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澎湃中國》專題研討會舉行

發佈時間:2024-11-27 15:56:3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玥

11月2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英語環球節目中心、廣電新視點中心主辦的紀錄片《澎湃中國》專題研討會在京舉行。

來自國家廣電總局相關部門、中國作協、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等多方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會議由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廣電新視點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延利主持。

會上,總臺英語環球節目中心專題節目部副主任(主持工作)劉長穎表示,CGTN專題節目部門近年來持續創新探索,推出了包括《活力密碼》《了不起的決心》《澎湃中國》等在內的一系列主題主線紀錄片,取得了顯著的國際傳播效果。她提到,紀錄片的形式不僅有助於深化國際觀眾對中國的理解,也為國際傳播提供了更具溫度和情感的視角。

總臺英語環球節目中心專題節目部副主任、《澎湃中國》總導演葛雲飛表示,《澎湃中國》主創團隊致力於通過創新敘事方式和現代化手段,打造具有青春氣息的紀錄片。該片不僅關注中國過去的成就,更關注如何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展現中國如何在面對挑戰時展現出獨特的智慧與勇氣。

總臺英語環球節目中心副主任王躍華表示,該片通過講述小人物與大主題的結合,避免了生硬的宏觀敘事,而是通過真實的故事和細膩的情感展現中國的文化自信。主創團隊在創作過程中不斷調整、精益求精,力求通過年輕化的敘事方式和真實的故事觸動全球觀眾。

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會長范宗釵,總局監管中心副主任馬晶,中國作協鄧凱,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胡智鋒,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教育電視臺副臺長陳宏,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楊乘虎,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副會長、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新聞中心主任鐘倩,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融媒體中心副主任李雪昆等專家學者在會上發言。

范宗釵表示,該片不僅展現了中國當代航空航太、高鐵、電動汽車等硬核力量,更深刻開掘了中國崛起的“精神內核”。從一系列“文化軟實力”的繁盛推演開來,該片通過生動鮮活的澎湃故事,讓觀眾看到中華文明何以源遠流長一路走來,並見證這股生生不息、奔涌向前的澎湃之勢。

馬晶認為,《澎湃中國》著眼于中國人的生活日常,捕捉生活中的閃光點,在光影移動中凸顯中國的文化自信。片中抓取看似非常平凡的生活故事,用一種不緊不慢的敘事節奏,將希望表達的主題涵蓋其中。

鄧凱認為,該片很好地做到了對歷史中國的回望、對當下中國對掃描以及對未來中國對前瞻。該片巧妙將新發展理念融合在敘事中,同時對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作了生動出色的闡釋。

胡智鋒表示,該片以全新的視角與方式,向世人回答了“中國何以澎湃”這一重大時代性命題,展現新時代走向世界的東方大國獨特而包容的景觀與氣象,給我們帶來令人欣喜進取的無限動力。

陳宏認為,《澎湃中國》不僅是對中國發展歷史的深切回望,更是對未來發展藍圖的積極展望,它以真實、全面、立體的方式回答了今天的中國“因何澎湃”這一問題,讓世界看到既古老又現代,既傳統又創新,既繁榮又博學的中國形象。

楊乘虎表示,《澎湃中國》採取了客觀、冷靜、理性的視角,避免了單純“秀肌肉”式表達,展現了深刻的思辨性。與此同時,該片在表達內容方面較好對接了開放度與融合度,讓中國夢、中國風、中國事落到了中國人的故事上。

鐘倩表示,《澎湃中國》很好地處理了大與小、點與面的關係,在宏大敘事和細微視角之間巧妙結合,做到了從細微處入手,從宏大處頓悟。讓大時代在小人物的奮鬥日常裏具象可感,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喚起共情。

李雪昆認為,該片是國産紀錄片在國際傳播領域的一次創新的嘗試,通過獨特創新視角和敘事手法,不僅向世界真實展現中國發展樣貌,同時也提供了國際傳播的新範本。

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廣電新視點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延利總結,這部紀錄片展現了中國紀錄片走向世界的全新可能性,通過高品質內容和精準的傳播策略,讓中國故事進入了國際主流媒體的視野。他同時強調,優秀的作品離不開優秀團隊的執著追求,而《澎湃中國》背後這支平均年齡僅30多歲的年輕主創團隊,正是新一代中國紀錄片人專業素養與國際視野的最佳體現。

五集系列紀錄片《澎湃中國》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CGTN製作出品,9月16日起在CGTN全平臺以英、西、法、阿、俄五個語種推出。該片通過“外國主持人探訪觀察+鮮活人物故事紀實+專家評述”的形式,在全新視角下觀察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直擊中國崛起的燃點,解鎖中國機遇的密碼,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和國際傳播效果。

(李媛)

查看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