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黃陵:抓住産業振興這個“牛鼻子”
發佈時間:2024-07-29 09:59:41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喬沐2023年國家鄉村振興示範縣共100個,陜西黃陵縣成功入選。
鄉村振興包括五個方面的振興,分別是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這五個方面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鄉村振興的總體框架和目標。
南峪口村、隆坊鎮、新城村這三個“點”,是黃陵縣抓住産業振興這個“牛鼻子”的縮影。
南峪口村:滿目皆綠惹人醉農旅融合綠生金
水繞山、山抱川,天幕如蓋,帳篷點點。走近黃陵縣雙龍鎮南峪口村,便聽得陣陣歡聲笑語,孩童在河邊戲水玩鬧,大人在帳篷中喝茶暢談,放眼望去,山連山滿目皆綠,深呼吸,擁抱自然讓人身心輕鬆。日暮時分,烤肉飄香,親友圍坐,笑語盈盈,好一派愜意時光。
近日,南峪口村“半日閒”露營基地火熱“出圈”,看到越來越多的人來村子品茶、吃燒烤、體驗山水田園生活,村黨支部書記吳曉明心想,這條聯企興村的路子走對了!
南峪口村是傳統的農業村莊,村民以種植玉米、中草藥為主,村集體經濟發展單一,難以形成規模。但南峪口村有自己的優勢,青山綠水生態環境好是最大的資本,又位於黃陵礦業一號煤礦和二號煤礦之間,企業職工、鎮區居民來村子都很便利。所以,當鎮政府將發展露營的企業和計劃引入時,鎮、村、企業一拍即合。
村子以土地入股企業,為企業提供水、電、衛生等基礎保障,企業發揮經營優勢,盈利按約定比例分紅給村子。説幹就幹,平整場地、鋪設草皮、安裝帳篷、購置桌椅、營造氛圍,開業前的一系列工作都很順利。6月初開始營業後,生意出人意料地好,尤其端午假期期間,每日營業收入過萬。
“我在露營基地做服務員,每天下午3點才開始上班,上午還能去自家地裏料理農活,啥事都不耽誤,就能多掙一份工資。”村民李群俠高興地説,“村裏來的遊客多了,我們自己生産的黑木耳、蜂蜜等特産銷量也上去了。”目前,該露營基地已在村子雇用10人做服務工作,大家利益捆綁在一起,心就團結在一起,幹勁十足。
“露營基地正在建設萌寵樂園,還計劃建水上樂園和攀岩基地。再加上村裏原有的民宿、農家樂、設施大棚,已經能夠滿足遊客餐飲、住宿、休閒、娛樂多項需求。”吳曉明説,“前段時間,陜西青年學院的師生來村裏研學時,對這裡的生態環境和熱情服務讚不絕口,離開時都説會帶家人朋友再來。”
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南峪口村打造沉浸式生態田園體驗基地,是雙龍鎮推動農旅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南峪口村以西20公里,黃陵縣匯研智勇餐飲服務有限公司以企業搬遷後閒置的辦公場所為基礎,改建成研學團建基地,不久前開始營業。基地內餐飲、住宿、購物等基礎設施配備完善,籃球場、羽毛球館、乒乓球室、篝火晚會廣場等運動娛樂設施俱全。
“在雙龍鎮研學團建,可以到陜西黃陵森林公園領略自然風光,可以到索洛灣村聆聽全國優秀共産黨員柯小海講鄉村振興故事,可以到小石崖革命舊址感受紅色文化,可以到黃陵礦業二號煤礦參觀煤礦智慧化開採,研學團建可開展的活動豐富多彩。”雙龍鎮副鎮長張一恒介紹道。
鄉村遊、親子遊、週末遊、研學行、戶外運動,雙龍鎮發揮生態優勢、地理區位優勢、營商環境優勢,打造了集農業生産、研學教育、餐飲住宿、觀光娛樂為一體的鄉村旅遊休閒模式,不斷推動農旅融合向縱深發展。
隆坊鎮:鄉村振興正當時好事連連“鹿”增收
今年以來,黃陵縣隆坊鎮在抓好蘋果主導産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梅花鹿産業鏈。目前,全鎮已有迂家垣、牛夫咀、段垣、湯中淆等7個村發展了鹿産業,並積極對接鹿産品深加工企業,推進一二三産融合,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拓寬農戶增收渠道。
近期,隆坊鎮梅花鹿特色養殖産業喜事連連,迂家垣村的黃陵縣綠籬笆畜牧養殖有限公司,迎來了鹿茸收割季,當下市場需求緊俏的情勢,讓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有了看得見的希望,摸得著的實惠。與此同時,隆坊鎮強村行政村豐樂園小組村民劉小俊同樣好事不斷,他是村上第一個發展梅花鹿庭院養殖的家戶,今年46歲的他之前一直勤勤懇懇只經營著自家的10畝果園,沒想到順帶養殖的梅花鹿短時間內連産三崽,讓他家梅花鹿總數迅速增加到14隻,家戶養殖梅花鹿的效益遠超自己預期,讓他倍感欣喜,也引來了周邊眾多村民觀摩,不少人向他請教養殖經驗,也想發展梅花鹿庭院養殖。“鹿是四月二號拉回來的,拉回來是成年鹿,這十個母鹿下八九個鹿崽沒問題,一個鹿崽趕過年賣個五千塊錢,賣四萬多塊錢,公鹿茸已經割了,我覺得這個養鹿和果園也不衝突,我在經營果園的同時帶著把鹿也就養了,這給家庭帶來不少收入。”劉小俊説。
