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R0值是疫情變化的“晴雨錶”嗎

發佈時間:2022-09-15 11:03:27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喬沐

現在公佈的、有關新冠肺炎病毒的R0值,都不是最終的結果,都是僅供我們參考的。在新冠肺炎疫情真正結束前,實際上是無法得知其R0值是多少的。只有等疫情全部結束後,才能通過實際數據計算出R0值。

前不久,廣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市教育局、番禺區以及市疾控中心相關負責人通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新情況:廣州此輪疫情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目前R0值已降至1.9。

那麼,R0值是什麼?它的大小是由什麼決定的?對此,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為您解疑釋惑。

感染期長短等三大因素影響R0值大小

“R0值的英文全稱為R naught,翻譯過來就是基本傳染指數,指的是在完全易感人群中,由典型病例引起的二次感染人數的平均數量。”天津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濤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介紹道,完全易感人群包括以前未感染的人群,以及未接種疫苗的人群。

R0值的概念源於人口統計學,直到1927年才被引入流行病學中。世界衛生組織在《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基本用品預測工具》中給出了R0的計算方式,即R0=傳染期×每人每天的接觸者數×每個接觸者的感染概率。

“上述3個變數可以被更具體地描述為:感染期長短、感染者與易感者接觸率以及感染者與易感者之間傳播的概率。”王濤解釋,也可以説,這3個是影響R0值的主要因素。

感染期長短,即一個感染者將病毒傳給其他人後、被感染者的患病時長,這主要取決於被感染者的身體狀態。感染者與易感者接觸率,這取決於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社交活動等。感染者與易感者之間傳播的概率,取決於二者的接觸方式與病毒傳播途徑。若病毒傳播途徑為飛沫傳播,則R0值增大;若是通過體液交換傳播,則R0值降低。

“以上因素中,第一個和第三個因素受病毒傳播途徑和宿主的特徵影響,屬於生物學因素。第二個因素則受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屬於社會學因素。”王濤分析。

“R0值容易解釋,但是難以計算。”王濤表示,R0值具有“外柔內剛”的特性,所謂“外柔”是指它的定義使其看起來是一個十分簡單、容易被理解的指標;而“內剛”則是指其專業性與複雜性的內核。“別看計算R0值的變數只有3個,想得出這個數值好像並不難。但在專業研究中,計算R0值是非常複雜的一件事,公眾只需理解R0值和病毒傳播能力間的關係即可。”王濤表示。

疫情真正結束前無法得知準確R0值

“通俗來説,R0值高低代表了病毒傳染性強弱,它可以幫助我們初步判斷病毒的傳染性。”王濤解釋,如果 R0<1,那麼整個人群的新增感染人數就在放緩,意味著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或病毒傳播速度不算太快;如果R0一直保持在1以下,那麼就意味著該疾病或將從該人群中消失。如若R0=1,則平均1個感染者可以傳播1個易感染者;如果R0>1,那麼這種疾病可以從1個人傳播到更廣泛的人群中。隨著病毒傳染性增強,R0值也會隨之增大。

不過,並非R0值越大,病毒就越需要警惕和關注,R0值大小與病毒毒性強弱並無相關性。“比如,當某疫情發生後,醫療機構迅速介入干預、切斷了傳播途徑,使得R0值在短時間內就被控制在一個較低的水準;但相關病毒毒性大、患者感染後症狀明顯或病死率極高,那麼即便此時R0值不高,易感染人群依舊要保持高度警惕、做好相關防護措施。”王濤舉例道。

“現在公佈的、有關新冠肺炎病毒的R0值,都不是最終的結果,都是僅供我們參考的。”王濤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真正結束前,實際上是無法得知其R0值是多少的。只有等疫情全部結束後,才能通過實際數據計算出R0值,而且同一種病毒的R0值也會受外部因素影響而發生變化。

比如,研究數據顯示,1918年在全球暴發的西班牙大流感,背後的“罪魁禍首”——H1N1流感病毒的R0值估計在1.4到2.8之間。而當H1N1流感病毒于2009年捲土重來時,其R0值大幅降低,約在1.4到1.6之間,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存在使得H1N1流感病毒的致命性大大降低。

“因此R0值升高也不意味著新冠肺炎疫情在惡化,它只是一個研究數據而已,大家無需對其過度關注,更沒必要因此恐慌、焦慮。只要進行科學防護,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疫情防控即可。”王濤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