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海洋大學古鎮拾光團隊:探尋古建風采,聆聽鄉村之聲
發佈時間:2024-07-30 09:40:0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嚴格在當前國家大力推動文化自信建設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政策指引下,廣東海洋大學“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古鎮拾光團隊積極響應號召,于2024年7月24日前往廣東省肇慶市四會市羅源鎮,親自走訪當地現存古建築群,並通過採訪兩個村的村幹部,深入探索古建築旅遊發展的潛力、現狀以及挑戰。團隊成員結合現代旅遊發展趨勢,為當地古建築旅遊設計打卡路線並配套策劃打卡集章活動。
鐵坑村古建築群俯拍景象 唐子茵/攝
漫步古建築群,領略歷史風韻:深度體驗古建築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內涵
近日,“古鎮拾光”團隊來到石寨村。石寨村坐落在四會古邑邊陲羅源鎮,因其倚石山而得名,現已有500多年建村歷史,是四會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隊員們沿著村道深入,參觀了當地的古代宗祠建築——江氏宗祠。據羅源史料彙編記載,江氏宗祠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坐南向北,三間三進,面闊11.2米,進深30.2米,建築佔地面積338平方米。該建築用磚和木頭建造,屋頂是硬山頂式樣,大門的上方刻著“江氏宗祠”四個大字,一進大門,映入眼簾的是檐板上的雕花、墀頭(建築構件名,指山墻伸出檐柱之外的部分)上的磚雕以及墑楣(門窗上方的橫木,常作裝飾用)上繪製的壁畫。這些壁畫有的講述人物故事,有的描繪美麗風景。
團隊成員出發參觀鐵坑村古建築群 黃嘉玲/攝
隨後,隊員們繼續沿著鄉道來到鐵坑村。鐵坑村坐落在四清公路邊,因建村時山坑邊常有鐵銹水流出而得名。鐵坑村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曾公祠堂始建於清朝末期,榮獲2020年“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的稱號,同時曾公祠堂也是四會市的歷史文化名村。沿著村道進去,可以看到城中門樓有友善巷、團結巷、明禮巷、孝親巷、互助巷、勤儉巷等。
除此之外,秀水書室、衍榮曾公祠以及聞喬曾公祠也是當地有名的古建築群,為四會市文物保護單位。秀水書室保留了清朝私塾的建築特色,室內的壁畫、題詩保存完整;衍榮曾公祠和聞喬曾公祠則保留了嶺南傳統民居的特色——素胎瓦當、灰碌筒瓦,尤其前者修有鑊耳封火山墻,後者修有人字封火山墻。博古脊上是灰塑的幾何圖案紋樣,精緻優雅。走進祠堂就能看到墻上貼著各樣的壁畫、木雕以及曾氏家訓文化。隊員們漫步在古建築中,欣賞每一幅壁畫、木雕以及一磚一瓦,品讀古人的智慧和藝術才華。
團隊成員在曾公祠堂參觀學習曾國藩家訓 黃嘉玲/攝
聆聽鄉村之聲,探索文旅新篇:深入了解古建築文旅發展的困局與前景
除了親自走訪兩個村落的古建築群,團隊成員有幸採訪到了兩個村的村幹部。村幹部們向隊員們介紹當前鄉村的發展狀況。石寨村村幹部賴女士表示,政府和村民都意識到保護古建築的重要性和開發古建築旅遊的必要性,並且有對古建築進行定期的檢查和清潔。目前,政府已將同所書室和普田江公祠申報上第五批四會市文物保護單位,結果還未公佈。鐵坑村村幹部溫女士表示,村委對古建築的建設保存了當地的文化底蘊和家教家風,並從2020年建成示範村後開始發展文旅業,但發展情況不夠景氣。她表示,希望有資金去進一步完善村民的房屋以及村裏的基礎建設。通過對兩位村幹部的採訪,團隊發現羅源鎮在古建築的建設發展中面臨著一個同樣的難點——資金困難。資金短缺、技術不足的問題制約了當地對古建築的保護和活化,在村幹部看來,希望能有更多外來投資者前來投資發展,能夠借助古建築的歷史故事以及獨特魅力發展鄉村旅遊,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團隊成員採訪石寨村村幹部 吳思琪/攝
團隊成員採訪鐵坑村村幹部 吳思琪/攝
回溯走訪之旅,構建文旅藍圖:深思文旅發展的創新路徑
“古鎮拾光”團隊成員在實踐中,先探索和了解當地古建築旅遊發展的局限性,再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想法和建議:通過網際網路和新媒體平臺加強宣傳當地古建築文旅業,讓更多投資者看到四會市羅源鎮的古建築;設計旅遊打卡路線,運用打卡集章的方式讓旅客更沉浸式體驗當地文化特色,吸引更多遊客前來觀光。團隊通過此次實踐走訪之旅,助力羅源鎮古建築文化走出四會市,被更多人看到。團隊成員紛紛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實踐,讓羅源鎮古建築在新時代下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為羅源鎮的鄉村振興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通訊員:吳思琪、陳奕孜、賴羿霖)
團隊成員在鐵坑村古建築前合影留念 黃嘉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