鄉村振興,産業先行。隆坊鎮緊抓鄉村振興發展機遇,將特色養殖、加工與全鎮蘋果主導産業結合,聯合推廣,以貫通全鎮的梅花鹿養殖産業為紐帶,讓群眾在産業增收致富路上“鹿鹿”暢通,好事連連。
隆坊鎮黨委委員、副鎮長張中華説:“今年縣上的政策補貼政策非常好,所以農戶的養殖積極性很高,我們有農戶庭院養殖、村集體合作社養殖,還有企業養殖。同時政府正在積極對接梅花鹿深加工企業,我們想通過養殖深加工形成全産業鏈條,全面賦能鄉村振興。”
新城村:一碗棍棍面走出鄉村振興興旺路
青山環抱,綠水相依,沿著蜿蜒整潔的黃五路川道由東向西出發,駛入黃陵縣店頭鎮區的第一個村莊便是新城村。近年來,新城村將美食融入鄉村振興中,憑藉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石腰子棍棍面特色品牌,走出了一條“美食+旅遊”的特色發展道路,讓美食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臨近中午,新城村面香源飯店內,食客們絡繹不絕。“老闆,來一大份火腿雞蛋炒的。”“我們這裡要三小碗肉絲的。”
“我賣棍棍面已經十多年了,是咱村上第一家。”老闆周德正介紹,“石腰子就在公路旁,大車多,司機們就來村上吃麵,好吃頂飽,久而久之我們石腰子棍棍面的名聲就打出去了。”
棍棍面顧名思義,就是將麵條搓成小棍子,經過師傅一拉一抻一甩一摔,拉長變細,然後揪掉面頭,把光滑筋道的麵條放入沸騰的熱鍋中,在鍋裏上下翻滾,撈出後倒入由豆芽、番茄、青菜、雞蛋等炒好的配菜中,顛炒幾下,一盤紅紅綠綠、面裏有湯、湯中有菜,冒著誘人香味的棍棍面便出鍋了。
我是黃陵來的,老顧客了,有時間就會來新城吃麵,吃起來特別勁道,這條街上吃了好幾家,味道各有特色,好吃!”王先生對石腰子棍棍面讚不絕口。
“以前吃棍棍面的都是本地的,現在打出了招牌,有很多遊客慕名而來,咱的面好吃不貴又頂飽,吃了都説好。”周德正笑著説:“每天的營收都在一兩千,這就是在家門口把錢掙嘞。”
近年來,新城村圍繞石腰子棍棍面鄉土非遺美食,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和提質經營管理水準,著力打造石腰子棍棍面美食街區。實施主街立面提升工程,彩繪石腰子棍棍面主題墻畫300平米,利用廢舊瓦罐、農耕農具等打造景觀節點30余處,實現了人文景致與生態環境有機融合。實施農村雨污分流工程,衛生改廁287院,天然氣入戶104戶,巷道綠化亮化黑化2公里,公共服務設施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持續向好。成立棍棍面協會,統一制定商標和餐服標準,探索註冊商標、打造品牌效應,為持續健康經營提供法律保障,推動石腰子棍棍面美食街區朝著標準化、特色化、精品化的道路發展。目前,棍棍面經營戶由最原來的5家發展到現在的30多家,每戶年銷售額達50萬元以上,帶動村民就業42人。
店頭鎮新城村第一書記劉文傑説:“我們將更大力度發揮非遺資源在推動特色産業、助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轉化非遺經濟價值,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探索非遺+産業新路徑,讓非遺‘老手藝’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力。”
新城村不斷延伸下游産業鏈,開發棍棍面方便食品,“紅高粱”特色産品,建設集棍棍面現場體驗、文化展示、文創餐飲為一體的文旅體驗中心,在農業産業鏈各個節點尋找增值空間,讓農業從“田間地頭”産出,在“市場端頭”暢銷。同時,不斷探索農文旅融合新格局,依託現有交通區位、發展基礎和資源環境,持續放大棍棍面品牌效益,帶動周邊百子橋慢生活體驗區、“高粱紅了”特色農耕文化體驗區、大棚果蔬休閒採摘區抱團發展、逐步打造集休閒採摘、美食品鑒、露營燒烤、情景體驗等為一體的“農文旅綜合休閒旅遊示範區”。
在石腰子棍棍面的帶動下,新城村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美食+旅遊經濟為拉動消費和助力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新樣板,走出了一條舌尖上的非遺産業賦能鄉村振興之路。(洪濤 通訊員:李剛 曹海軍 王超 郝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