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落子的劇本創作與文學價值評析

發佈時間:2024-05-13 09:16:4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志英 | 責任編輯:嚴格

武安落子歷經三百多年滄桑輾轉,早已經成為武安人特有的文化印記。武安落子流傳于河北省邯鄲、邢臺,河南省安陽、新鄉以及山西省長治等地區,影響深遠,不容小覷。早在2006年武安落子就被正式納入到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範疇當中,現在的武安落子早已不再專屬於武安地域,而是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璀璨瑰寶。

一、武安落子的起源與發展

武安落子,原名蓮花落,最開始起源於武安民間流行起來的“花唱”形式,後來歷經了多代藝人的口傳心授與加工創作,逐步建立起了越來越具完善性和獨特風格的表演形式。從明朝時期胡賽著作《武安史話》中就有關於武安落子的記載:武俗善歌,班頭開明。當時落子戲便成為了一種相對獨立的演齣劇種,起初是硬歌形式,也有搭配演奏器樂,即表演者坐著硬唱,在後續發展過程中,開始出現了一人腳踏小鼓,手持竹板,順口編唱的形式。到了明末清初時期,武安落子融入了更多元素和形式,實現了歌舞的結合,這也是武安落子的早期藝術表演形式。

自新中國成立之後,河北省有重點扶持武安落子這一劇種,並且連續多年分批派遣了文藝工作者專門到邯鄲地區去挖掘、收集和整理與武安落子相關的資料資訊等。等到1956年,在河北省第一屆戲曲觀摩大會上面,武安落子真正走入到了大眾視野當中,也是從那時開始,當地陸續開設了專門的武安落子培訓班以及相關機構,並培養出了多位優秀的武安落子演員。

二、武安落子的劇本特徵與結構

愛憎強烈,是非分明的美學特徵。武安當地人之所以如此喜愛落子這一藝術形式,不僅僅是因為落子能夠讓他們開心快樂,更是因為落子是他們隱藏于內心深處的一份期待,落子早已經與他們真實的生活緊密聯繫到了一起,武安落子在多年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最原始質樸純真的特質,記錄著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同時積澱著深厚的民族心理。武安落子本就是一種起源於民間的一種地方小戲,這是它的根,它永遠要紮根於民間生活,保持著民間藝術的性質。所以,從這一角度來分析,武安落子可以在某種程度上代表或者展現著武安當地人愛憎強烈、是非分明的情感。在落子戲裏,人們可以毫不避諱自己的情感,並且為了更充分地表現出這種鮮明的傾向,其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再到技術手法等諸多方面都會建立起明確的規範與要求。在落子戲中,道德力量始終佔據著很高的比重,故事的結局也是符合大眾的心理預判的,即好人得到好報,壞人得到懲罰。還有,諸多落子戲的風格都是悲與喜的融合,並無絕對的悲喜劃分,在悲與喜的交融中形成善與惡、是與非的強烈對比,最終迎來光明的結局。以《張大郎休妻》為例,這部落子戲講述的故事內容是:張大郎因為妻子艷雙不能生娃,便對其進行各種侮辱最終做出了休妻的決定。妻子艷雙在算命人的協助之下終於再嫁收穫了美滿的婚姻。這一故事的解決便符合大眾的共同認知,是道德力量的體現形式,其在表現人們愛憎分明的情感時又表現出了樂觀主義精神,在反映生活的同時也反映出了生活的理想。

分場地安排故事情節的劇本結構特徵。在了解過程中發現大多數武安落子都是分場次安排故事情節,少到一兩場,多到十幾場,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即使是有十幾個場次轉換的劇本當中,具體的情節最多也只佔據一半比重,其餘場次更多是以轉折形式出現而已。比如,在《狀元打更》這部落子戲裏面,其共包含了十四個場次,但真正講述故事情節的場次卻只有四個,分別是沈文素拜壽國太得以婚配皇姑、劉金蟬攔轎質問沈文素、王進助金蟬封帥、劉金蟬封帥搭救落難丈夫,而剩餘十個場次多以輔助形式呈現,或交代劇情人物、或劇情轉折需要等等。武安落子劇本結構除場次安排之外,角色設置上也獨具特色,與其他民間小戲設置兩到三個角色不同,武安落子劇本中會有獨角戲的存在,比如,《小二姐做夢》裏便只有小二姐這一個角色,整個表演也都是由小二姐這一位演員將自己夢裏嫁人的過程從頭唱到尾。當然,武安落子也不全然是獨角戲,還包括二小戲、三小戲以及多小戲等。

