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慶裏看應急|萬州築牢中小流域防洪減災安全屏障
發佈時間:2024-11-20 16:06:06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玥近日,由重慶市安委辦、市防減救災辦、市應急管理局主辦的“新重慶裏看應急”主題采風宣傳活動走進萬州區,詳細了解當地在五橋河流域防洪安全方面的具體舉措。
據悉,為徹底解決五橋河流域防洪安全突出問題,萬州區從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汲取靈感,投入3.45億元,實施五橋河流域防洪減災工程,在長江一級支流五橋河上建起小“都江堰”,將該河防洪標準提升到百年一遇,從根本上消除了重大防洪風險隱患,使沿岸群眾終圓安居夢。
開工工程項目 提升防洪“硬實力”
萬州區位於三峽庫區腹心,地形地質條件複雜,汛期不少河流流域都遭受洪澇災害侵襲。其中,五橋河流域最為嚴重。
“我在五間橋社區居住工作超過30年,每年汛期五橋河都要漲洪水,特別是2020年和2023年的那兩次洪水,損失慘重。”回憶起過去汛期時的場景,五橋街道五間橋社區黨總支書記熊得詠唏噓。
五橋河沿河兩岸住宅、企業密集,特別是在下游段形成了沿河而建的場鎮、街道。其中,建成歷史超過百年的五橋老街,是該流域遭遇洪澇災害最為嚴重的地方。
數據表明,2023年7月,五橋河流域洪水最大漲幅近12米,斷面洪峰流量為每秒739立方米,洪水重現期約為100年,流域受災群眾10811人,緊急轉移安置群眾5305人,房屋被淹近400余間,農作物受災約620公頃,直接經濟損失達3.1億元。
為解決五橋河流域防洪能力薄弱問題,萬州區以項目建設為切入點,于2023年8月組織實施五橋河流域防洪減災工程,以工程“硬”措施,提升該流域防洪行洪能力,確保沿河兩岸群眾安全度汛。
搶抓建設進度 暢通“生命通道”
“從設計到施工,我們遵從的首要原則就是解決五橋河流域沱口至長嶺鎮段防洪問題,達到保護流域內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目的。”長江設計院五橋河流域防洪減災工程現場負責人黃帥介紹,經過經濟技術比選和充分論證分析,最終吸納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維護最完整的世界文化遺産都江堰設計靈感,確定採用分洪隧洞方案。
該方案分為五橋老街段分洪工程、蘆家壩段河道治理工程、長嶺鎮段河道治理工程等3個工程分段實施,內容涉及新建分洪隧道1.1千米、防洪墻約3.9千米、疏浚河道約20萬立方米,在重要堵點累計改造河床約1千米,總投資約3.45億元。
其中,五橋老街段分洪工程為控制性工程,通過新建控制堰、側堰等建築物,利用控制堰擋水,側堰分水,擋疏結合,實現對洪水的分流分洪。同時,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則,分洪隧洞設計了大於每秒608立方米的分洪流量,當河道行洪量大於安全泄量時,超過的洪水將通過側堰溢流到分洪隧洞,此時由分洪隧洞與原河道共同行洪,從而將受災最嚴重的五橋老街段防洪標準提升至百年一遇。
施工採取24小時不間斷、快迴圈作業方式,保持常態化三班倒、大幹特干連軸轉施工高潮,創造了月平均進尺160米左右的施工記錄。經過5個多月的連續奮戰,提前一個半月實現分洪隧洞洞挖段圓滿貫通,打通了“生命通道”。
中國交建五橋河流域防洪減災項目現場負責人曾雄星表示,項目開工後,他帶領團隊搶工期、抓進度,目的就是為了讓工程在2024年汛期發揮作用,不讓沿河群眾再受洪澇之苦。
通過汛期“首考”五橋老街終安瀾
今年7月,萬州區出現連續強降雨,轄區多條河流出現漲水過程。五橋河水流突破每秒213立方米,形成今年入汛後的首個洪峰,洶湧奔向五橋河流域防洪減災工程分洪隧洞入口。
在新建的控制堰、側堰調節作用下,超限洪水被迅速引流到分洪隧洞排泄,五橋老街段以每秒128立方米的水量安全平穩行洪,分洪隧洞實現首次分洪削峰。這標誌著,在該輪降雨和洪峰中,五橋河流域防洪減災工程通過了汛期“首考”,初步展現了分洪減災的實用功能,切實緩解了防洪壓力,實現強降雨情況下該流域人員零轉移,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看到水從隧道流出去,我一下就放心了,終於可以睡個踏實覺了。”群眾向全興滿臉激動地説,以後不管多大的雨,水漲不起來了。
據了解,在施工設計上,該工程還考慮到文物保護以及水生態文明方面,通過分洪設計減少了洪水對文物保護單位五間橋的沖刷,確保了五橋老街段的河道生態流量,讓其既不受洪水危害,也有河水潺潺,留住了老街的鄉愁底蘊。(陳嘉瑋、重慶市應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