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這家38萬人的國有大銀行的財報裏,找到了這個字
發佈時間:2023-04-10 11:32:58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辛文 | 責任編輯:喬沐銀行業是21世紀的恐龍嗎?據説比爾·蓋茨是這麼認為的。不過在中國,這個結論或許要打折扣了。
3月29日晚間,建設銀行率先公佈2022年業績報告,並於第二天首個召開近四年第一次北京、香港兩地同步線下業績發佈會,引起市場特別關注。
數據顯示,建設銀行全年實現營業收入8224.73億元,集團資産總額34.60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4.37%。在凈利潤方面,同比增長6.33%,達到3231.66億元,同時資産品質管控成效顯著,不良貸款率1.38%,撥備覆蓋率241.53%,可以説是風險處置“量質雙優”。
“2023年,銀行業面臨著經營環境總體向好。”看得遠,也要走得穩,對於今年的發展和規劃,建行行長張金良在業績發佈會上也做了堅定的表態,“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堅決守住一張乾淨、健康的資産負債表。”
“凈利潤增速好于預期,資産品質總體穩健,助力房地産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建行年報發佈後,中金公司的研報繼續維持建行A股和H股雙雙“跑贏行業”的評級。
1、弈者無妙手
“我從不追求妙手,也沒想過要一舉擊潰對手。”圍棋界的頂級高手“石佛”李昌鎬,曾在其自傳《不得貪勝》裏面不經意間透露了自己的秘訣。
真正的圍棋高手一定懂“善弈者通盤無妙手”,因為追求所謂的“妙手”,忽略“本手”,往往得不償失。
“我們堅持從社會需求出發,在傳統商業銀行進化之路上不斷探索。”在年報致辭中,建行董事長田國立點出了“進化”一詞——按照達爾文的觀點,或許只有“進化”才能避免成為“21世紀恐龍”。
而“無妙手”實際上是高手過招的境界:你往往看不出它的奇妙在哪,甚至在當時還會被認為是“笨拙”。
就像五年前,當這家國有大行提出“新金融行動”時,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識到,這或許是一場改變中國金融從業者理念的人本主義實踐——它甚至多少帶點理想主義色彩。
比如一開始,建行剛推“住房租賃”戰略的時候,內部上下阻力都比較大,大家會有疑問:“這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效益?”
時間最後讓那些心存疑問的人,自己找到了答案。因為好的産品永遠是利他的、無私的,這樣才會創造出受大眾歡迎的、真正為社會服務的、一個站得住腳的金融産品。
這是真正的高手下的“妙手”——建行現有員工38萬人,是全球第二大銀行,明年將迎來自己第70周歲的生日——這樣的體量的“大個子”,決定了建行的“妙手”,一定能産生足夠深遠的影響。
“妙手”從何而來?最重要的源於一代代建行人始終不渝的家國情懷、根植於心的憂患意識和奮發有為的創新銳氣。
“一年來,我們堅持戰略引領,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2022年度業績發佈會上,建行行長張金良説得更加具體,“我們很好地平衡了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成績來之不易。”
2017年開啟“新金融行動”時,建行高管層號召全行上上下下全體同仁,都要具備“用金融這把溫柔的手術刀解決社會痛點難點問題”的能力。
就和“妙手”一樣,平衡也是最難的藝術——手術刀除了需要精準,還要力量恰到好處。
給“大個子”建行佩上手術刀,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
但背後的邏輯顯示了設計者的深思熟慮:
手術刀代表著精準發現並解決難點,而大個子預示著大能量——一旦思路準確,目標清晰,手術刀所向之處,就會迸發巨大的力量,奇跡也就隨之而生。
哪有社會痛點難點,哪就應該有這樣的“大力”者。
“一切痛點皆是機遇”,“未來在金融的競爭將是爭搶痛點的競爭,因為所有的痛點都是機會”,風起于青萍之末,猝不及防間,建行人在一張與其他傳統銀行不太相同的棋盤上開始排兵布陣。
2017年8月,建行聚焦“安居難”問題,推出住房租賃戰略;2018年5月,聚焦“融資難”問題,推出普惠金融戰略;同年,建行制定金融科技戰略,對內提供強有力支撐的同時以科技輸出對外賦能。
