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理念 落實立德樹人

發佈時間:2024-05-22 15:14:52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劉勝輝 | 責任編輯:嚴格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根本問題。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財會教育工作者應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學生為中心,以社會崗位素質需求為導向,以職業道德素養和專業技能為培養目標,強化責任擔當,重點突出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研究性、思政性、實效性和專業性,創新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改革理念,把素養、知識和技能培育貫穿于各項培養環節,注重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德商、智商和情商相統一,實現“立德樹人”。

財會人員作為會計資訊的提供者,其職業道德水準的高低直接影響會計資訊品質的優劣,會計職業道德建設任重而道遠。2023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這對高校財會類人才培養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和培養品質要求。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是加強財會專業學科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高校作為意識形態教育的前沿陣地,擔負著培養新時代德才兼備的高層次會計人才的重任。因此,財會教育工作者應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提高青年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準、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培養適應新時代德才兼備的高層次會計人才,這無疑對強化國家財會監督職能、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現代化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深刻領會課程思政的本質要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同時要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課程思政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這是教育之道。只有打好組合拳,才能講好思政課,但無論組合拳怎麼打,最終要落實到把思政課講得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來,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能讓人口服心服。課程思政本質要義是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體在各類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計劃、有目的地挖掘教學資源,設計教學環節,營造教育氛圍,以間接、內隱的方式將國家、社會所認可和倡導的道德規範、思想認識和政治觀唸有機融入教學過程,並最終傳遞給學生這個主體,使之成為符合國家、社會發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學理念。

思政課程更多強調一種顯性的社會意識形態灌輸,通過系統化的課程體系,由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教師將各種社會主流價值觀及道德規範通過講授法等方式直接地傳授給學生。而課程思政往往採取一種比較潛隱的形式滲透于專業課的教學過程當中,學生於潛移默化中接受社會主流價值觀念及道德規範的熏陶。兩者協同共進,融合共贏,將符合社會發展方向,維護社會公眾利益的教育內容傳授給學生,促使學生高度自覺認同與真知實踐。

二、創新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理念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持續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課程思政是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高校擔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神聖使命,其中,如何發揮財會類專業課程自身優勢,有效整合財會類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是創新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改革理念的關鍵。

一是財會專業教師不僅自己要有淵博的學識和組織教學的能力、課程思政運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還要有政治意識,高尚的品格、偉大的人格。這就要求教師主動融入社會,用整體的視角融入歷史,才能真正體會到課程思政的價值。教師需積極關注和正確看待社會財經熱點問題,認真學習世情、國情、黨情,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客觀看待社會問題,將正確的社會觀念,合理的社會認知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

二是基於當代大學生的特點,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應發揮黨建引領示範作用,加強對紅色黨史、紅色會計史、紅色審計史的研究,充分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明確教學目標,制定教學計劃,將紅色會計(審計)精神有機融入到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恪守“三堅三守”,積極傳承紅色會計精神,以提升會計資訊品質和經濟效率,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真正有效實施課程思政教育。

三是教師在創新教學方法時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採取情景案例教學、設問啟發法教學和分組討論教學等方法,在課前引入情景案例,在課堂上分析案例,課後討論案例,正面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再根據討論結果正面引導學生加強政治修養,切實提高“立德樹人”效果。

四是教師構建“生態學習共同體”,創新課程教學過程考核激勵,鼓勵學生通過多渠道蒐集資料,採取會計實務操作模擬的情景劇拍攝、典型財務案例分析、案例答辯和課程思政移動式課堂等方式進行課程實踐,將課程思政元素滲透到課程考核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五是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應在課程教學計劃、設計、執行、教學反饋與督查中總結經驗,積極推廣與輻射紅色會計(審計)史示範課程的引領價值,創新教學方法,持續提高所有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品質。

三、創新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高等學校基層黨組織通過黨建引領教學、科研和思想政治教育環節,以國家和省級一流會計學專業為平臺,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在教學資源上相互支撐搭平臺、建機制、保運作、抓落實,共同發力,同向同行。專業教師要轉變觀念,蒂固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為一體的育人理念,站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充分利用課堂教育的主渠道,把思政教育主動融入專業課程之中,幫助學生在實踐環節中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擔當起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責任,引導學子守好財會這段渠,種好監督責任田。

其一,財會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要充分考慮專業內容與思政元素相融合、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統一、專業素質與思想政治素質相容並蓄,確保教師隊伍要協同,課程思政元素要協同。財會類專業教師要與思政課教師、企業導師互聯互通,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加強生態學習共同體建設。教學團隊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輔導員、財會類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多方協同育人的教育職能,克服思想政治工作的“孤島現象”,實現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在知識傳授、價值引領與能力鍛鍊等方面的協同育人目標,形成課程育人的聯動效應。

其二,為實現課堂管理高效、課堂效果優秀、課堂互動活躍和課程過程評價為目標的教學實踐方法,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實踐教學需實現四個轉變性改革:一是教師應督促學生集中精力投入學習,提高自我督促、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綜合素養能力。二是從封閉課堂向開放課堂轉變,實現時間、空間和內容上的開放,構建師生生態學習共同體。即時間上從課堂內向課外延伸,空間上從普通多媒體教室向産教融合基地、紅色教育基地和學習通網路平臺拓展,內容上從教材向參考資料和案例擴充。三是從知識課堂向能力課堂轉變,重點培養學生高階倫理評判、倫理控制和倫理決策能力與實踐能力。如採取課堂理論講授體例情景化,課堂案例討論與共用化,重難點專題和專家講座線上化和紅色會計精神教育常態化。四是課堂和課時要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將黨史和紅色會計精神融入到課程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淬煉工匠精神。

其三,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環節之間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教學單位應結合相關人才培養工程、教學改革研究和産學研合作項目,構建課程網路共用平臺,實現課程思政資源數字化、智慧化和平臺化,彰顯課程思政示範課的特色與成果。教學團隊可完善産學研融合工作機制,形成和推廣校企協同育人方案,適時拓寬校企合作和産教融合的深度與廣度,確保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效果和滿意度,形成系列教學改革成果,推廣應用價值,提高財會類人才培養品質。

其四,青年學生可通過課程思政教學實踐,能深刻理解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基本理論,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耕厚植家國情懷與守正創新,積極傳承紅色會計精神與會計美德,將自己鑄造成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具備優秀職業道德、人文精神、科學素養、誠信品質、國際視野和雙創意識的創新型、創業型、應用型的高級財會人才。

總之,我們堅信,在高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財會類專業教學單位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輔導員、財會類專業教師和企業導師多方育人共同體的教育職能,校內校外縱橫聯合,在學校、社會、家庭和實習專業崗位等環環相扣的人才培養鏈上,同頻共振匯聚優質資源,聚力構建生態學習共同體建設,推動課程思政改革創新與實踐,財會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一定會在系統性、整體性和相關性上邁上新臺階,為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提供後備專業人才保障。

 (作者:劉勝輝 係湖南工商大學會計學院教師黨支部書記、碩士生導師。本文為202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項目《黨史教育常態化下財會類專業“特色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研究》(批准號:22C25)和2022年湖南省研究生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湘教通[2022]357號)的階段性成果。)

查看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