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現狀與優化對策研究

發佈時間:2024-07-12 17:00:1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嚴格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其如同培育未來社會棟樑的豐饒土壤需要我們去灌溉,然而當我們深入挖掘這片沃土時,不難發現其中潛藏的問題與困境,例如單調的教學內容、僵化的教學方式、片面的評價體系等,它們如同一道道裂痕,阻礙著課程思政教學的深入推進。唯有正視這些問題,以創新的思維和行動去破解,才能讓這片沃土更加肥沃,更好地孕育出德才兼備的未來之星。

在理念認知層面,許多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仍舊浮于表面,他們僅將這一教學看作思政課程的延伸或附屬,而未能洞察到其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與重要性。這種認知上的偏差,如同一道隱形的隔閡,制約了課程思政的深入探索與發展。理念認知的提升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理念層面的持續傳達和引導必不可少,而想要做好傳達和引導工作,需要高校全方位安排。但在實際情況中,一些高校只是簡單向教師發佈課程思政教學任務,並沒有系統規劃和佈置,造成教師以“完任務”心態去對待課程思政教學工作,長此以往,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難以深入理解。

在教學內容層面,不少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中,仍舊沿用傳統的思政知識點進行教學,且其與專業課程內容的結合生硬且缺乏內在邏輯性,不僅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乏味,而且難以激發他們對新知的渴望和對學術探索的熱情。教學內容狹窄化問題也普遍存在,很多內容老生常談,沒有新意,並且距離實際生活也較遠,難以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思政思維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生活是廣闊無邊的,能夠為課程思政教育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助力狹窄化問題得到解決,但在實際情況中,很多教師並沒有深入生活之中去挖掘素材,造成教學內容十分匱乏,往往陷入空談理論卻缺少實際案例支援的窘境。

教學方式的僵化,也成為高校課程思政教學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在許多高校課堂中,教師依然沿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將知識單向地傳遞給學生,卻忽視了他們主體作用的發揮,導致學生只能作為知識的接收器,而無法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創造者。隨著時代發展,教學方式革新勢在必行,但有些教師形成嚴重的慣性思維和惰性思維,不願意去革新和調整,或者是即便在教學中引入新技術,往往也是浮于表面,難以將新技術效能充分發揮,更嚴重的是,技術依賴思維也會逐步紮根,成為遏制教師主動思考和主動革新的重要因素,造成教學方式十分僵化。長此以往,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還會阻礙他們全面發展。

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的評價體系也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在現行模式下,眾多高校仍以傳統的考試分數作為主要甚至唯一的衡量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評價指標,但卻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養與實際能力的全面評估,難以真實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際水準。課程思政歸根結底是為思政教育服務,而思政教育的要義在於“入心入腦”,因此在評價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時要追求“深”度。目前的評價體系更多依賴外在指標,而很少有評價方式去獲取和分析內在指標,這使得高校和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效果難以深入了解,很難制定出能“直擊內心”的教學調整策略。

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所擔任的角色,對教學品質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很多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具有較深理解,也能端正態度去開展教學工作,但是卻因為課程思政能力不足,使得課程思政效果不盡如人意。比如有的教師依舊以權威自居,學生可能會因為畏懼或尊重而不敢提出質疑,如此一來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索精神被壓制;有的教師溝通能力不足,難以與學生建立良好互動關係,造成課堂之中經常出現“冷場”和“對峙”現象,既不利於課堂秩序的維持,也對教學效果産生不利影響;有的教師創新能力不足,面對新生事物往往畏手畏腳,不能積極引入和勇敢嘗試;有的教師挖掘能力不足,缺失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造成課程思政素材十分單一。高校應該為教師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提供支援,但在一些高校中,“課程思政能力”並沒有被清晰定義和區分,依然與其他教學能力混為一談,這樣則難以針對性促進教師改進這一能力。