至此,大力者建行確立了“住房租賃、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戰略,一場以金融之“術”更好地服務共同富裕這一根本之“道”的金融探索,在隨後的五年裏迎難而上。
大者愈大,大行大為。
“大個子”建行用一橫、一撇、一捺,書寫出了大行的“大”作為,翻閱包括最新的2022年在內的這幾年建行財報,外界看到的,是一個承擔起大行的責任,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助力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建行。
2、一橫:賦能實體經濟主線不走偏
現代意義上的“銀行”,最早出現在義大利的威尼斯。四百多年前,那些從貢多拉船上走出來商人們,彼此交換著各自口袋裏互不相同的貨幣。
或許最初的“Bank”是因貿易而生,但現代銀行早已經和一個國家的國計民生融入到了一起。正如張金良在業績發佈會上説的,服務實體經濟是銀行的“本源”,“努力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迴圈,共生共融。”
對於建行來説,堅守金融報國就是“大”作為裏的“一橫”,堅持賦能實體經濟主線不走偏。
財報指出,2022年建行精準滴灌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為實體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動能。數據顯示,建行境內公司類貸款11.02萬億元,同比增長14.87%。基礎設施行業領域貸款餘額5.71萬億元,同比增長12.62%;投向製造業的貸款2.24萬億元,同比增長32.78%;戰略性新興産業貸款餘額1.47萬億元,同比增長59.80%。
創新經濟學之父熊彼特就説,“運營良好的銀行,可以通過發現最有可能成功實施産品創新和工藝創新的企業,為其提供資金,激勵其技術創新。”
對此,建行構建和推廣“不看磚頭看專利”的“技術流”科創評價體系,運用大數據、智慧決策、數據可視化等技術手段,自動生成評價結果,在去年為7.7萬家科技企業提供貸款服務。
年報顯示,已經有218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從建行這裡得到了支援,683.49億元的貸款資金讓這些企業有了更多的自信加快發展。
建行對實體經濟賦能的“精準滴灌”,還包含對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的重點支援。
這次發佈的年報透露,除了科技創新、製造業等領域貸款增速明顯高於各項貸款外,在地域上,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成渝等重點區域貸款系統內佔比提升,東北、中西部等地區均實現貸款同比多增;綠色貸款餘額突破2.75萬億元;搭建通達四海的新型外貿朋友圈,“建行全球撮闔家”平臺累計發佈商機18萬餘條。
“對公貸款維持較高景氣度”,光大證券的研報在點評建行業績時,對建行助力實體經濟也做出了肯定的評級。
3、一撇:科技重構金融價值
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創造未來。
2017年7月,剛剛赴任建行黨委書記的田國立,考察的第一站去了位於北京南三環的建行洋橋數據中心。而他在建行研修中心成立之初講授的第一個課,也是有關數字金融的主題。
由此可見,金融科技在建行高層管理者心中的重視地位。作為“三大戰略”之一,金融科技成為建行勾畫服務大眾美好生活“設計圖”那“一撇”。
就是這“一撇”,像腳手架一樣,串聯起傳統銀行之前很多難以實現的目標,讓新金融服務邊界、配置模式及價值追求脫胎換骨。
張金良在業績發佈會上,也總結了建行金融科技的幾點核心作用,“激發業務增長潛力,對內敏捷響應業務需求,對外賦能社會治理,助力數字中國建設”。
這既是一種務實,也是遠見。
任何一個新物種的發展壯大,都需要一整套嚴謹的商業閉環作為支撐。缺少了這一點,它只不過是一個實驗室的理想狀態。對於金融科技,亦是如此。
銀行的未來在“雲”上,正在成為行業共識。
今年農曆新年剛過,建行就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建行雲”的品牌發佈會——在金融行業裏,建行是第一個把“雲”作為獨立品牌運營的金融機構。
建行把“建行雲”定義為“新型基礎設施”“數字新基建”。
