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招商引資三十年:一座産業之城崛起背後的時代印記

發佈時間:2022-12-08 17:02:11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圖蟲創意、杭州黨史方志 | 責任編輯:喬沐

2003年8月13日,坐落于上海外灘的威斯汀大飯店內,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在這裡,普華永道受杭州委託給外國駐上海總領事和商務參贊、跨國公司駐上海代表,以及來自杭州的黨政要員、百家民營企業代表共400余位參會者作專題分析報告。

普華永道在報告中指出,彼時外資在中國投資正興起第三波浪潮。在此之前,第一波浪潮的機會已被中國南方的珠江三角洲抓住;第二波投資浪潮則讓江蘇南部的城市迅速崛起。如今的第三波浪潮,浙江杭州應該可以找到其中的機會。

這場近20年前看似平常的杭州投資説明會,卻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視為杭州産業發展步入一個全新階段的標誌,同時也是杭州招商引資思路與模式跨越早期探索,逐漸形成自身特質與風格的生動注腳。

這場城市説明會之前,成立於1993年4月的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下簡稱杭州經開區)承擔了杭州發展工業經濟的主平臺重任,為杭州承接出口加工、高新技術産業投資的核心陣地,也是杭州對外開放的主要窗口。

這場説明會召開之後,杭州為抓住時代洪流下的産業投資機遇,先後推動濱江、大江東、城西等多地的産業平臺從當初的“滄海桑田”蛻變為如今的産業集聚區。 

回顧過往近30年,杭州城市與産業發生巨變,城市GDP從1993年的424.7億元上升至2021年的18109億元,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8位。這背後,不只是杭州抓住了産業發展的時代紅利,還應有招商引資工作這條“生命線”的重要貢獻。

近30年間,杭州的招商引資核心脈絡大致先後經歷了以單純的土地、稅收為主的1.0版本;到以人才、政策、服務為主的2.0版本;再升級到如今以産業規劃前瞻化、要素統籌市域化、産業培育生態化為主的3.0版本。

近乎每一個招商引資版本迭代的過程中,都伴隨著杭州産業發展背景的時代變遷。如今杭州提出“五大産業生態圈”,在産業發展由“鏈”向“圈”的進化過程中,新時期杭州的招商引資也正式步入4.0時期。

「萌芽」

外商投資“最好的招牌”

在1986年鄧小平同志提出“開發區大有希望”的感召下,以及1991年“抓緊浦東開發開放”的決定後,1993年4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杭州經開區在原杭州錢江外商臺商投資區江北下沙區塊內正式設立。

與改革開放後國內第一批成立的國家級開發區相比,杭州經開區成立的時間晚了8年。在這之後,1993年至1999年間全國僅批復了“蘇州工業園”“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少數經開區與高新區。

機會來之不易,遂從一開始杭州經開區便圍繞“規劃、建設、招商”三大核心主線,通過滾動式開發抓住引進外資擴大開放的時代機遇。

1993年4月28日,杭州經開區迎來第一家投資企業——華銀進駐下沙投産,主要生産不織布。1996年,“名氣夠大”的摩托羅拉來到下沙建廠,摩托羅拉的到來成就了下沙一號大街廣場附近的招商地位,這裡曾被稱之為杭州經開區的“黃金十字路口”,也是當時下沙吸引世界各地外商投資“最好的招牌”。

下沙6號大街與1號大街交叉口(區口廣場)建設時 

圖/杭州黨史方志

杭州經開區從市政府僅能夠支援一根自來水管和一條公路的條件起步,但並不耽誤開發區的招商成果。僅1992年籌備經開區建設時,就落實外商投資項目22個,到1994年華銀等首批項目投産,杭州經開區的招商引資迎來了爆髮式增長,先後成功招引日本松下、英國聯合餅乾、美國眼力健、玫琳凱等國際企業,以及康師傅、娃哈哈、中策橡膠、華春化纖等企業。

從那時起,杭州開始逐步擺脫由張小泉剪刀、王星記扇子、都錦生絲綢等産品所代表的輕紡工業和旅遊城市的刻板印象。

在原杭州經開區黨工委委員、北方總公司黨委書記張保燦看來,1993年成立至2002年期間,是杭州經開區經歷的第一次創業期間,這時的開發區主要以建設“下沙工業城”為目標,通過築巢引鳳,一步步將圍墾出的農田地發展成為外向型工業園區。

