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洞見 | 中央一號文件再提鄉村振興,科技下沉還在繼續

發佈時間:2023-03-03 16:17:05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辛文 | 責任編輯:喬沐

近日,通過科普如何坐公交車、坐地鐵、坐飛機、去醫院看病等等,短視頻博主小張火了,這一流量現象讓人們意識到,在大城市之外,有一個極為龐大的群體從未體驗過城裏人的日常。從這一側面,亦可窺見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現狀。

伴隨著農村網路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智慧終端設備的普及,村裏人逐漸有了走出去的多種途徑,科技的力量正在改變著鄉鎮的模樣,也在改變著人們的認知和思維。

通過直播電商和網路傳播等形式,我國近70萬個鄉村裏的無數個農産品飛了出去,無數個新商品飛了進來。可以説,“要想富先修路”完成了地區經濟發展的第一步,而數字化的網路線路正在為人們打通一條更便捷的發展快道。

借助新技術萌發出的新産業,這片廣袤的土地煥發出各有特色的新樣貌,重返家鄉的人們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座座迷你型的産銷一體的電商基地拔地而起。

在打響家鄉品牌的同時,人們不僅擺脫了貧困圓了富裕夢,城鄉的數字鴻溝也在慢慢被填補,鄉村振興的大旗實實在在的插在了各大陣地上,也落到了具體實處。

可以設想一下,倘若沒有數字技術的加持,如今的鄉村振興會是怎樣一幅面貌?

鄉村振興不是夢

2月1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正式公佈,作為21世紀以來第20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了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其根本依舊是“三農”;再看九大重點工作中排在首位的“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産保供”,民為國基,谷為民命,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畢竟這是製造、交通、網路、數字等包括農業在內的強國建設的基礎。

換個角度來觀察,大家都知道,總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運作面臨的突出矛盾,國家也在通過各種手段擴大內需、帶動全社會投資,高達5億的農村人口自然是不可忽略的龐大市場,其所在的農業體系也可借助新興技術進行産業迭代和優化升級,包括其中民營企業的發展等等,這些,都是潛力巨大的內需市場,同時,這也是“三農”走向時代大舞臺的契機。

近些年,許多高精尖企業也在談下沉,這並非空穴來風,而此次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的鄉村振興推進途徑,可以説給政企民用等多方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思路,一舉多得。

歷史的必然

去年9月,國家發改委曾在介紹《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實施進展情況時表示,全國糧食産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我們既端穩了中國飯碗,也攥緊了中國種子,實現了種業的自立自強和種源自研,讓農産品都穿上了科技創新的外衣。

此外,據統計,各類涉農電商已超過3萬家,還建設了近2200多個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帶動了返鄉就業潮,“數商興農”和“一縣一業”強縣富民工程均已取得良好進展。

而今年,作為新一個鄉村振興戰略的開局之年,自當有開局之勢和關鍵之為,在聚焦“三農”這一共識的引領下,勢必要進一步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推進智慧農業發展,讓諸多鄉村變得更智慧。

目前,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正在有條不紊的推進,而具備數字化領先技術的企業自然是開展數字鄉村建設的利器,紫光股份旗下新華三集團便是代表之一,其始終堅持以社會責任為發展重任,以數智之力全方位的賦能數字鄉村建設。“數字鄉村2.0戰略”“鄉村數字大腦”“數據一座橋、服務一終端、治理一張圖”“成立商業BG”等均是佐證。以商業BG為例,其秉持著“大平臺、小前端、攜夥伴、耕網格”的發展理念和“廠商一體、平臺賦能、産品突破”三大策略,增加了廣大民營企業的內生發展動力,這也和一號文件中的“注重扶志扶智,聚焦産業就業”不謀而合。

從整個集團的視野上來看,新華三集團在治理、文旅、産業等多個場景進行了全面佈局和多年深耕,並打造了統一數字鄉村平臺,通過“一縣一雲一産業”“一鄉一腦一特色”“一村一屏一品牌”等執行策略,助力“農業強、産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等宏偉目標的實現。

如今,新華三集團已在浙江、江西、遼寧、黑龍江等地打造了眾多數字鄉村的實踐典範,新華三商業BG在人才、技術、服務、資源、市場、産業等多維度進行下沉,攜手各界合作夥伴為區域協調發展和鄉村振興裝上了新引擎。

最後,我們再回到今年的一號文件身上,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三農”始終是貫穿現代化建設進程和社會經濟發展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可見鄉村振興是歷史的必然選擇,也是發展的必經之路。既然科技下沉已是趨勢所在,諸如新華三等企業若能抓住這一大趨勢,在體現社會責任的同時也能為找到新的增長點,這也就是佈局下沉市場的意義所在吧!

查看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