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溪瓷門類齊備,有日用瓷、藝術瓷、建築衛生瓷和特種用瓷4大系列,以藝術瓷最為著名,影響最大。藝術瓷主要供陳設觀賞,故又稱美術陳設瓷。藝術瓷又有人物瓷、動物瓷、通花瓷、瓷花瓷、和花瓶彩繪等多個種類,其中的通花瓷和瓷花瓷製作精湛奇巧,集各種技法、手法之大成,是楓溪瓷燒制技藝的傑出代表。“通花”之名源於潮州抽紗,後被移用於通體鏤空瓷器,筆架山宋窯已有此一技法,楓溪瓷則發揮到了極致,其通花瓷器形繁多,舉凡瓶、壇、罐、尊、筒、籃、盤、球以至通花鳥、通花鯉魚、通花麒麟、通花蝦蟹簍等應有盡有,小者高僅5.7釐米,大者高達1.8米,長者達4米,鏤空可達5層之多,或施以釉上彩繪,或與浮雕、立雕相結合,或配以色土、腐蝕金等裝飾,構思機巧,結構紛繁,工藝精細,玲瓏剔透,娟麗秀美。瓷花技法為宋代楓溪窯所獨創,上世紀50年代以後更大放異彩,手工創制的梅花、桃花等瓷瓣片,竟薄如蟬翼,輕如紙屑,下水不沉,落地不碎,堪稱神技,其造型有盆景瓷花、平面瓷盤寄貼立體瓷花等多種手法,尤以花瓶寄貼立體瓷花最富特色。它融通花、瓷花兩種技法于一體,如代表作大型宮燈式三層通花《春色瓷花籃》,在寬82釐米的籃面,寄貼著枝莖葉齊全、高低起伏、參差錯落數十種瓷花,花蕾花朵達五、六百個之多,花團錦簇,春色爛漫,技藝高超,手法奇妙,達到了楓溪瓷的最高境界。
楓溪瓷製作一般包括選料、洗泥、塑制、翻模、注漿成型、施釉、裝燒、彩繪、烤花8道工序,其塑制有堆、雕、鏤、控、貼、塑、刻、劃、印、壓、擠等多種技法,施釉有蘸、澆、潑、噴、刷等手法,裝燒按釉料對溫度的不同要求,又分氧化燒和還原燒兩種,燒成後如再加彩繪的,還需在烤花窯燒烤烘焙,出窯後才完成瓷品製作流程。
楓溪瓷既繼承了唐宋以來潮州瓷藝的精華,又借鑒吸收了潮州泥塑、花燈、木雕、刺繡、抽紗等民間工藝的技法手法,形成了一整套分工細密、富於變化、完善精良、自成一體的燒制技藝,在我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近半個世紀以來,尤以通花瓷器寄貼立體瓷花的獨特技藝獨步瓷壇,且珍品迭出,或作為國禮贈送外國領導人,或作為國寶陳設于中南海紫光閣和人民大會堂,或被中國美術館收藏,或在普羅迪夫國際博覽會獲金獎,其美輪美奐,巧奪天工,早享譽海內外。
(責任編輯:特産投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