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眼下正值春茶生産銷售的黃金季,全區各地隨處可見茶農採茶、茶青交易、茶葉加工等繁忙景象。近日,記者前往曾連續三年榮獲上海茶文化節中國名茶評選金獎的西秀區銀山茶場,看剛採摘出來的春茶,是如何變成“汖明西秀”好茶的。
走進年産值近千萬元的西秀區銀山茶場,近千平方米的生産車間裏,幾十台自動化茶葉加工設備隆隆作響,十多名工人忙碌地穿梭于各條制茶生産作業線上。攤青、殺青、揉捻、烘乾……經過十多道高規格、嚴要求的製作工序,一片片鮮葉變成了清爽甘醇的香茗,陣陣茶香撲鼻而來。
西秀區銀山茶場負責人吳漢明説:“通過攤青,殺青,再到烘乾,做形,這樣需要十多道工序才可以做成成品茶。”
在所有工序當中,最難掌握的就是隨著時間而不斷變化的濕度、溫控、壓力等,每一步的動作和時間的把控,都需要高超的手藝才能保證顏色、形狀、香氣等達到最佳。
“(嚴格把控好)溫度,壓力,還有時間等,這樣的話,才能保證保質最好,香氣最高。”吳漢明説。
正是因為高超的炒茶制茶技藝,還有“高海拔、低緯度、寡日照、多雲霧”的絕佳産茶條件,才使得這裡生産的茶葉色澤翠綠、高香味純,市場價達到八百多塊錢一斤,供不應求。如今的茶園成為了當地村民們的“綠金礦”,茶産業成為助推西秀區鄉村振興戰略的綠色新引擎。
“現在我們廠有1222畝茶園,今天有1000多名工人採茶,其中有六十多位貧困戶在這裡就業,他們每天的平均工資基本上可以達到100多塊錢左右。”吳漢明説。
雙堡鎮銀山村貧困戶周順説:“以前在老家做農活,賺不了多少錢,後來到吳總這裡來上班,一個月有3000多塊錢,上八個小時,八個小時以後還能得到加班費,比以前好多了,在這裡穩定,還可以照顧家裏,照顧小孩。”
據了解,西秀區是全國重點産茶縣,茶葉種植歷史600多年。目前,西秀區14個鄉鎮茶葉種植面積24.13萬畝,總産量1萬噸,茶葉總價值近10億元。下一步,西秀區將加大茶園基地建設,以效益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以品牌為依託、以嫁接渠道為重點,大力推進區域品牌“汖明西秀”的宣傳,塑“西秀茶葉”新形象。
(責任編輯:特産投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