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德安:點燃“文化引擎” 助推法治文化高品質融合發展
發佈時間:2024-11-21 10:49:2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玥“過去,‘漫灌式’普法,人們搶著領法治紀念品、爭著領宣傳資料,看似人氣旺,責任主體也完成了普法任務,但普法效果並不明顯。如今,我們和司法局一起在袁家山自然村搞得‘非遺+普法’的形式群眾們都很喜歡,大家在遊玩的同時又吸收了法治‘養分’。”近日,“媒體記者看江西司法行政”主題採訪活動來到江西省德安縣河東鄉時,德安縣河東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陳麗説道。
“千丈高樹,其下必有沃土;萬里長河,其源必有細流。”德安縣河東鄉地處鄱陽河畔,這裡人文興盛,歷史上曾有河東書院;這裡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故鄉;這裡還是“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近年來,德安縣河東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積極弘揚“隆平精神”,傾力打造獨具特色的“隆平精神”法治文化品牌,推動法治文化高品質融合發展。
挖掘文化資源,構築法治宣傳新載體。探索法治宣傳的新陣地、新形式,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引領熏陶作用,積極推動法治文化與“隆平精神”、地方文化、民間民俗文化等相融合,編排快板“説説民法典”等通俗易懂的普法文藝作品,利用好河東鄉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頤園景區等陣地作用,以文化涵養法治,以法治浸潤人心,不斷營造步步有法景,處處有法意的濃厚氛圍,擴大紅色法治文化的影響力和覆蓋面,打造普法沉浸式感觀。
一手持刀,一手拿葫蘆,仔細沿著畫下的線條,下刀輕刻,木屑崩飛瞬間,一個帶有法治元素的葫蘆手工作品就已初具雛形,這是近日河東鄉袁家山自然村“法治+非遺”主題普法活動現場的一角。活動現場熱鬧非凡,還包括法治文化長廊遊覽、德安“西河大戲”戲曲表演,剪紙、刺繡、插畫等現場手工創作等,在場群眾在體驗非遺樂趣的同時又潛移默化受到了法治的浸染。
傳承文化基因,踐行多元調解新理念。堅持為民宗旨,以“傳承理念+創新行動”的工作方法,在河東司法所打造“老王”個人品牌調解室。調解過程堅持“事理、法理、情理”並重,又立足本地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底蘊,充分利用當事人之間的情感基礎,借助“隆平精神”、隆平優良家風文化等善良風俗,引導當事人互諒互讓、顧念鄉鄰情誼,尋求雙方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促使當事雙方從內心真誠地互諒互讓,使“隆平精神”在糾紛化解中得到生動實踐。
今年4月,德安縣河東鄉居民殷某在工地現場施工時,被瓷磚割到手和眼睛,萬幸送醫及時,目前已恢復痊癒。但殷某與施工方就賠償費用問題不能達成一致,一度劍拔弩張,河東鄉了解到殷某訴求後,迅速了解掌握情況,本著調解優先原則,多次召集雙方協商,拉近彼此關係,最終雙方就住院期間工資、護理人員費用、營養費等費用達成一致並簽訂協議書。
講述文化故事,高唱和諧穩定實效曲。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賦能基層治理新篇,將“楓橋式司法所”創建與“基層司法所規範化建設提升”有機銜接,傾心打造河東司法所。同時,充分利用好“隆平故里”的家風文化資源,講好“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故事,持續探索社區矯正對象學習教育新舉措,常態化開展社區矯正對象法治教育、道德教育、感恩教育,用文化教育賦能社區矯正教育幫扶,有效提升社區矯正質效,為轄區安全穩定貢獻法治力量。
“袁隆平帶著夢的‘種子’去了遠方,卻將糧食的種子、創新與奮鬥的‘種子’、愛國與為民的‘種子’留在了世間,留給了後人。”頤園景區的講解員李丹向社區矯正對象們介紹到。11月19日,德安縣河東司法所組織社區矯正對象前往頤園開展專題教育活動,讓社區矯正對象在參觀學習和互動交流中加深對法治文化的理解和實踐,引導他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家國情懷。教育活動後,社區矯正對象們在司法所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對頤園及周邊道路進行清理打掃,進一步增強社區矯正對象的社會責任感。
“群眾的法治需求在哪,我們的工作就要跟進到哪”,這是德安縣河東司法所幹部們的共識。未來,德安縣河東鄉將始終堅持聚焦“隆平精神”內涵的延伸和運用,以“傳承理念+創新行動”的工作方法,推動法治文化向基層延伸、向社會推廣,堅持為民服務宗旨,大力書寫法治建設“高分答卷”。(江洪、蒲雙寶、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