目前“建行雲”已經進入到了自主可控、全域可用、共創共用的新發展階段。然而,“建行雲”不僅只是一項科技創新成果,也不只是金融科技平臺,而是數字時代對數字生産方式變革所作出的回應。
事實上,建行數字金融模式不是簡單地將傳統金融業務從線下搬到線上。如何讓數字技術構建起新金融的“水利工程”,讓金融活水源源不斷地流向實體經濟最需要的地方,讓金融資源配置公平和有效,才是終極目標。
自2018年推出金融科技戰略來,建行五年來已經在科技領域累計投入超過1000億元,去年投入達到233億元,佔經營收入的比重是3.07%,研發費用和科技人員的人力費用持續增長,金融科技人員從不足7000人增長到了現在的1.58萬人,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的規模在同業處於領先地位。
在金融科技上的持續付出,改變了建行發展的兩條曲線:
“第一發展曲線”傳統服務持續優化,老幹長新枝;“第二發展曲線”新型服務逐漸成型,鑿出無數“新泉眼”。金融科技成果除了反映在資産負債表外,一系列金融科技的應用,也讓很多人感受到了建行金融科技帶來的變化。
比如數字化在零售業務上的作用。
為擴展服務的外延,建行推出“雙子星”線上生態,手機銀行讓金融服務更加觸手可得,“建行生活”讓衣食住行更加便利,二者相輔相成,將金融與非金融場景深度連結,開啟了數字時代的“非線性增長曲線”。
目前,建行線上用戶數超過了5億戶,其中手機銀行用戶數達到4.4億。“建行生活”推出不到兩年時間,客戶數已突破1億,承接發放220多個城市政府消費券超30億元,拉動社會民生消費近百億,助力擴大內需和消費復蘇。
翻看財報,體量龐大的建行,已經擁有了7.39億全量個人客戶,持續保持零售信貸第一大行地位。
家大業大的背後,無疑凸顯的是這家國有大行領先的科技優勢、服務水準和品牌價值,從市場給予的肯定便能一窺全貌:
繼2022年後,今年再次蟬聯《亞洲銀行家》“亞太地區最佳零售銀行”“中國最佳零售銀行”“中國最佳大型零售銀行”三項最大零售獎。
為築牢業務的根基,建行上線企業級風險管理平臺,強化智慧風控體系建設,風險監控預警系統,對大中型客戶的預警覆蓋率98%,平均提前29個月,小微客戶預警覆蓋率87%,平均提前8個月,促進信貸風險早風險、早管控。對此,張金良行長的評價是,“風險管理能力持續提升,有效支撐高品質發展”。
去年,建行金融科技能力的提升重點,放在了對外輸出。
“雲計算”經過五年密集投資和升級迭代,整體規模和服務能力也一直保持同業領先。建行年報顯示,已經對超過200家金融同業、政府等客戶提供了科技服務。
建行的數字化能力不但可以支撐建行本身的經營管理,支援推進鄉村金融、大眾消費,還形成了“外溢”——在智慧政務領域,我們也能看到建行的身影。
建行已經累計與29個省級政府建立了合作關係,為14個省、13個市搭建了“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網際網路+政府監管”的平臺或者場景的應用,佔領了全國省級政務服務約40%的市場份額。
從發芽到生根的進化,只有最懂科技的金融集團,才能持續找到服務大眾的適配能力。
4、一捺:普惠理念潤澤百業千家
2012年,伊士曼柯達公司在美國申請破産保護,至此一家曾經如日中天的巨頭企業,倒在了跑道上——它甚至不是因為跑得不夠快而落敗。
研究商業的學者們最後不無痛心地總結説,一家膠片公司總認為客戶要的是更多更好的膠片,但事實上他錯了。
無法求證比爾·蓋茨是否真的説過“銀行是21世紀的恐龍”,但如果僅僅把銀行理解為幫助客戶做貸款、存款、理財這樣的業務的話,那麼消亡或許就是一個時間的問題。
從更深層次地理解,銀行個人客戶貸款,本質上是因為他需要更好的生活方式,企業貸款,也是因為他希望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這次建行的年報中,出現了“110”次的“普惠”就變得不是一家銀行公益層面上的事了——它真正是在闡述這家銀行存在的社會意義。
可以這麼説,“普惠”構成了建行“大”作為中的“一捺”:真正延伸出去在潤澤百業千家。
財報披露顯示,建行在中國普惠金融市場處於領先位置,2022年貸款餘額2.35萬億元,增幅超過25%,成為全球普惠金融供給量最大的金融機構。
自從疫情以來,很多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經營困難加大,建設銀行以“接地氣”的活動、實實在在的優惠,與廣大消費者、商戶同頻共振,心手相牽,助推復工復産復商復市,重振市場信心。自2020年初疫情發生以來,已經累計為超44萬戶普惠小微客戶提供超2600億元貸款延期服務。
為什麼説建行的普惠金融,是可持續的?