杭州下沙經濟技術開發區

統計數據顯示,1994年杭州經開區工業産值為7000萬元,1995年達到3億元,至1998年開始突破100億元,2006年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

那時,杭州經開區是杭州市招商引資的核心平臺、産業發展的主戰場,全市乃至全省工業産值的主要增長力量,最高時杭州經開區佔全市工業産值的比重達15%。

近乎同時,伴隨著杭州經開區在外資招商領域的大展宏圖,杭州在內生民營經濟發展方面也不斷加速。這期間,通過一系列的市場化改革與民營經濟發展舉措,奠定了民營經濟作為杭州經濟底盤的角色,也成為後期推動城市能級與産業躍升,以及實踐“以民引外”招商思路的重要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在杭州民營經濟改革發展的浪潮中,一塊以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試驗田”——杭州高新技術開發區迎來了其探索發展期。

1990年創建的杭州高新區,從浙江大學旁的杭州文教區起步,肩負著探索一條産學研協同的科技創新之路。彼時,恒生電子、信雅達、東方通信與浙大中控等一批知名的軟體和資訊技術企業,正是誕生在這片搖籃之中。

至此,杭州的招商引資思路與模式中,注重産業鏈招引與強調人才培育並行的招商脈絡與特點,逐步開始萌芽與發展。

“我們注意到招好商、招名牌,而且我們還關注了産業鏈的形成。”原杭州市副市長、杭州經開區管委會第一任主任張明光回憶道,那時杭州招商引資工作已開始顯現出招大引優,通過大項目帶動,壯大産業集群延伸産業鏈的核心思路。

當時的松下就很具代表性。

松下是杭州經開區最早引進的世界500強企業,其入駐下沙後帶動招引了20多個涉及馬達、洗衣機、智慧馬桶蓋、小家電等供應鏈上的企業在下沙集聚,陸續形成了松下産業鏈集群。每年僅僅洗衣機的年産量就接近300萬台,下沙基地也成為松下在全球最大的洗衣機生産基地。

儘管杭州一開始在外資産業項目上就鎖定了高起點、高標準、高強度上取得突破,瞄準高新技術産業的培育與轉化,注重大企業集團總部的招引,不過從産業發展的核心邏輯來看,早期杭州的招商引資模式與外資擴大開放、民營經濟崛起的時代背景,以及土地、稅收政策優惠,沿海城市地理位置、省會城市資源優勢等核心要素緊密相關。

在核心的招商引資工作打法上,早期的杭州高新區探索的科技創新轉化模式尚未形成強有力的生態體系。杭州經開區作為杭州産業發展的核心陣地也處在時代洪流推動下邊幹邊摸索的過程中。杭州其他區域則伴隨著國有集體經濟民營化改革,亦在探索如何強化省會城市優勢,提升內資招引的吸引力。

正如後來張明光所説,“對我們來説,杭州經開區的開發、建設、管理、招商、運作這個過程,是一種探索,也是一種順應,順應國家的大勢,探索我們自己怎麼走。”

但也正是在那個時候,大平臺招商、産業鏈招商,培育科技創新、強調人才服務等杭州招商引資核心思路在實踐中初現萌芽並不斷發展,成為影響到後來招商工作不斷提升、思路特色逐漸明晰的重要基礎。

「成長」

“種樹定律”破題轉型需求

時間進入到2000年,新世紀伊始,杭州城市能級與産業發展需步入新階段。2001年中國順利加入世貿組織,沿海城市迎來了外貿的黃金期。也在那時,杭州開始從“西湖時代”邁向“錢塘江時代”。

隨著城市建設與規劃走出西湖周邊,走向錢塘江。城市版圖不斷擴大,産業發展也開始進入加速階段。

期間,杭州一邊為進一步拓展“開發區模式”的成功經驗,先後籌建了省級錢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前進工業園等重要平臺。另一邊近乎同時杭州也在錢塘江南岸開始加速探索培育由人才與技術為核心構成的“高”與“新”産業發展。

2002年6月11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對高新區與濱江區,進行管理體制調整合二為一,實現“兩塊牌子、一套班子”,既按開發區模式運作,又能夠行使地方黨委、政府職能,實現城市和産業的緊密結合。

