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養孩子一樣種莊稼——洞口縣花古街道興旺合作社悉心種糧的故事

發佈時間:2024-08-01 14:21:27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孫玥

image.png

早稻收割作業中。滕治中 攝

7月28日上午,洞口縣花古街道市級糧食生産萬畝綜合示範片,稻穀香、“雙搶”忙。

在示範片的七里村,興旺農機機械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興旺合作社”)負責人向玉生和20多名村民,正在全力搶收早稻、移栽晚稻秧苗。向玉生説:“到今天中午,我們的早稻穀已全部顆粒歸倉,晚稻移栽也已經完成近900畝。”

image.png

村民在搶收早稻。滕治中 攝

像呵護嬰兒一樣育苗

興旺合作社成立於2016年,並逐步有了現在的規模:流轉水田146.7公頃,現有32台各類農用機械,含無人機、烘乾機等。除了大旱年份,早稻平均畝産從420公斤左右開始逐年增長。

今年年初,合作社6名股東商議,決定選擇“墾優1683”作為早稻品種,晚稻品種選擇“瑞兩優1053”。

1966年出生的向玉生説,種田是體力活,更是細緻活。選種、浸種、育秧、移栽、管理和收割,每個環節,他們都像呵護嬰兒、管理孩子一樣,悉心照顧。

合作社投資建設了2個現代化育秧大棚,為秧苗建好了條件優越的“別墅”,還利用集中育秧技術對秧苗進行全方位護理。“秧苗比我們人嬌貴,溫度、通風等等,我們都得非常注意,不然秧苗就得遭殃。”向玉生説,“我們實行統一機插機拋,統一機深施肥,大大減少了水肥流失,保證了禾苗呷得飽、呷得好。”

水稻要豐收,首先要保證基本苗,就是單位面積上生長的作物個體總數。

興旺合作社響應洞口縣農業農村局和花古街道的要求,因地制宜,使用新型插秧機,並對插秧機進行適當調整。向玉生説:“調整後,禾苗的株距、行距更科學,減少了農藥肥料的用量,病蟲害更少了。”這樣,保證了每公頃約插34.5萬多蔸,比原來的插秧機每公頃多插6萬至7.5萬兜,奠定了高産的基礎。

要確保高産,科學的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特別重要。向玉生結合專家傳授的技術,先後採取了四項舉措:一是將所有的冬閒田全部種上紫雲英,為水田植入綠肥;二是在孕穗期噴施一次磷酸二氫鉀和壯谷動力葉面肥;三是每年3月對水田進行深水滅蛹;四是安裝太陽能誘蛾燈。向玉生説:“這四項舉措,培肥了地力,大大減少了二化螟的蟲口基數,同時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降低了生産成本。”

三分種,七分管。説到水稻種植,平常話不太多的向玉生停不下嘴:“每到關鍵時候,縣裏和街道的技術人員都會來到田間地頭現場指導,為水稻把脈診斷,科學配肥配藥。尤其是他們教我用的‘封閉除草’技術,讓雜草種子直接發不了芽。這樣,農藥用量更少了,達到了綠色防控、減量增效的效果。”

“誰來種地”有了答案

收穫時節,向玉生只要看到黃絲亮稈、顆粒飽滿的成熟水稻,心裏就甜蜜蜜的。每當此時,他就忘記了耕種的艱辛。

有人説,搞農業要有情懷。向玉生説,這幾年幹下來,他遇到過大旱等天災,不斷加大的投入就像趕鴨子一樣,一直趕著他不斷前行。他真切地感受到,這些年,國家的惠農政策持續向好,黨委、政府提供的全方位服務,讓他們這些種糧大戶吃了“定心丸”。

花古街道長龍村村民湯雲國,是興旺合作社雇請的21名工人之一,他一個月在合作社能拿到5000多元的穩定收入。最重要的是,工作地點在鄰村,他能照顧家,也能在8小時外做自家的農活。

向玉生今年58歲了,雖然身強體壯,但總會年老體衰。於是,幾年前,他將唐志亮等3名“80後”拉入股東行列。現在,他又瞄上村裏的“90後”。年輕人接受新鮮事物快,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需要補充更多的年輕力量。他初步了解到,縣內已涌現不少“90後”糧食大戶,年齡最小的只有26歲。

他還關注到,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在第一部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就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其中,高度聚焦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

想到這些,向玉生就更加有了力量。 (王祥剛 通訊員蘭紹華、廖銘夏、謝松華、黃鐃琳 洞口縣委宣傳部供稿)

查看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