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有了新"活法" 更多鄉村工匠大展身手 《杭州市鄉村建設條例》迎來"年檢"

發佈時間:2024-08-26 14:14:3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玥

煙火藏詩意,詩意在鄉間。推進鄉村建設的道路上,杭州且歌且行,不斷繪就著新的精彩篇章。

2023年8月1日,國內首部住建領域組織實施的關於鄉村建設的地方性法規——《杭州市鄉村建設條例》(下文簡稱《條例》)正式施行,推動了杭州鄉村建設邁入到“良法善治”的法治軌道,為杭州加快鄉村振興、推進共同富裕提供了法律支撐。

為了加快《條例》落地實施,杭州率先在全國探索系統化構建鄉村建設的現代化治理體系,出臺了包括管理制度、技術導則、標準規範等41個文件,其中多個技術導則為全國首創,為《條例》搭建好“四梁八柱”。

一年時間裏,杭州市建委及各級住建部門通過開展宣貫培訓、組織“法治大篷車”下鄉、分發宣傳手冊等舉措,將這部有著“國內首部”意義的法律宣貫至杭州的鄉野田間。截至目前,全市1905個行政村已經實現了普法全覆蓋。

一年過去,《條例》實施效果如何?又給杭州鄉村建設帶去了怎樣的變化?

出指引 給思路

鄉村“遺珍”重新閃耀

盛夏,臨安太湖源頭的指南村中,三百餘棵百年古木蓊鬱蔥蘢,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遊客。

“村子裏的古塘、古樹、古宅等文化遺存不少,正是我們發展旅遊業的最大特色。現在遊客絡繹不絕,離不開對這些‘寶貝’保護性開發的路子。”指南村文化聯絡員、“壇曲雲社”民宿老闆朱紅萍驕傲地説到。

朱紅萍告訴記者,《條例》出臺,正值指南村入選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不久,這為村裏如何繼續深耕當地特色,把傳統村落保護好發展好指明瞭方向,工作推進更加有據可憑。

她特別指出了“鼓勵原住村民原址居住”“尊重村民生活習慣”等條款,“這些條款真切地從村民角度考慮,提醒我們在加快推進旅遊開發的同時,也需駐足回望‘原住民’的切身需求。”

《條例》將傳統村落保護單列一塊,力爭讓承載歷史記憶和地域特色的“遺珍”重新閃耀。這一年裏,各區縣的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在其指導下,逐步擴面鋪開。

以富陽區為例,傳統村落的保護之風已然吹向富春江畔更多土地。

富陽區湖源鄉新一村,因水利設施兼戲水準臺“龍鱗壩”持續走紅。一邊是一入夏就往來如織的遊客,村莊亟需“升級”提高接待能力,另一邊是歷史建築亟需保護性開發利用,二者如何兼顧,讓“網紅村”一路長紅?《條例》送來了答案。

“新一村有機更新方案正在規劃中,計劃協調整體風貌、新建民宿,在改善村民居住環境的同時,提高遊客接待能力。”湖源鄉城建辦主任程江介紹,新一村此次有機更新的最大特色,就在於充分考慮村內原有歷史建築風格,打造古樸與現代元素有機融合的新“新一”。

“圍繞既有的歷史建築進行整體設計,既保護了村莊的歷史文化資源,又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整體風貌。”程江感慨,“《條例》為我們提供了既‘留住鄉愁’又‘綻放新顏’的兩全之策。”

優化政策 設立工匠庫

讓鄉村工匠有“技”可展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為了讓更多優秀的“土師傅”發揮出在鄉村建設中的“十八般武藝”,《條例》在鄉村建設工匠隊伍打造方面加重筆墨,並配套出臺《杭州市鄉村建設工匠承接小額工程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