“現在普惠金融2.35萬億,不良率只有1%,低於全集團的不良率。”建行高管層在業績發佈會上披露説。
一撇一捺,密不可分。數字金融發展,讓金融普惠化、大眾化有了可能。
銀行手握“數據金礦”與大數據技術結合,就能最大程度實現客戶多維畫像和精準洞察,長尾客戶和大規模客群的經營能力和風控水準也就可以脫穎而出。
建行這些年的打法可以一窺變化:
不僅會為大客戶發放300億元的大額貸款,還會按照個性化需求發放300元的小額貸款;“村鏈工程”覆蓋的農戶有幾千萬戶,“惠懂你”吸引的小微用戶也有幾百萬人,“建行生活”平臺觸達數十萬戶商戶和億級規模用戶,直營團隊一名經理也可以服務上萬名客戶。
“在普惠金融實踐過程中,還帶來了大量私人銀行客戶的獲取和供應鏈業務的快速壯大。”
顯然,建行新金融實踐的妙處在於,真正在把普惠金融的理念,和自身的業務經營很好地融合,把“普”做大、把“惠”做實,讓老百姓享受到金融帶來價值,增添人民生活幸福成色,提升老百姓消費信心。
5、以人為本的“大”作為
400多年前,坐在威尼斯狹仄河道邊的長凳上,忙著兌換各種貨幣的人,肯定沒有意料到,這個原本只是為那些來自四面八方商人們服務的業務,最終會演變成人類文明社會中,影響最為廣泛的一項工作。
但不得不承認,在過往,以西方商業體系為代表的銀行業裏,那些西裝革履的從業人員,為了獲得銀行的利益最大化,往往把主要的精力,花在這個社會的富人階層。
這也是為什麼尤努斯會提出為窮人提供金融服務——這位經濟學家最終和他創辦的孟加拉鄉村銀行,一起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的表彰。
“從前金融的主流思想是‘二八定律’,即通過20%的頭部客戶,基本可取得80%的收益,現在即便是華爾街按照這個模式也走不下去了。”
這就是為什麼建行要在全行上下推動“新金融行動”的本質原因。
如果説二十多年前,尤努斯只是給銀行業帶來了理念上的衝擊,那麼資訊技術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讓傳統銀行業也開始發生很多革命性的變化。
建設銀行的新金融行動無疑是銀行業順勢而為的一個創新,或者也是一個回歸——它的本質是提升“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了讓人人都能享有金融的便利和可得性。
“如果我們從解決社會問題的價值考慮,就會發現我們現在的工作,不應僅僅是為了增加存款和效益,不應只是為了在幾大行競爭中取得優勢。”
早在幾年前,建行高管層就提出“銀行屬於服務業,是實實在在為大眾服務的機構,只有回應人民的期盼和訴求,才有事業的發展”。
“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到新金融行動的方方面面,努力在服務實體經濟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實現自身高品質發展”。在2022年年報開篇的董事長致辭中就已經進一步進行了闡釋。
金融,眼睛裏要看到人,一個一個活生生的人。
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不僅承擔著重要的資源配置功能,還是諸多社會痛點問題的直面者——看到人,就是看到人的“難處”,解決“人”在社會中的急難愁盼問題。
新市民融入城市,解決住房問題是第一步。在全國各地,建行打造的CCB建融家園讓很多來打拼的年輕人,實現了“有房住”“住好房”的夢想。北京“騎手之家”還專門為快遞小哥配備了電動車充電站。
建行成立了全國第一支住房租賃基金,“投融管退”住房租賃金融服務生態閉環基本確立。建行高管層在業績發佈會上披露,目前建行住房租賃基金簽約落地有13個項目,總資産規模超過了42億元。北京、上海等一二線城市提供租賃住房7600套。
愛護老年人,幫助他們回歸社會是第一步。科技發展迅速,手機銀行功能強大,老年人不僅需要大字版,還需有人幫助講解步驟,完成流程,辦好業務。
細心者會發現,建行手機銀行開了“同屏協助”,年輕人可以在遠端同步幫助老年人完成操作。如果老年人去網點辦業務,既要簡化流程辦得便捷,也要讓他們通過銀行這個地方感受到溫暖關懷。
一個藥箱、一副老花鏡、一把輪椅、一場防詐講座、一次義務問診……建行近些年不斷完善適老化服務標準,拓寬服務領域,都是對老年群體的一份愛護。
關愛戶外勞動者,讓他們在忙碌之餘可以歇歇腳、喝點水,吃口熱飯,建行率先在全國網點開設的13875個勞動者港灣,被越來越多的快遞小哥、環衛工人,還有很多走累的路人選擇進去坐坐。
現如今,“勞動者港灣+”的模式在社會不斷放大效應,金融向善,漣漪不斷。
金融消費者是特殊消費者,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經濟利益。對於金融機構來説,如何維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保障好資金安全,特別是“一老一小一新”人群,是一個頗具挑戰的課題。
建行在消保三年規劃裏,涉及到包括實現産品和服務消保審查100%全覆蓋,提高客戶滿意度等詳盡指標,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貫徹到細微處、極致處。
再進一步,建行還打算持續增加幸福産業信貸投向。康養、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旅遊等六大板塊,既是經營形勢需求,更為了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
同樣的,作為上市公司,建行把為股東創造價值放在重要位置,2005年H股上市以來,建行已累計向股東派發現金股息10357億元。近年來,建行的分紅率均達到了30%。
大銀行的大擔當和大作為,其實最終落腳點在“人民”,如果翻開我們先人刻在古代龜甲上的漢字,就會發現“大”就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張開雙手的“人”。
從這個角度來説,一橫一撇一奈寫下的“大”,離不開以“人”為中心,就像我們的高品質發展,也是以老百姓的滿意度和獲得感作為最終的評價體系——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目標,也是起點。
“德不孤,必有鄰。”建行的“新金融行動”開展五年來,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金融服務成為一種人人皆可享有的基本權力、一種社會大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工具,敢為人先地蹚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之路。
長風破浪、未來可期。一個五年已經過去,那麼新的五年,就交給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