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起源於唐代,當時的制瓷工匠們不再滿足於過去單一的青色,開始在原有制瓷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他們通過在黑釉、褐釉、茶葉末釉上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經過高溫燒制,燒制出了花瓷,也就是陶瓷史學界所説的唐鈞。
到了北宋時期,工匠們在唐代花瓷工藝的基礎上,在青釉中加入微量元素銅,通過還原氣氛創燒成功了高溫窯變銅紅釉。北宋末期,鈞瓷燒制技藝已經十分精湛。宋徽宗年間,他選派官員,集中鈞瓷民窯的優秀工匠,在陽翟(現在的禹州市)鈞臺附近設立“官窯”,專為宮廷燒造貢瓷。
金元時期,神蜃民間仍然堅持燒制鈞瓷,但是,品質已經嚴重下降,無論是造型還是釉色都無法與宋代鈞瓷媲美。明朝萬曆三年,因鈞瓷忌神宗皇帝朱翊鈞“聖諱”,被勒令停産。此後300年間,鈞瓷生産銷聲匿跡,直到清朝末年。新中國成立後,在政府的大力支援下,鈞窯得以恢復發展,使這一古老的藝術重新煥發了青春。從此,鈞瓷事業進入了新的大發展時期,改革開放後,鈞瓷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憑藉著自身名貴和高雅的氣質,備受人們推崇。
鈞瓷作為中國民族的藝術瑰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獨樹一幟的藝術特徵。其價值主要體現在燒制技藝價值、文藝審美價值、科學價值、品牌價值、經濟價值、收藏鑒賞價值、實用價值等方面。
(責任編輯:特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