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特産中國> 特色工藝

酷愛葫蘆工藝品製作 六旬翁人稱盧葫蘆

特産中國tc.china.com.cn 時間: 2013-07-18   來源: 墊江新聞網

本網記者 梁歡 吳平

 特産中國 訊 盧懷志是我縣周嘉鎮人,2004年從縣蠶桑局退休後與葫蘆結緣,不但在長壽種植葫蘆,還手把手教主城區的都市人種植葫蘆。他還情係家鄉的父老鄉親,先後親手做了200多根拐杖送給孤寡老人,成為了轟動一時的新聞人物。日前,記者再一次走進他的葫蘆世界,感受他的傳奇人生,領悟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精神境界。

  7月12日,一位自稱“盧懷志”的老人給記者打來電話,他説,他是地地道道的墊江人,今年70歲了,目前在重慶主城區生活,他想把他近1年來自己手工製作的幾十根拐杖捐獻給家鄉有需要的老人,想請記者幫個忙,聯繫一下。

  盧懷志,早已是我市的一名新聞人物。2009年,重慶晚報曾以《喜歡種葫蘆製作工藝品,六旬翁人稱“盧葫蘆”》為題對他作過報道,重慶時報、重慶電視臺、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等十余家市內外媒體也都曾先後對盧懷志的故事作過專題報道。

  一個普通的退休老人,他的故事為何會吸引如此眾多的媒體關注?在他的身上究竟又有什麼傳奇的故事?為此,近日記者專程前往重慶主城及長壽區採訪了盧懷志,了解新聞故事背後的故事。

  退而不休當農民 專門種葫蘆

  “這個叫長柄葫蘆、這個叫寶葫蘆,這些則是微型葫蘆也叫手捻葫蘆。”“我的這個基地大約種植了葫蘆和觀賞瓜果60余個品種。”“再過1個月就要收葫蘆了,今年大約可以收穫2000個葫蘆。”……7月12日,記者在長壽區巴鄉谷見到盧懷志時,他正向幾位從主城慕名前來參觀葫蘆種植基地的遊客解説。當時正值夏日炎炎,高溫天氣並沒有影響這位七旬老人的熱情,他不厭其煩地為客人講解著,和他們一起分享其中的喜悅。

  從2006年開始,來到巴鄉谷“免費打工”,種植觀賞瓜和葫蘆,盧懷志已經在巴鄉谷栽種葫蘆7年多了。“‘免費打工’就是我出技術、管理,老闆出地。”盧懷志説。

  原來,2004年退休在家的盧懷志,在電視上看見煙臺農科院有個瓜果博物館,展示了60多個品種的南瓜和葫蘆,他當即被其吸引。“退休的日子總得找個什麼事情來打發,我退休前是搞蠶桑的,栽種葫蘆應該適合自己。”

  説幹就幹,當年11月,盧懷志就跑到山東煙臺農科院購買了60多個品種的葫蘆和觀賞瓜種子,並在那裏參觀學習一週。回到老家後,他在墊江縣職中旁的一塊空地上種起了葫蘆。盧懷志説:“第二年夏天就結滿了各種形態的葫蘆、瓜果,吸引了許多人前來觀賞。”

  就在盧懷志種葫蘆的熱情一發不可收拾時,職中旁的空地有了它用,為了給葫蘆找個“家”,盧懷志跑到了長壽巴鄉谷“免費打工”。

  幾年下來,常常頭戴草帽、手握鋤頭和工人們一起勞動的盧懷志,皮膚被曬得如同一個老農,但收穫的葫蘆觀賞價值卻為巴鄉谷吸引了不少遊客,同時也為他栽種的葫蘆找了一個固定的“家”。

  把葫蘆做成工藝品 給晚年生活添樂趣

  7月11日,記者在位於重慶江北盧懷志的“葫蘆居”裏,記者看到,除了簡單的幾把椅子、一台電視機外,近20平方米的客廳裏,三面墻壁的架子上,都密密麻麻地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葫蘆工藝品。其中動物昆蟲類有大象、袋鼠、獼猴、熊貓、豬、瓢蟲等;生活器具類

  有鹹菜缸、酒壺、茶杯、花瓶等;宗教類的有“十八羅漢”、“當一天和尚念一天經”等;器樂類有嗩吶、腰鼓、大鑼、鐘等;歷史題材類有“桃園三結義”、戲劇臉譜、鍾馗等……可謂是琳瑯滿目,數不盡數。