在此背景下,去年9月,臨平區調整小額工程工匠政策,其中一處讓鄉村建設工匠戚國平印象深刻——尚有未結在建工程的工匠不得報名參與小額工匠項目的交易活動。

“之前運氣好的工匠一下子能中三四個小額工程,有的一個都中不了。政策調整後,只有交出上一個工程的竣工報告才能參加投標,這樣不僅投標中簽的機會更公平了,而且工程的品質、工期也都有了保障,我和其他師傅打心底裏覺得改得好!”戚國平表示,過去一年,自己也中標了四個小額工程,錢袋子更鼓了。

“小工程”連著“大民生”,除了規範、暢通小額工程供需對接渠道,《條例》也明確了對鄉村建設工匠的管理,助力其更好融入現代化市場機制,從鄉村建設的“生力軍”轉變為“主力軍”。

“我幹了三十多年的建築裝修,這兩年最深的感觸就是環境變好了。”這段時間,鄉村工匠鐘旭民和他的團隊正如火如荼地為桐廬瑤琳鎮的一家民宿進行內部裝修工作,“前幾年小工程的接活門檻比較低,現在鎮村的工程都需要有工匠證才可以參加。”

鐘旭民告訴記者,現在每年工匠認證前,都有一次硬性的工匠復訓,主要是了解當下的政策、法律法規、施工技術要求、施工標準等等。儘管“手上”已經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但在他看來,“腦子”裏的理論知識同樣重要,“及時了解這些,可以讓我施工更加規範,項目安全更有保障。”

據了解,桐廬已經搭建起工匠庫,倡導鄉村建設工匠註冊相應的營業執照,目前入庫的工匠共有218名。

“當然,工匠庫也有一定的準入門檻,前期不能有違建行為,一個團隊至少有三名工匠。如果鎮、村發佈簡易工程招標,也會從工匠庫裏選,信用評分高的工匠有一定的優勢。”桐廬縣農房建設管控專班成員吳恝楠介紹。

此外,桐廬縣還依託《條例》精神,2023年8月從縣住建、規劃資源、農業農村、綜合執法等四部門抽調人員成立專班,啟動農房管理機制改革工作,並印發了《關於切實加強農房建設管理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從政策層面規範桐廬縣農房審批建設管理體制機制。

從紙面到地面 再到心裏面

《條例》“層層入心”

除了“看得見”的變化,《條例》更可貴的是,帶來觀念上“看不見”的提升。

“我們鄉建幹部推進工作的時候更有底氣了!”談起《條例》,富陽區場口鎮城建辦主任陳沈和豎起大拇指。

“以前村民建房堆料意外污損村莊道路的情況時有發生,村幹部只能以勸導為主,遇到不講理的,還會被駁得啞口無言。”回想起之前工作碰到的情形,陳沈和皺起眉頭,“現在我們就能很有底氣翻開《條例》,上面明確劃出了底線、紅線。”

除了讓鄉建幹部在工作推進中更有底氣,《條例》更是潛移默化著鄉村人民的觀念。

道路旁邊的樹,不再被村民拖回家當柴火;村集體往小溪裏投放的魚苗也不再受到“迫害”;村民越來越注重庭院衛生,自發養護花花草草……説起村裏的變化,臨安區太湖源鎮城建辦工作人員張海嘯如數家珍。這些變化,都源於杭州鄉村建設的逐步展開,百姓生活幸福,精神就更富足。

“隨著《條例》的日漸普及,鄉村建設越來越好,我相信這種變化會越來越多的。”張海嘯認為,《條例》將會在村民觀念的轉變上,帶來更加深遠的影響。

吳恝楠對此也深有同感。“《條例》出臺之前,農房建設各個環節的職責不清,農房建設更多就像是農戶自己家裏的事情。施行了一年後,不僅是鄉鎮層面對於新建農房管理更重視了,村民也越來越認識到整體風貌的重要性,‘整體美才更美’的觀念深入人心。”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條例》進一步的展望,通過推動鄉村建設的進一步深入,用看得見摸得到的獲益,讓各項條款不只出現于紙面,還落實在地面,更根植于鄉村人心間。

(圖文/陳艷萍、管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