針對前文所提及的問題與困境,以下將從多個維度出發,探尋相應的優化對策。

針對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認知存在不足的問題現狀,強化理念引領尤為重要。首先,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和踐行課程思政,組織專題培訓、研討會等活動成為行之有效的途徑。通過這些活動,教師可以深刻認識到課程思政的核心理念,並意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讓教師明確思政教育並非思政課程的專屬領域,而是應與專業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其次高校要從理念深化層面去設計和規劃培訓內容。除了將更為宏觀的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等思政要素融入其中,讓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中能從道德塑造、培養社會新公民等視角去實施相關教學環節,還應該將關係到學生個性發展的相關要素進行強調,讓教師認識到課程思政教學也要遵循“以學生為中心”原則,進而在實際教學中關注每個學生,採取不同教學策略去引導和教育。課程思政理念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會在不斷實踐後繼續深化和昇華,這要求高校時刻關注課程思政發展動態,及時引入最新精神去熏染教師。高校也要對本校課程思政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正所謂實踐出真知,這樣能與課程思政最新理念更好結合,指導教師在更貼合實際情況理念指導下去開展教學工作。

在教學內容層面,教師需深入探尋專業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效融合。舉例而言,在理工科課程中,教師可引領學生探討科學技術與社會進步的緊密聯繫,以便學生在理解公式定理的同時,思考技術革新如何深刻影響社會的發展脈絡,從而體會到作為未來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而在人文社科領域,通過對歷史變遷與文化演進的深入剖析,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歷史的尊重和對文化的自信,進而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起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擔當精神。這種跨學科的融合教學,不僅能夠打破傳統學科的界限,更能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領悟思政教育的深刻內涵,從而實現自我精神世界的昇華。

創新教學方式,無疑是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樞紐所在。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採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而學生則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這種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當代學生的需求,更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因此教師必須勇於摒棄舊有的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啟髮式、討論式等互動性更強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通過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通過組織小組討論,讓學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拓寬視野;通過開展案例分析,讓學生在實際問題中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現代資訊技術的發展為教師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例如,借助網路教學平臺,教師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學生提供更加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而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則能為學生打造沉浸式的學習環境,以便他們可以在虛擬環境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這些新穎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更有助於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進而有助於他們在主動的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挖掘自身潛能,實現全面發展。

在追求教學內容與方式革新的同時,評價體系的改良同樣至關重要。因為一個完備且科學的評價體系,不僅能反應學生的學習狀況,更能點燃教師的教學激情,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具體來説,學生自評作為一種內省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認清自我,反思在學習過程中的得失,從而調整學習策略,提升學習效率;互評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相互觀摩、學習的平臺,通過彼此的評價,學生可以更加客觀地認識到自身的優點與不足;教師評價作為一種專業性評價方式,不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展現出的態度、方法和創新能力。這種評價方式旨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社會實踐評價則是將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通過在社會大熔爐中的錘鍊,檢驗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實際操作技能。這種評價方式可以更為真實、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評價方式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其共同構成了一個全面、多維度的評價體系,從而有助於更加客觀、準確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綜合素養。

教師作為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素養與能力直接關乎教學品質的優劣。正因如此,加強師資培訓,提升教師的思政素養與育人能力,成為推動課程思政教學發展的重要一環。為實現這一目標,高校需精心組織定期的培訓、交流與學習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有助於教師持續更新教育觀念,更能提升他們的教學技能,從而促使其進一步拓寬知識視野。而通過深入研討、案例分析與實戰演練,教師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思政教育的內涵與價值,從而可以更好地將其融入日常教學中。此外,鼓勵教師親身參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也是至關重要的。在實踐中,教師可以不斷積累經驗,總結教訓,更深入地探索教學規律,並勇於嘗試新的教學方法。這種實踐中的探索與創新,不僅能夠鍛鍊教師的教學能力,還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為課程思政教學注入新的活力。為確保這一過程的順利進行,高校應致力於構建完善的激勵機制與保障體系。通過明確的獎勵政策與全方位的支援,更有效地鼓勵教師投身於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中,從而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學習環境。如此,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進而推動整個課程思政教學的蓬勃發展。

在新時代的教育征程中,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優化,不僅責任重大,道路也頗為遙遠,然而只要以仔細審視現存問題,以靈活多變的策略去應對各種挑戰,就能探尋到一條既符合時代發展潮流,又貼近學生真實需求的課程思政教學新路徑,而這一路徑可以將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專業教學中,以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思想的啟迪。未來,沿著這條道路堅定前行,必能為高校課程思政教學的蓬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從而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且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棟樑之才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簡介:章勇輝,贛西科技職業學院,講師。陳曉峰,贛西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

查看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