  可以説,盧懷志做的葫蘆包羅萬象,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不能做的。大到動物、小到昆蟲,無一不是盧懷志製作葫蘆的題材。盧懷志頗有幾分自豪地告訴記者:“就是因為這些琳瑯滿目的作品,著名作家、詩人熊炬才贈了我‘葫蘆居’的雅號,墊江書法家夏諤還專門著書題寫了這個雅號。”

  盧懷志做葫蘆工藝品,不是為了賣錢。他説:“曾經有個朋友看見我做的葫蘆,硬要拿200元買下來,我沒有賣,只要喜歡的朋友,我都是送給他們。”“‘胃的述説’有警示作用,告誡人們珍惜身體,珍惜生命,特別是駕駛員朋友酒後不能開車,其作品被多個交巡警平臺看好,成為一個活生生的好教材。”

  很快,盧懷志栽葫蘆、做葫蘆、送葫蘆的事不脛而走。2009年,重慶晚報一篇《喜歡種葫蘆製作工藝品,六旬翁人稱“盧葫蘆”》的報道,更是讓他在媒體走紅。接下來重慶時報、重慶電視臺、中央電視臺都對盧懷志作了專題報道。盧懷志説:“這幾年,從地方媒體到中央媒體大約先後報道過我10余次,特別是我種葫蘆做葫蘆的事上了央視,更是讓我感慨萬分,但我並不看重這些,我做葫蘆的初衷是為了給晚年生活增添樂趣,而不是為葫蘆所累。”

  主動到府指導種葫蘆 “葫蘆人生”更精彩

  “沒有他的幫助,我的葫蘆沒有這麼大的成功。”家住重慶南山的夏中權説,早在五年前,他就結識了盧懷志,當時自己種植葫蘆在本地小有名氣,但是規模不大。

  “一天,盧老來了,他説要跟我交朋友,共同探討種植葫蘆的技術,還給我送來了葫蘆種子。”夏中權説,看到一個素昧平生的老人主動到府跟他交朋友,自己當時感動得熱淚盈眶。

  從此後,兩個不同地方的人走到了一起。在盧懷志的幫助下,夏中權種植葫蘆更是得心應手,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種葫蘆高手。而今,夏中權的葫蘆佔領了磁器口、南山的市場,成為了遊客們的搶手貨,每個月都有好幾千元的收入。

  “我們現在還有聯繫,經常在一起切磋葫蘆種植技術,而且夏中權的葫蘆品種從3個增加到了9個。”盧懷志説,這次“聯姻”讓我們的葫蘆世界更精彩,人生更輝煌。

  傳遞正能量 幾百根拐杖免費送老人

  這段時間,盧懷志每天都要在自家陽臺改成的工作室裏,戴著老花鏡、手拿砂紙打磨著即將加工製作完成的拐杖。記者看到,略顯淩亂的工作臺上有電鋸、手刀、刻刀、電烙鐵、手錘等大大小小幾十樣工具,身後的櫃子裏則密密麻麻擺滿了加工完和即將加工完的葫蘆、石板等工藝品,一旁則堆滿了好幾十根已經完成的拐杖。

  “趁現在還沒有收葫蘆,我得抓緊時間再做一些拐杖,重陽節前爭取完成100根。”盧懷志説,到時就麻煩記者幫他送給敬老院和需要拐杖的孤寡老人。記者了解到,去年重陽節時,盧懷志也做了100根拐杖委託一位親戚送給老家的孤寡老人。

  “這些拐杖的原材料都是爸爸自己上山去找的,有棕竹、也有樹棍,為了尋找拐杖的原材料,他經常是累得滿頭大汗。”盧懷志的小兒子盧林濤告訴記者,他們小區的老人拄的拐杖基本上都是他父親送的。為了找竹子,父親經常往返于南山、主城、東泉之間,每次都是乘坐公共汽車,一大早就出門,傍晚時分才回家。除了製作拐杖,父親還製作叉衣棍送人,僅去年就送了近100根叉衣棍。

  盧懷志告訴記者,他原本不打算再接受記者採訪的,因為他栽種葫蘆、製作葫蘆也好,還是做拐杖、叉衣棍送人,他都不是為了出名。之所以這次接受採訪,他説:“我想這也算是一種正能量吧,在我們全國上下都在實踐中國夢的時候,我想是需要正能量的,需要正能量的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