通俗易懂、方言俗語的劇本語言特色。武安落子一開始就是以口頭創作形式出現的,其傳承也多是依靠口耳相傳,因此,武安落子的劇本創作也保留了此風格和特色,語言樸素、通俗易懂、大量運用方言俗語,貼近老百姓真實的生活。雖然劇本語言中也時常會應用到各種表現手法,諸如誇張、比興、對比、擬人等,但始終以質樸、直接、簡單、親民為核心特色,其親切感就如同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自然交談,加之方言俗語的融入,更是凸顯出濃厚的鄉土氣息。

三、武安落子的文學價值解析

武安落子不僅僅是一種獨特的地方藝術形式,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寶。武安落子在傳承文化、涵養道德、增強文化自信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著名作家鐵凝曾撰文盛讚落子劇《借髢髢》的藝術性,稱讚該劇對農民生活、農民感情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的刻畫。武安人、著名戲劇家、豫劇《朝陽溝》編導楊蘭春,自幼在落子班學戲,杜更會是他的師父,後來參加革命到河南從事文藝工作。深受落子藝術滋養的他後來寫戲,許多詞兒就來自他耳熟能詳的落子傳統戲。他説,沒有落子戲,就沒有後來的《朝陽溝》。關於武安落子的文學價值,其具體可以歸結為如下幾個方面:其一,武安落子的思想教化價值。武安落子的教化功能可謂得天獨厚,觀眾在觀賞武安落子曲目時不僅能夠獲得愉悅的心情,而且會在潛移默化中將教化思想融入到娛樂當中,在精神與心靈層面得到一種洗禮。武安落子本就是民間文化藝術形式,與民間生活關係緊密,擁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與廣大受眾群體,加之多年發展過程中逐步達成了雅俗共賞的境界,社會形態和思想觀念在這種具有極強生命力的藝術中得以體現。當前武安落子中的諸多倫理道德內容也正在無形中影響現代人的真實生活。其二,武安落子的文化娛樂價值。武安落子現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其包含了音樂、舞蹈、説唱、武術、雜技等多種表演形式,是人們表達情感、活躍生活的重要工具。其三,武安落子的文化詩性特徵和人格魅力。武安落子不僅包含著劇本內容,同時還包含著複雜的藝術形式,諸如舞臺布景、音樂伴奏等,而這些都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研究武安落子的劇本以及具體表演形式,其不僅可以感受到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價值觀,而且在觀賞武安落子的表演過程中還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涵蓋的倫理道德、歷史知識、思想道德觀念等。這對於促進了文化多樣性發展也有著重要意義。其四,武安落子的文化活性。武安落子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戲曲種類,與發源地的地理風貌、人文習俗、語言習慣和民族特徵等保持著高度一致性,有助於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和活性。其五,武安落子的文化審美價值。武安落子擁有著自身獨有的特點和風格,武安落子劇本內容與真實的生活有著緊密關聯性,但又是對生活的一種藝術化加工,舞臺上的一招一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也在逐步得到落實和鞏固,如此,其不僅有利於武安落子的表演傳播,而且也充分保證了武安落子的審美需求,而這種審美需求則在潛移默化中演變和應用到了廣大觀眾的真實生活當中,慢慢發展成了觀眾個人的審美思維和習慣。

全新時代背景下,熱衷於武安落子劇本創作的劇作家們越來越關注劇本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聯,深入一線用敏銳的眼光去捕捉生活的華彩,以充分彰顯出對武安落子的滿腔熱愛。當前諸多武安落子經典劇目都得到了改編和再現,其在保留原有劇本精髓基礎之上融入了更多更新的元素,也正是這種傳統與現代的交叉融合,成功吸引住了一批新的受眾群體,使得武安落子的傳承發展獲得了更加廣闊的平臺和空間,也是在此過程中,武安落子的文化價值得到了進一步充實和凸顯。(作者:王志英,河北傳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與教學研究)

查看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