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特産資訊 特産企業 特産專題 特産訪談 展會活動 特産文化 特色工藝 名優特産 農牧飲品 礦玉特産 特色美食

長春市園藝特産業綻放光彩

時間:2019-08-06來源 : 國際線上作者 : 袁達

長春市九台區上河灣鎮雙頂村是遠近聞名的“林果村”,水果種植面積達350多公頃。每年9月是金紅蘋果採摘季,紅彤彤的蘋果為果農帶來豐厚的收益。

在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還在加速生長的時候,一批特色作物已經結出沉甸甸的果實。從過去的春種秋收,到現在一年四季收穫不斷,長春市園藝特産業正在廣闊的田野生發出最美的風景。

“我今年種了10棟大棚香瓜,從5月份就開始收穫了。”農安縣華家鎮遲家村村民張景富的香瓜大棚裏,一個個拳頭大小的香瓜散發著清香。16年的香瓜種植,給張景富帶來了豐厚的收益。“瓜剛上市的時候,最貴1公斤能賣到60元。”張景富頗為驕傲地説,雖然價格較高,但仍供不應求,最多一天可以賣500公斤,“以前種玉米一坰地最多能掙5000塊錢,現在種香瓜的收入至少是種玉米的10倍以上。”

和張景富一樣,長春市許多農民通過發展園藝特産業搭上了“致富快車”,增收效果顯著。近幾年,長春市緊緊圍繞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部署,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和保障改善民生為總體目標,堅持把園藝特産業作為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加快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載體和抓手,搶抓機遇,積極發展。

2015年,産值187億元;2018年,産值230億元……近年來,長春市園藝特産業産值劃出一條精彩的上揚曲線,實現了新時期跨越式發展。

園藝特産業産值是如何在3年間實現了從187億元到230億元的跨越?2016年是一個關鍵節點。

從2016年開始,長春市以市場為導向,重點從“調結構、促轉型、打品牌、上項目、抓改革、保增收”等六個方面發力,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積極調減普通玉米種植,突出發展特色種植業和現代都市農業,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發展蔬菜、苗木花卉、瓜類、果類、食用菌、薯類六大主導産業,農業種植結構不斷優化。

就是在2016年,德惠市朱城子鎮沿河村農民喬國亮開始栽種大棚葡萄。“我趕上了好時候,享受到了很多扶持政策。”喬國亮的葡萄種植從最初的6棟發展到如今的25棟,並建起了家庭農場,葡萄能從6月中旬持續供應到11月末,“現在市場價格非常好,比如,甜蜜藍寶石在超市裏售價達到200元1公斤,陽光玫瑰每公斤也能賣到100元到120元。”

一個個家庭農場紅紅火火,一個個園區拔地而起……各地加大扶持力度,支援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發展園藝特産業,為新建改造棚室、規模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等提供資金支援,並做好園區道路建設和“村村通”硬化路項目建設,保證園藝特産及時運出。

在現代農業引導資金項目的引領下,長春市優勢特色産業園區和規模化棚膜園區發展建設提速,現已建成特色産業園區27個、200畝以上規模化棚膜園區10個,建成國家級棚膜園區19個、省級棚膜園區86個,全市設施園藝面積發展到30.4萬畝,成為拉動種植業結構調整和促進農民增收的大産業。

九台區波泥河街道的苗木花卉、雙陽區齊家鎮曙光村的有機水稻、農安縣靠山鎮臥牛石村的紅石砬小米、德惠市布海鎮長山村的綠色果蔬……長春市倡導“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各地根據農業資源稟賦和特色産業發展基礎,大力發展優質、高效、適應市場需求的經濟作物,去年15個村鎮成為省級“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同時,長春市以創建全國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市為契機,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産、基地化建設、綠色有機品牌認證。園藝特産業園區與科研單位建立協作關係,整合推廣先進種植技術,並積極探索産學研合作模式,建設了一批試驗示範基地,建立了産品追溯制度,確保産品品質安全。

“我們的蔬菜最遠賣到了俄羅斯,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榆樹市八號鎮北溝村是有名的棚膜蔬菜村,如今的“北溝蔬菜”越賣越遠。銷售曾經是阻礙園藝特産業發展的短板,長春市通過打造地域公用品牌、申請農産品地理標誌、對優勢農産品進行商標註冊、參加各類展會、開展特色農産品推介等舉措,不斷提高園藝特産的知名度。長春市還積極整合優質農産品,構建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網路。通過發展和完善特色農業訂單産銷模式,引導生産主體與農産品收儲、加工、銷售企業簽訂購銷合同,按照訂單要求開展標準化生産,讓園藝特産走出長春,走向了全國和世界。(袁達)

(責任編輯:特産中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