杭州高新區與濱江區管理體制調整大會 

圖/杭州黨史方志

成立之初,高新區(濱江)就明確了整個區域皆為“孵化器”的定位,不同於以往經開區主要吸引外資,特別是製造業外資的特點,高新區(濱江)側重於培育高新技術的産業化項目。

彼時,浙江全省正面臨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發展考題。

2004年底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破解浙江發展瓶頸,必須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整體要求,隨後全省啟動了推動製造業産業結構調整、空間形態與畝均效益的全方位迭代升級。

在此期間,杭州的招商引資則更早一些進入到了一個整體提質增效的階段。

從2002年開始,杭州經開區已走上第二次創業的發展軌道。2005年底隨著14所高校的主體遷入,以及“造城”理念的實踐,讓新階段杭州經開區産業提升、招商升級的優勢很快呈現,吸引了一批以東芝項目為代表的外資項目落地。

在當時杭州倡導工業興市、品質提升的背景下,圍繞全省、全市的主導産業目錄,多地的招商引資目標逐漸由外資製造型企業轉向注重招引大好高項目、産業鏈鏈主型企業,並推動産業賽道思維開始出現與不斷發展。

而在錢塘江南岸,兩區合併之後,高新區(濱江)充分發揮國家級高新區稅收洼地的政策優勢,吸引了一批科技型研發企業集聚。包括阿里巴巴、海康威視等都是那時以“人腦+電腦”的模式在高新區(濱江)起步,在其全生命週期的企業服務體系中由小變大。

良好的市場環境與加速崛起的民營經濟,激發了一大批技術人才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新一代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技術的人才在杭州不斷涌現,阿裏係、浙大系、浙商係、海歸係等“創業新四軍”,以及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諸多行業龍頭企業開始嶄露頭角,創造了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座座豐碑。

但在核心招商思路上,高新區(濱江)不以過去開發區模式中“招商即招稅”的理念,更強調人才、研發、創新與技術的留存,通過完善科技企業投融資體系等實質舉措,集聚了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支撐起國家級高新區的牌子,也逐漸摸索出自身招商引資工作的核心定律。

在高新區(濱江)內部,有一套“種樹理論”能夠較好地對其概括:招引大企業如同移植大樹,難免傷筋動骨、水土不服;而如果挖小樹苗到高新區(濱江),從小細心呵護,則更容易陪伴它長成參天大樹。

這其中,如早期的脫胎于中電科第52研究所的海康威視,從廣州來到杭州的網易,以及後來者零跑汽車等,這些後來成為“大樹”的企業成長歷程中,均能夠尋得高新區(濱江)始終遵循“種樹定律”的定力。

截至目前,高新區(濱江)的上市公司由2002年的10家,發展到2022年的64家,上市企業數量居浙江省各區縣(市)第一位,基本實現每平方公里就有1家上市企業。

杭州高新區(濱江)

綜合來看,這時期杭州招商引資一個較為明顯的現象是,産業招商開始擺脫以土地、勞力和市場優勢為基礎的核心依賴,政府有形之手推動的成本洼地與政策高地優勢開始凸顯,有形之手在招商門檻設定、産業賽道選擇、扶持政策制定、企業服務創新等方面有界限地發揮著積極的效用。

“那時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兩區剛合併的時候,為了防止鄉鎮幹部打擾我們的高新技術企業,區領導在大會上向街道人員喊話,必須要做到企業叫了就到、服務做到、不叫不到。”高新區(濱江)商務局有關負責人如此回憶説。

「提升」

“産業集聚”驅動系統思維

在杭州進入“錢塘江時代”的第10年,即將進入“十二五”發展階段時,浙江全省再次迎來重磅産業發展規劃,對這一時期杭州的招商引資與産業發展産生了極為重要的指導與影響。

“十二五”時期是浙江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時期。浙江全省意識到,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轉型發展不僅需要依靠改革與創新驅動,還需要依靠打造市場化的大方向,優化發展環境。

這期間,杭州的産業平臺發展與招商引資開始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2009年12月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和2010年1月浙江省人代會上均明確提出,要紮實推進大平臺大産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在主體功能區規劃和三大産業帶發展規劃的基礎上,謀劃和構築一批産業集聚區,納入省級戰略層面進行統籌規劃、重點培育。

