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相關文件要求,提高學校教師在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的專業能力,推動學校相關課程體系建設,中華環保聯合會于2024年1月20-22日在廈門成功舉辦了2023年第一期“碳排放管理員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暨院校碳達峰碳中和課程體系建設培訓班”。本次會議由中華環保聯合會主辦,中華環保聯合會碳中和研究與促進事業部、中鑒信人力資源諮詢(北京)有限公司承辦,中國建築節能協會雙碳人才培育工作委員會、中國建築出版傳媒有限公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福建省職業培訓和技工教育協會協辦。
(培訓大合影)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原社長助理、教育教材分社社長高延偉研究員主持了開幕式,並強調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以及雙碳目標下人才需求標準的變化帶來了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和課程教學內容的變化。希望通過本次培訓和學術研討,為雙碳教育帶來新思路,共同推動高校“雙碳”教育發展。
(培訓現場)
培訓班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領導、教師及碳排放領域的專家學者。開班儀式上,福建省職業培訓和技工教育協會會長陳仁毅在開班儀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首先他歡迎五湖四海的學員們相聚廈門,參加碳排放管理員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暨院校碳達峰碳中和課程體系建設培訓班,陳會長指出,碳排放管理員培訓不僅關乎新職業領域,更是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他強調了提升高校教師隊伍在碳排放管理領域專業能力的緊迫性,以及加強工學一體化課程標準實施的必要性。
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程超勝代表協辦單位發言。他分享了學校在綠色建築專業建設、教師能力提升以及科研和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具體實踐,並表示學校將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加強相關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推動“雙碳”教育發展。
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副院長劉慶堂作為第二期舉辦方,熱情邀請大家出席2024年5月份在美麗泉城濟南舉辦第二期“碳排放管理員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暨院校碳達峰碳中和課程體系建設培訓班”,同時分享了學院在綠色低碳技術專業、綠色低碳城市更新專業群建設,以及省部共建新型建築工業化與近零能耗建築産教融合實訓基地的建設經驗。
培訓班上,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原社長助理、教育教材分社社長高延偉研究員分享了《數字化時代的院校課程教材建設與雙碳教育課程體系構建》的主題報告。他深入剖析了數字化時代對院校課程和教材建設的新要求,就如何構建“雙碳”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提出了新思路和新路徑。
中華環保聯合會環境中國智庫負責人、中國建築節能協會雙碳人才培育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秘書長高雪晴,分享了《雙碳新職業解讀及産教融合創新模式》的主題內容。她詳細闡述了涉碳新職業崗位、標準及所需的理論知識、主流技術,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和要求。高雪晴主任強調,為了適應這一新興領域的發展,學校需要制定與國家職業標準和行業需求相契合的培養計劃。這不僅包括傳統的課堂教學,更要注重實踐教學環節,確保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掌握核心技能。她認為碳排放管理員的職業技能等級認證是推動雙碳領域人才培養的抓手,希望學校通過産教融合模式推動雙碳領域的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和産業發展,提升學校的教學水準。
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副教授張婭玲,原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林輝,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朱松麗,北京建築大學教授那威,以及綠色發展大數據決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王寧等專家學者,分別就雙碳新職業解讀、建築碳達峰碳中和概論教材課程體系、碳交易市場建設、溫室氣體排放理論基礎與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建築碳排放基礎數據及核算方法等專題進行了深入講解並與學員交流。
培訓研討緊張充實,全體學員帶著圓滿收穫完成了培訓所學內容,培訓結業式上,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原社長助理、教育教材分社社長高延偉研究員、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程超勝教授為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現場為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交流總結會現場)
22日上午,培訓專家和部分學校、企業參會代表就學校涉碳專業建設、課程搭建、教材編寫、教師能力培養以及碳排放管理員、建築節能減排師崗位培訓,企業碳排放諮詢服務等議題,進行了廣泛深入交流和探索。福建資訊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朱文寶、建築工程學院副院長陳琦、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牛彥磊副教授,寧夏建設新技術協會秘書長熊芳,寧夏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海琳等參會代表進行了交流發言!
本期培訓班的成功舉辦,不僅提升了參訓教師在碳排放管理領域的專業能力,也為推動院校碳達峰碳中和課程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援。通過培訓,大家對“雙碳”戰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如何在教學中融入“雙碳”理念、培養學生綠色低碳意識有了清晰的認識。同時,培訓班還為參訓教師提供了一個寶貴的交流平臺,促進了不同院校之間的經驗分享和合作。
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聯合更多高校,共同推動“雙碳”教育領域的發展和創新,為培養更多具備碳排放管理知識和技能的專業人才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