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北改”工程“自治改造”效果顯著

特産中國tc.china.com.cn 時間: 2013-03-15   來源: 新華網四川頻道

新華網成都3月6日電(記者 陳健)成都西林社區居民張大姐對舊城改造很支援,但婆婆希望能爭取更多利益,將戶口簿藏了起來,致使一家人不能去簽約。民間宣傳小分隊和社區工作人員三番五次到府做工作,老人終於被街坊鄰里説服,拿出了戶口簿。這是記者3月6日在成都市成華區聽到的一個“北改”故事。

 

火車北站、眾多批發市場、各式老舊居民樓集中的城北,歷來被人視為佈局最混亂、交通最擁堵、治安最糟糕、環境最惡劣的區域。2012年,成都啟動了對北部老舊城區進行改造的“北改”工程,“北改”片區總面積212平方公里,是近年來成都最大規模舊城改造工程。

 

成華區在“北改”片區要關閉、拆除9家貨運場站,佔地總面積506畝。“有些場站都經營二十年了,要讓他們搬遷很難,搬遷後企業到哪發展,也是個難題。”成華區北改辦副主任、建設局副局長劉剛説。

 

沒想到,發動群眾效果很好。將軍碑貨運場站總經理敬先俊得知情況後,很快著手對場站內商家做工作。“將軍碑貨運場站在成華區10多年了,場站裏有物流、汽修、餐飲等商家幾百家。雖然有些捨不得,但是我們也明白物流企業確實不適合在三環路內發展。”敬先俊説,“我們到處發通知、貼廣告,效果還不錯,比政府要求的時間提前半個月實現商家全部關閉。”

 

老磚瓦房、公用廚衛、沿街菜市、垃圾遍地……在金牛區一環路內的曹家巷,1.4萬餘人、65幢危舊房、7個旱廁共同組成了市中心的棚戶區。雖然地理上屬於中心城區,但這裡卻是一幅破落景象。曹家巷屬於企業工礦棚戶區,幾十年來,人員結構變得十分複雜、土地所有權性質也發生諸多變化,又牽涉到多家單位,改造難度很大。為此,當地成立居民自治改造委員會,自主決定片區改造,委員由當地2885家住戶選出的13名代表組成。

 

74歲的自治改造委員會主任何希模説,這13名委員都是當地居民,在曹家巷生活了幾十年,大家知根知底。他們首先經過報名、群眾推選,然後由社區工作人員逐一入戶,每戶畫鉤,選出65名樓棟代表。然後,社區又開壩壩會、群眾代表會,不記名投票産生了這13人。其中,最年輕的45歲,年紀最大的已經81歲了。

 

“如果缺乏‘自改委’這個紐帶,一些工作會很難開展。”金牛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廖安春説,自改委相當於政府和群眾間的“連心橋”和“緩衝帶”,在前期的摸底、調查、公示、教育引導中,自改委起到了重要作用。下一步的建材品質、施工品質,居民返遷入住,他們也要起全程監督、協調的作用。

 

據了解,“自治改造”不同於以往的政府徵收拆遷、企業拆遷、舊城拆遷等,它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改造的決策、改造的方案、改造後的規劃,由群眾集體來決定。改造的宣傳發動、改造過程的民主監督也由群眾來實施。

 

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黃進説,成都的“北改”在推進機制與模式上有諸多創新,其中“群眾自主”是一個很大的亮點,為舊城改造、創新社會管理探索了行之有效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