2010年9月,《浙江省産業集聚區發展總體規劃》提出,浙江省將規劃佈局包括杭州大江東産業集聚區、城西科創産業集聚區在內的14個省級産業集聚區。其中,2009年大江東産業集聚區(産業經濟區)正式成立,2011年1月《杭州大江東産業集聚區發展規劃》正式獲批出臺。

根據規劃,大江東産業集聚區的總體定位為,以集聚發展先進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産業、現代服務業、空港産業為重點的省級現代産業集聚示範區。

“不同於以往複製開發區的模式,産業集聚區實現了從企業集聚到産業集聚的關鍵轉變。”錢塘區商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大江東産業集聚區作為省級規劃平臺,當時的關鍵目標就是以招引産業龍頭項目為主,瞄準世界500強、中國500強、民營500強企業。

據介紹,成立之初的大江東産業集聚區先後引進了長安福特、西子航空、華東醫藥、蘇泊爾等一系列大企業大項目。尤其在汽車産業鏈方面,起步之初的大江東産業集聚區已匯聚吉利汽車、廣汽吉奧汽車、萬向電動汽車等一大批汽車整車、零部件産業和新能源汽車産業等。

2010年,大江東産業集聚區剛成立一年左右,其規上工業銷售産值達到632.35億元,增長3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448家,其中銷售産值超億元的企業有131家,超10億元的企業10家。

而在城西,2011年掛牌成立的杭州未來科技城則是城西科創産業集聚區的關鍵核心。成立伊始,杭州未來科技城就聚焦科創,主要面向海外高層次人才,吸引海歸人才回國創業。為此,杭州未來科技城的前身余杭組團組建了“浙江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園”這樣一個核心平臺。

後經中組部與國資委批准成立杭州未來科技城,成為北京昌平、天津濱海、武漢東湖後,全國第四個正式掛牌為“未來科技城”的地區,前三地區皆是已有産業基礎的國家級高新區。

杭州未來科技城

可以説,杭州未來科技城從開始創建起,就秉持著不唯短期GDP,著眼長遠,真正引進一流創業人才、創新團隊和高端項目為使命。

從2011年到2021年,杭州未來科技城累計引進合作海內外院士44名;國家級高層次人才189名,省級高層次人才280名;引進培育海外高層次人才4760名。

通過探索“人才+資本+民企”的核心打法,杭州未來科技城管委會推動民營企業和海外人才相互交流,充分利用浙江民營經濟發達、民間資本活躍的優勢,解決了海歸人才所需的創業融資與市場渠道等問題,同時幫助民營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實際上,這種創新生態的構建並無太多秘密可言。在杭州,無論是早期走出實驗室來到杭州創業的技術人才,還是近幾年無數從海外歸國來到杭州的有志之才,他們都在這座城市創造了一個個鮮活的成功案例,實現了自身與企業的成長與蛻變。

如2021年登陸科創板的杭州博拓生物,便是上述打法下快速成長起來的典型。據了解,博拓生物的創始人最早是涉足以乳膠漆行業為主的傳統生産企業,2011年其收購海外醫療器械試劑團隊後,來到杭州未來科技城創業,逐步發展成為當前國內POCT行業的領先企業之一。

“在這個過程中,杭州未來科技城由創建初期努力招央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為吸引人才項目、培育創新項目,通過構建人才、資本與民企緊密互動的平臺,實現了要素之間的乘法效益,甚至是立方效應。”未來科技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期間,在招商引資方面,隨著民營經濟迅速崛起,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以及全國內外資招商環境的變化等,杭州全市的招商引資工作急需聚焦全盤思維與賽道選擇實現關鍵提升,其核心就是要素統籌市域化、産業培育生態化。

圍繞這一目標,首當其衝的就是要在全市層面建立産業招商的體制機制。

2017年杭州在原市國內經濟合作辦公室(下稱“經合辦”)的基礎上,成立了杭州市投資促進局。與杭州市經合辦主要肩負督促、引導全市各區域、平臺招商,偏重於招商“考核”的職能明顯不同的是,杭州市投促局在市級層面組建了招商專班開展專業招商,並統籌引領全市的産業招商工作,直擊原杭州産業招商主要以塊狀招商為主,招商資源、政策都集中在區、縣(市)和開發區,對重大招商項目的選址、招商資源整合等缺乏有效統籌手段等長期存在的痛點問題。

