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理”魚·尋脈團隊非遺實踐活動圓滿結束
發佈時間:2024-07-26 10:50:09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喬沐在細雨綿綿的7月24日,天空挂著一幅灰濛濛的畫卷,但四川農業大學理學院紅“理”魚·尋脈團隊的成員們心中卻燃燒著不滅的熱情。他們與雅安市雨城區青江街道土橋社區的小朋友們共同迎來了夏令營的最後一天,空氣中瀰漫著離別的情緒,卻也充滿了對這段經歷的珍惜。
上午,團隊成員們像往常一樣踏入教室,與小朋友們一起進行彙報表演前的最終排練。沒有陽光的照耀,但室內卻洋溢著溫暖與活力。小朋友們專注的眼神、認真的態度,讓每一個歌舞動作都充滿了生命力。隨後,他們一同沉浸在遊戲的歡樂中,笑聲與歡呼聲交織在一起,驅散了雨天的陰霾,讓整個教室充滿了溫馨與和諧。
下午,結營儀式在細雨聲中如期舉行。團隊成員們深情地回顧了夏令營的點點滴滴,對小朋友們的成長表示了由衷的欣慰與驕傲。他們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許與鼓勵,讓小朋友們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關愛與期望。彙報表演中,小朋友們用精彩的表現展現了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贏得了在場所有人的掌聲與讚賞。最後,大家合影留念,留下了這段難忘時光的珍貴記憶。隨著小朋友們的逐漸離去,紅“理”魚·尋脈團隊的社會實踐活動也圓滿地落下了帷幕。雖然天空沒有陽光,但他們的心中卻充滿了光明與希望。
圖為志願者和小朋友們合約攝影:葉佳威
圖為團隊合影攝影:葉佳威
兩周的時間,尋脈團隊成員與小朋友們一起完成了許多極具意義的非遺理論及手工課程,他們帶領小朋友學習非遺歷史,了解蜀繡、書法、古琴等等歷史悠久的非遺文化,構築起孩子們對非遺的基本認識,在此基礎上,尋脈團隊成員設計了非遺手工課如藤編、扎染、畫臉譜等等課程,讓小朋友們從理論走到實踐中,鍛鍊動手能力,在成員幫助下,小朋友們製作出了屬於自己的作品,加之以非遺音樂課和舞蹈課,讓歷史悠久的蜀地非遺文化流淌在小朋友們心中,生生不息。
圖為藤編如意拍製作攝影:葉佳威
除此之外,尋脈團隊設置了妙趣橫生的科普實驗課,成員們對紙杯傳聲、酸鹼指示劑變色等實驗原理進行演示,並讓小朋友們自己動手實驗,培養了他們的科學探索意識,追求未知的精神。成員團隊還普及了垃圾分類知識,樹立了孩子們的環保意識,並開展地震逃生自救知識講座,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科學自救知識被孩子們牢牢記住。
圖為趣味實驗課程攝影:葉佳威
團隊還結合中國波瀾壯闊的革命故事,開設了紅色文化課程,講述中國共産黨幾百年來的奮鬥史與發展史,激發出孩子們的愛國熱情,點燃了紅色文化的火種,讓紅色精神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圖為紅色文化宣講攝影:葉佳威
四川農業大學紅“理”魚·尋脈團隊的成員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文化傳承的深刻內涵。他們不僅身體力行,將那些承載著歷史記憶與民族智慧的悠久非遺文化,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植根于孩子們稚嫩的心田,更巧妙地將紅色文化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間,讓這份獨特的文化基因得以在新一代中生根發芽。(林楚涵 郭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