黃菇娘種植面積大幅增加,村裏不僅建起了交易市場,供村民、經紀人、各地客商現場交易,還建起電商服務站,村民可以把黃菇娘直接賣給全國的消費者。如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讓農民坐等訂單到府。

不少鄉鎮還通過黃菇娘發展休閒農業和加工業。在太山鎮張家村的一個由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興建的扶貧採摘園裏,60棟大棚種滿了黃菇娘、葡萄等瓜果。每年6月,黃菇娘剛上市時,這裡擠滿了前來採摘的遊客。

太山鎮鎮長蘇鳳國説,採摘園不僅每年為全鎮貧困戶分紅幾十萬元,還促進了小鎮的鄉村旅遊,形成了集鄉村旅遊與休閒農業于一體的新型産業。

為促進黃菇娘就地消化,當地一家食品加工企業開始研發黃菇娘深加工食品,黃菇娘果汁、黃菇娘罐頭等産品陸續上市,遠銷全國各地。企業負責人孟祥鵬説,企業每年收購50多萬斤黃菇娘進行銷售和加工,提高了黃菇娘附加值,延長了産業鏈。

(責任編輯:特産中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