這一轉變在當時放至全國來看,一定程度上引領了地方政府招商模式變遷的發展趨勢。

除此之外,2019年6月,《杭州市“一盤棋”産業鏈精準招商工作制度(試行)》正式實施,這也是浙江省首個以市級層面為統籌,整合發改、投促、財政、規劃等部門資源,聯動市、區縣(市)及産業平台資源的招商機制。

在推進要素統籌市域化方面,2019年8月成立的杭州高新區(濱江)富陽特別合作區,2022年3月推進建設的杭州高新區(濱江)蕭山特別合作園就是最好的範例。

這個時期的杭州在産業賽道選擇上一直在認真思考,在諸多的戰略性新興産業賽道中,杭州究竟該往哪些方向走?基於此,杭州的産業招商開始主動做“減法”,著力推動全市産業鏈精準招商。

“經過多方調研與謀劃,杭州最終推出了3個産業專班,要做適合這座城市産業基礎同時又有引領性、前瞻性的産業。”杭州市投促局相關負責人指出,這一時期杭州的招商引資工作開始在頂層設計領域聚焦具體産業賽道,同時兼顧自身的産業基礎與資源優勢等。例如在生物醫藥産業領域,杭州聚焦創新藥物(生物藥與化藥)、醫療器械、基因診療與IT+BT賽道。

在産業鏈招商的思維推動下,帶動了以商引商、駐點招商等具體工具運用與招商方式的不斷豐富與調整,還填補了過去多年杭州一直並不“感冒”的基金招商。2021年3月啟動的杭州創新基金規模高達1000億元,一年後圍繞五大産業鏈建設,杭州又新增了300億元的基金規模。

與此同時,這時期杭州還推動了産業集群內以企業服務、配套政策與公共服務為核心的綜合能力快速提升,以及聚焦創新創業人才不斷提升環境與生態,為人才、資本與市場搭建互動平臺,激發創新與創業氛圍等。可以説此時的杭州已經構建出一套系統且多元的招商路徑與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只要是符合産業賽道的企業來到杭州,總能夠在這裡快速感受到招商服務給予企業的賦能與幫助,同時找到適合企業發展的産業鏈與供應鏈生態,這于企業來説,亦是巨大的成本優勢。

「再出發」

“杭州模式”開啟招商新紀元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了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重要性。而“十四五”時期杭州的核心任務中,高水準推進共同富裕幸福杭州建設,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均離不開現代化産業體系的支撐。

只是新時期、新命題,杭州要如何解好題?

今年初,杭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定下目標,加快建設全球先進製造業基地,鑄就實體經濟的鐵柱鋼梁,打造産業興盛的新天堂。

5月31日,在全市經濟穩進提質攻堅行動推進會暨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大會上,杭州再次細化目標,提出建設智慧物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和綠色低碳等五大産業生態圈。

會上發佈了《杭州市産業鏈鏈長制實施方案》,以産業鏈鏈長制為抓手,建設五大産業生態圈,著力打造視覺智慧等重點産業鏈。杭州在原浙江省推行的鏈長制基礎上,升級推出了由市領導擔任鏈長的制度,此外還明確了區域行業龍頭企業的關鍵“鏈主”角色。

一系列緊鑼密鼓的舉措,皆在説明當前杭州産業發展的邏輯之變。其中最核心的轉變就是從“鏈”到“圈”。

“鏈”即産業鏈的構造,“圈”則強調産業生態,可以理解為,杭州産業發展通過由早期的企業集聚實現“點”的匯聚,到産業鏈招商實現“線”的構建,再到如今全力打造産業鏈、生態鏈與創新鏈融合發展,以期達到“面”的突破。

“這是杭州産業發展不斷做減法,逐步聚焦的體現。這個過程實質也是杭州不斷認清自身産業優勢,找準自身産業定位的過程。當你真的將自己的位置找得很準時,你的産業高點可能也就出來了。”杭州市投促局相關負責人如是總結。

的確,未來隨著生態圈的建成,杭州産業發展也必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在五大産業生態圈的建設中,杭州聚焦數字經濟的産業生態基礎,以智慧物聯重點産業為核心,甚至信心十足地提出了重塑數字經濟第一城的發展目標。

在這樣的背景下,未來杭州的招商引資思路與路徑將走向何方?

