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創新重塑建築未來,引領鋼結構技術新紀元
發佈時間:2022-12-28 10:00:00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李可欣 | | 責任編輯:文一自2013年國家實施《綠色建築行動方案》後,政策持續促進建築工業化轉型,特別是自2016年起重點推廣裝配式建築。2019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特別將裝配式鋼結構住宅定為試點,標誌著政策首次聚焦鋼結構。國家發改委亦在2019年推動鋼結構住宅及其技術體系的發展。這些政策連續出臺,彰顯了鋼結構住宅的發展潛力。崔清樹,北京和築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以其“鋼混複合結構裝配式建築技術體系”等成套技術成果,在實際項目中取得革命性突破,展現了其在建築行業的深遠影響力和技術實力。
作為北京和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全聯房地産商會裝配式建築分會副會長,崔清樹參加全聯房地産商會裝配式建築分會成立大會暨2018中國裝配式建築産業發展高峰論壇,併發表重要講話。攝影/齊天旻
在現代建築工程的浩瀚領域中,鋼結構技術以其高效、經濟和環保的特點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在這個競爭激烈的領域中,崔清樹,北京和築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和靈魂人物,已經憑藉其對鋼結構技術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創新能力成為了一名傑出的行業領袖。他不僅在技術難題的攻克上顯示出非凡的才華,而且他領銜研發的“鋼混複合結構裝配式建築技術體系”更是推動了建築行業的一場革命性變革。
在當今建築行業的轉型升級和高品質發展中,裝配式建築作為一個關鍵領域,正吸引著眾多行業專家的目光。回顧至2016年9月,國家已在相關會議上提出“大力發展鋼結構等裝配式建築,推動産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戰略,目標是在大約十年的時間內,使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的比例達到30%。儘管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築仍處於起步階段,與歐美等發達國家70%的佔比相比,我國2019年的這一比例僅為3%。然而,展望未來,裝配式建築市場的潛力是巨大的。預計到2025年,裝配式建築在中國的佔比將達到30%,市場産值高達113249億元。這一預測不僅展現了裝配式建築市場的廣闊前景,也凸顯了中國建築行業的快速發展潛力。
對此,崔清樹指出,鋼結構建築因其抗震性能優異、節能環保等天然優勢,成為建築行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鋼結構建築可以有效縮短施工週期,降低勞動強度,同時顯著減少建築垃圾和碳排放,並響應了可持續發展和綠色建築的全球趨勢。這不僅契合了現代社會對高效、環保建築的需求,也展現了鋼結構工程技術在推動行業革新方面需要實現創新的行業需求。
源於對建築工程領域挑戰的深刻洞察和對未來趨勢的敏銳把握,崔清樹深知現代建築所面臨的需求不僅僅局限于構建堅固的結構,更關鍵的是要在環保、經濟和技術效率上取得平衡。正是這種前瞻性的思考,驅動他將創新的科技理念應用於實踐,從而引領團隊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因此,他將目光投向了鋼結構技術的創新。在他的領導下,北京和築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發出了“鋼混複合結構裝配式建築技術體系”,這一體系以其獨特的結構形式和優異的性能,突破了傳統建築材料的局限。崔清樹説道,“多腔鋼管混凝土異形柱以矩形鋼管、U型鋼、H型鋼、鋼板等多種組合方式實現了顛覆式創新,是裝配式鋼結構的重要里程碑。多腔鋼管混凝土異形柱作為和築科技的核心技術之一,它不需要專用設備,且加工製作工藝簡單,不僅如此,它的應用大大降低了用鋼量,也保證了安裝用工量的降低。”
同時,崔清樹的創新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在於他對於科技成果成功轉化的深刻把握。在“榮盛名邸13#樓”、“錦繡學府2#樓”和“羅湖·四季花語北區10#樓”等重大項目中,“鋼混複合結構裝配式建築技術體系”的成功實踐為公司技術體系的成功推廣提供了關鍵的市場支援。崔清樹介紹道,“鋼混複合結構裝配式建築技術體系的獨特設計使得建築物在承受更大載荷的同時,仍保持了良好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優化了建築的空間佈局,提升了建築的美觀度和實用性。同時,該技術顯著提升了建築的施工速度,並降低了建築成本。這種技術的應用還減少了對環境的破壞,符合了綠色建築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2021年,憑藉“鋼混複合結構裝配式建築技術體系”的鋼結構工程創新,由崔清樹主持設計完成的“羅湖·四季花語北區10 #樓”鋼結構工程榮獲第十四屆第二批中國鋼結構金獎。
在2022年,崔清樹先生因其在鋼結構技術領域的傑出貢獻榮獲華夏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國鋼結構協會科學技術獎。這些榮譽不僅是對他個人在技術創新領域成就的肯定,更是對北京和築科技有限公司在技術創新道路上堅定不移的追求的認可。他説道,“這些成就不僅是對我個人工作的認可,更是對我們公司不斷追求技術創新的肯定。未來,我們將繼續以創新為動力,不斷探索和發展,致力於推動建築技術的進步,為建築行業帶來更多創新解決方案。”他的話中透露出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和對創新的持續追求。
在崔清樹的領導下,北京和築科技有限公司已成為建築技術創新的先鋒,引領著整個行業朝著更高效、更環保、更可持續的未來發展。隨著他不斷推動的技術革新,我們可以期待建築行業會迎來更加輝煌的未來。(作者:李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