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校地合作 深化人才發展
發佈時間:2024-10-29 10:54:34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隨著科技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推進,高校與地方社會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校地合作成為一種人才建設的有效途徑,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創新動力,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
近年來,各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校地合作,取得了豐碩的人才建設成果,如四川實施省校戰略合作十年來,累計引進人才33.9萬人次,共建科研機構236個,轉移轉化科技成果1萬餘項;安徽省合肥市等多地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按照“地方出資、學校配套、共同管理、定向轉化”的方式合作開展“鯤鵬計劃”,打通學校科技創新和地方産業發展,探索形成“立足合肥,覆蓋全省,輻射全國”的創新創業和成果轉化創新模式;山西省深化省校合作,與高校共建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高校科研平臺延伸基地、智庫合作基地等“12大基地”……
加強校地合作,有助於推動人才發展體系完善。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地方是人才施展才華、實現價值的重要舞臺。通過深化校地合作,可以為健全人才發展體系提供更加精準的導向和支援,其中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調整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提升人才培養品質。政府部門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人才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健全校地合作長效機制,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公開的監督管理體系,制定出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的人才政策。
加強校地合作,有助於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政府和高校要堅持聚焦新質生産力建設新要求,共同探索人才培育的新模式、新方法。高校可積極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人工智慧、航空航太等戰略性新興領域和人才需要,全面推進特色學院建設,有針對性、有組織地開展人才培養;政府可積極搭建産學研用平臺,深化産教融合、科教融匯,推動高校與企業、科研機構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創新創業基地等,共同開展科研項目和技術創新,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
加強校地合作,有助於促進人才交流和流動。建立人才資源共用機制,通過人才互派、資源共用、遠端交流等方式,促進人才互動溝通;進一步完善人才數據資訊庫,實現對本區域人才資源的全商管理,幫助各類用人主體全面了解人才發展情況,實現人才資訊精準對接;搭建人才交流平臺,舉辦各類校地合作論壇、洽談會、成果展示會等活動,為各領域人才提供參觀走訪、經驗交流、資源整合等服務。(成都東部新區陳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