“産業前瞻規劃需要精準謀劃,平臺賽道選擇需要精準定位,政策服務配套也需要精準實施。”杭州市投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招商引資一直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也是一個需要無限精準的過程。未來杭州的産業鏈生態鏈精準招商需要持續在“精準”上下足功夫。

未來杭州需要利用好目前所形成的産業鏈生態吸引鏈上企業,一方面能夠幫助來杭投資的企業快速融入産業鏈尋找合作夥伴、開拓市場空間、謀劃應用場景等;另一方面,企業服務與産業扶持的政策能夠更加精準覆蓋産業細分賽道,這將能夠成為杭州産業鏈精準招商中企業服務的重要一環。

而在另一核心的人才高地建設,培育創新創業方面,杭州則進一步通過舉全市之力打造城西科創大走廊,持續在匯聚創新創業人才,激發創新要素活力方面不斷發力,以期培育出更多創新引領型企業。

為此,杭州緊抓創新策源地建設這一關鍵“磁場”,強化吸引高層次人才與推動核心技術攻關。目前杭州已有國家實驗室1個,國家大科學裝置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5家,省級實驗室7家。

杭州西湖大學雲谷校區

“城西科創大走廊上有5個省級實驗室,還有眾多高校與人才資源,未來這裡將成為一個創新集散地。”杭州未來科技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認為,未來杭州要持續利用好人才與創新這一抓手,就需要抓好創新策源地這一關鍵內生動力,有創新才會有創業,才能夠培育出更多企業成長。

實際上,通過梳理杭州的産業動向發現,此時全市的招商引資工作重心相比之前似乎已經發生了一定變化與微調。無論是聚焦發展五大産業生態圈,還是舉全市之力發展城西科創大走廊,當前杭州的招商引資似乎更加注重産業的“引”與“育”。

“引”既在於招引産業鏈生態鏈上的企業,也在於基於杭州城市資源稟賦與産業基礎進行主動謀劃衍生的産業項目,更在於能夠通過安商穩商,將區域內多年成長起來的鏈主型、龍頭型企業所衍生、裂變的項目承接落地。

“育”既在於匯聚創新創業英才,全生命週期培育企業發展,也在於杭州多年産業發展所形成的生態吸引力,由市場自發地孕育出新生的産業高地,政府再跟進引導與培育。後者如2020年杭州興起的直播電商,便是源於多年的數字經濟、電商物流等産業的發展與沉澱。

所以,當前杭州的産業發展核心脈絡可以整體粗分為“産業生態圈建設+創新創業培育”,體現在招商引資方面,“産業生態圈建設”需要産業鏈生態鏈精準招商,“創新創業培育”則實際為更高要求的人才創新服務。

這一招商引資思路實際就是在過去多年間杭州秉持的“鏈式思維招商”與“人才高地建設”的核心底層邏輯,只是新時期需要更為豐富的內涵、形式與要求。

還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是,杭州招商的有形之手更為注重前端的産業前瞻規劃與後端的産業生態構建,而在中端強化企業與市場的主體角色與自主作用。因此當前杭州的招商引資更多地是通過專業的招商服務讓被招引的企業看到這座城市的綜合競爭力、産業生態環境與人才基礎等整體吸引力。

在外界看來,杭州多年的城市招商似乎並無合肥、蘇州與深圳等城市有著明顯的模式標簽,在比拼“硬實力”招商方面顯得謹慎且嚴謹,這或許是基於自身在企業服務、産業生態與市場環境等“軟實力”方面的堅定與自信。

實際多年來,杭州亦逐步形成其獨有的城市招商引資風格與模式,即逐步聚焦並始終緊扣“鏈式思維招商”與“人才高地建設”的核心路徑,並始終貫穿于改革開放後杭州城市與産業發展的進程中。

這一“杭州模式”中,自古商貿城市的基因、民營經濟為長的特點,造就了杭州服務型政府的招商思維基底,使得杭州並不會採用“合肥模式”那般,更願意博採眾長,積極吸取“深圳模式”“蘇州模式”的長處,尊重市場規律、因勢利導、順勢而為,這構成了“杭州模式”的外在特點與表現。

與此同時,其內核則是“包容創新、精準務實、潤物無聲”,有形之手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界限十分清晰,使得來到杭州的企業與人才能夠真切感受到難得的歸屬感。

正如那句“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只要是致力於創新創業的有志之才,來杭州就對了。(盧常樂)

圖文:圖蟲創意、杭州黨史方志

查看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