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方”為寧夏草原生態“強筋健骨”

發佈時間:2022-09-14 10:22:15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喬沐

近年來,寧夏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封、種、改”多措並舉,“喬、灌、草”合理配置,全面加強草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持續推進草原生態保護和修復,用“科技方”捍衛了一方綠意。

聯繫王佔軍,大多數時間他都在下鄉。他是國家牧草産業技術體系寧夏鹽池綜合試驗站站長、寧夏回族自治區牧草首席專家、寧夏農林科學院林業與草地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寧夏農科院林草所)副所長。最近,他又“駐紮”在了寧夏吳忠市鹽池縣大水坑鎮,帶著科研人員開展草地資源監測和退化草原生態修復工作。

在寧夏,面積最大的土地類型是草原,天然草原面積達3046.55萬畝,佔寧夏國土面積的39.1%。然而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草原也出現了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自然生態環境脆弱及人為活動導致草原面積逐步減少、天然草原草地生産力等級較低、有害生物危害逐步加劇、生態建設及可持續利用缺乏科技支撐。

如何破解這些難題?近年來,寧夏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封、種、改”多措並舉,“喬、灌、草”合理配置,全面加強草原生態脆弱區綜合治理,持續推進草原生態保護和修復,用“科技方”捍衛了一方綠意。

科研工作者在鹽池啃下“硬骨頭”

寧夏是我國北方農區與天然草地牧區接壤的過渡地帶,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蒸發量卻高達2900毫米以上,草地類型以荒漠草原和乾草原為主。因降水嚴重不足和風沙的危害,致使天然草場退化,植被成分較單一,生物多樣性下降。

“在長期粗放管理方式下,生態系統平衡失調,寧夏穩定性極差,抵禦自然風險的能力弱,已成為制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王佔軍指出。

正因如此,封育禁牧的自然恢復模式與人為干預的補播模式的長效機制,長期演變過程中植被群落、土壤、昆蟲群落等的變化規律,以及草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研究,成為王佔軍研究團隊必須啃掉的“硬骨頭”。

初秋時節的西北,早晚涼意甚濃,草色也由青漸黃,讓科研人員加緊了攻堅克難的節奏。由寧夏農科院林草所聯合寧夏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自治區草原工作站、寧夏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開展的“寧夏草地資源評價及管理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以下簡稱寧夏草地研究項目),向“硬骨頭”發起挑戰。

寧夏草地研究項目所屬的觀測區設在緊挨毛烏素沙漠的鹽池縣,這一佔地面積210畝的寧夏荒漠草原生態修復野外定位觀測區(以下簡稱觀測區),對於這裡曾經常年過著“一年四季黃沙風,地無收成難生存”生活的老百姓而言,意義重大。

很多技術上的嘗試和突破,都在觀測區展開。草地資源大數據庫平臺、優良鄉土牧草種子繁育技術、害蟲定量風險評估……寧夏草地研究項目開展5年來,取得多項創新性成果。科研人員共建立核心示範區8個,示範面積2.23萬畝,累計推廣應用新技術24.2萬畝,使退化草原綜合改良示範區植被覆蓋度增加了16.25%,優質牧草比例提高20%,草原害蟲防效達80%。

“我們首次構建了集植被、土壤、水環境、昆蟲群落為一體的草地生態系統監測體系,對促進草原生態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王佔軍説。

打造生態寶地離不開科技支撐

草原生態修復不斷提升,離不開科研人員的辛勤付出,更離不開科技項目的有力支撐。截至“十三五”末,寧夏草原植被蓋度由禁牧前的35%提高到56.51%,較“十二五”末提高了3.51個百分點。翻閱2022年寧夏重點研發計劃社發領域第一批立項項目表,與草原生態修復相關的項目就多達8個。

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由寧夏大學農學院草學學科胡海英教授負責的“半乾旱區退化草地恢復關鍵技術和利用模式研究與示範”項目。針對寧夏半乾旱區草地大規模退化嚴重、多元化優質飼草匱乏以及種養結合不緊密等問題,該項目將通過研發退化草地“施肥—深松—淺旋—補播”增草增效關鍵技術,篩選草—畜(禽)種養結合生態迴圈最佳模式,示範推廣退化草地生態恢復與種養結合生態迴圈成套技術體系,實現草地資源高效利用和草畜一體化。

寧夏科技廳社會發展科技處處長張磊告訴記者:“寧夏荒漠和草原生態系統佔總面積的1/3以上,因此是近年來重點支援的研究對象。”

寧夏第十三次黨代會把生態優先戰略列為五大發展戰略之一,要實現“打造綠色生態寶地”的戰略目標,寧夏必須通過科技創新做好戰略謀劃,為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的耦合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張磊説:“適合草原修復的技術研發內容,我們也都進行了立項。”

如寧夏大學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實施的“寧夏中部生態脆弱區生物結皮與植物修復技術及其水土保持效應”項目,通過研究生物結皮與植物物種組成及分佈特徵,篩選優勢物種進行人工培育並明確其生態適應性,進而研發適用的綠色可持續生態修復技術。“我們力爭在3年實施期內,解決寧夏中部水土流失嚴重、土地沙化、水分承載力低、植被建設困難等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該項目負責人、寧夏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學科建設與研究生管理辦公室主任齊拓野表示。

“高端智庫”加盟提升生態保護品質

在助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品質發展先行區的大潮中,荒漠和草原生態領域出現了“高端智庫”的身影。

6月21日,由寧夏農科院林草所聯合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承擔、馮起院士牽頭的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與諮詢項目“寧夏荒漠和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利用戰略研究”,在銀川市正式啟動。

“為進一步優化荒漠、草原評估指標,科學評估近40年來寧夏荒漠和草原生態建設的成效,闡明氣候變化及管理政策對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提出荒漠草原合理利用的可行性及利用途徑,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寧夏研究院對此立項,並委託馮起院士領銜承擔。”寧夏科技廳二級巡視員徐萬仁説。

在歷經半年時間的論證、評審等環節後,馮起院士親率團隊來到寧夏啟動項目,把脈問診寧夏荒漠和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利用。

這也意味著,更高品質的草原生態保護即將在寧夏展開。

王佔軍研究團隊是該項目核心研究小組成員,他深感責任重大。“這次的研究項目要求提出新時代寧夏荒漠與草原保護利用中的關鍵科技問題和科技攻關方向。”王佔軍説,這也是多年來團隊每一位研究人員的工作之一,他們將繼續努力,期待厚積薄發。

2021年底,寧夏出臺《關於加強草原保護修復的實施意見》,將以完善草原保護修複製度為主線,以加強草原資源保護為核心,以實施草原生態修復工程為抓手,以培育穩定草原生態系統為目標,切實加強草原保護修復,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

持續推進草原生態系統要素融通創新,這亦是科技管理部門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未來,寧夏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全鏈條系統治理,整合區內外生態環境領域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合夥聯盟”,一方面重點打造六盤山野外觀測站,另一方面圍繞水土保持、植被恢復和草原生態系統維持、沙漠高效治理等佈局技術攻關。