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糧食安全 傳遞中國底氣

發佈時間:2022-09-21 11:05:08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張延利 | 責任編輯:喬沐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中國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實現了約佔世界1/4的糧食産量,養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這既是中國人民自己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也是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貢獻。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聯合攝製的大型系列紀錄片《端牢中國飯碗》在總臺綜合頻道播出,通過聚焦鮮活生動的事例、普通人物的命運故事,全面解讀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和10年來中國糧食安全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春雷乍動,水熱充足的西南山間矮丘,麥苗吸取養分開始拔節,麥田裏孕育著豐收的希望;小暑時節,湖南省1816萬畝早稻田陸續進入成熟期,這裡正在進行世界首創的第三代雜交稻研究;松嫩平原腹地,這裡舉世聞名的黑土地有機質含量高達3%至5%;雲貴高原上,哈尼族人世代耕作於此,“雕刻”了近百萬畝梯田……作為首次系統梳理、深入調研記錄中國糧食安全之路的紀錄片,《端牢中國飯碗》攝製組先後奔赴全國28個省區市,走訪124個區縣,拍攝了中國四大主糧産地、77個種養殖基地,聚焦耕地保護、良田打造、水利建設、耕海牧漁、種業振興等主題,展現出東西南北一派生機的田間場景。

“中國碗”中的糧,並非僅限于耕地——中國曾開展了3次全國土地調查“摸清家底”,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海沙等。因此,紀錄片不僅聚焦全國各地的“大陸糧倉”,還對準了更為廣闊的“植物糧倉”“海上糧倉”等。從各地生動案例、日常生活領域等不同層面,到科研人員、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農民、建築師等不同視角,帶領觀眾全方位了解“中國糧”背後的多層含義,讓公眾與糧食安全這一宏大議題産生更多共鳴。

遵循“思想+藝術+技術”的融合傳播理念,紀錄片創新拍攝手法,運用超高清、超微距等新技術手段,使用探針運動鏡頭、長焦航拍、航拍延時等拍攝方式,以獨特新穎、大氣恢弘的視聽語言,展現了中國農業生産的許多震撼場面,勾勒了一幅壯美絢爛的“中國糧”畫卷。新疆奇臺縣一望無際的麥田,湖南紅土地中的雜交水稻,廣西油菜花和洋芋花鋪就的彩色丘陵……從守望麥田到稻花飄香,從耕海牧漁到碩果滿園,紀錄片《端牢中國飯碗》在科學系統解讀糧食安全的大國方案中,傳遞出中國“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