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點綴幸福生活
特産中國tc.china.com.cn 時間: 2013-03-05 來源: 中國文化傳媒網
“大渡河從西南流來,在峨眉山的第二峰和第三峰之間打了一個大彎,又折而向東北流去。我的家就在這裡,名叫沙灣。”11月16日,在30名兒童的誦讀聲中,位於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的郭沫若紀念館正式免費對外開放,除了文化廣場、圖書館、文化館這些常見的文化陣地外,樂山沙灣的群眾在茶余飯後又多了一個可以享受文化大餐的好去處。坐擁著峨眉山、樂山大佛等優勢文旅資源和郭沫若故里的四川省樂山市,緊緊圍繞突出特色地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目標,積極推動樂山從“文化名市”向“文化強市”跨越。
小廣場培育多元文化
行走在樂山的大街小巷,文化廣場上自發聚集著一起唱歌跳舞的人們。可不要小瞧樂山的文化廣場,這裡的文化廣場各有特色。“每週五晚上沫若廣場有文藝演出,週六晚上放電影。要唱歌就去肖公嘴廣場,過年過節可以去陽光廣場。”談起當地文化廣場的差別,樂山市民都能娓娓道來。
據樂山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周玉容介紹,截至目前,樂山市已建成縣鄉文化廣場100余個。近年來,樂山以中心城區12個特色文化廣場為核心,積極將文化廣場打造成為群眾休閒文化娛樂的重要陣地。文化廣場的發展,也讓樂山群眾文化從單一的、秧歌式的集體舞發展為多元的群眾演出。
12年來,在樂山中心城區,12個特色文化廣場像12顆明珠一樣,點綴著樂山人幸福的文化生活。事實上,文化廣場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廣場,而是一張具有樂山特色的城市名片。把文化廣場打造成廣場文化並塑造成一個特色文化品牌,樂山獨具匠心的做法收穫的是全市40余個民間文藝社團的發展壯大。
場地、燈光、音響等設備都由政府無償提供,還有相應的財政支援,有了如此優越的條件,樂山的民間文藝社團漸漸展現出了專業水準。有著“獲獎專業戶”之稱的樂山青衣江合唱團就是經常活躍在樂山各個文化廣場上的一支草根樂團。2009年,在南韓舉辦的第五屆世界合唱比賽暨第一屆世界合唱錦標賽上,該團榮獲比賽民謠組金獎;2010年,作為四川唯一一支參賽隊伍,該團在北京舉辦的第十屆中國國際合唱節摘得銅獎;2010年底,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的國際中老年合唱藝術節上,又以3首原創曲目斬獲傑出創意獎、最佳指揮獎、優秀演唱獎和優秀組織獎四項大獎。
都是“文化之鄉”
樂山的特色文化不僅僅體現在中心城區,樂山市所轄區縣亦如此。近幾年,樂山大力實施“一個縣域一個特色、一個品牌”文化強市項目建設,各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突出文化建設重點。峨眉山市是峨眉武術的發祥地,“武術文化”就成了峨眉山市的文化代名詞;夾江縣是全國著名的“秧歌之鄉”,突出夾江秧歌特色,打造“秧歌文化”也就成了夾江縣的主要目標……
一個縣域一個特色品牌,利用這些特色文化品牌,搭建文化載體,讓文化更多地惠及百姓,每一個樂山人的幸福指數也因此得到大幅度提升。
22年光陰,上千場演出,受眾10余萬人。對於專業演出團隊來説,這也許只是一組普通數字,但是對於樂山沙灣區嘉農鎮的魏氏家庭文藝隊來説,卻是一組自豪的數字。爺爺魏世鐸是文藝隊的掌門人,兒子、孫子、孫女、媳婦、女婿等是文藝隊的演員。22年來,靠著對文化生活的熱愛和深厚的藝術功底,用枕巾當圍腰,被面當裙子,用簡單的樂器和道具,這個家庭文藝隊為當地群眾免費表演自編自演的各類文藝節目,他們的足跡遍佈了沙灣區所有鄉鎮、臨近區縣甚至其他市州,當地群眾都親切稱呼魏氏家庭文藝隊是“活躍在田間地坎的烏蘭牧騎”。
投資8000萬元建文化站
樂山群眾文化之所以如此朝氣蓬勃,離不開樂山蓬勃發展的經濟。面對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樂山市委、市政府將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科學發展考評體系,今年5月出臺的《中共樂山市委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文化強市的決定》中就明確指出,在“十二五”期間,樂山所有城區要基本建成“十分鐘文化圈”,農村要基本建成“十里文化圈”。《決定》更明確要求各級財政對文化的投入佔本級財政收入的比例達到1%以上,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決定》還規定,樂山市每年設立文化文物專項資金468萬元、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500萬元、文化發展專項資金1000萬元。“近兩年來,樂山僅在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方面總投資就將近8000萬元。”周玉容説。
本報駐四川記者 梁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